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核心是传播知识,其基本模式是:输入信息—反馈信息—补充和纠正信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未经自己分析、比较、概括,因而缺乏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结果是学生难以掌握,更不会灵活运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难以得到展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趣疑求异法,笔者不揣鄙陋,略陈管见,权作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家。“趣疑求异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下面笔者将逐一陈述。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许多数学教师不注重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喜欢采用“开门见门”:这节课我们学习“相似三角形”,这样的导入新课是显得那样的陈旧和落入俗套。如果我们这样引入新课:在揭示课题前,先问学生:我们用2倍的放大镜看一厘米的线段,看到有多长?如果仍用这个放大镜看15度角,又有多大呢?学生感到困惑,各说不一。教师不忙于下结论,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观察一个三角形,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较,其形状、大小有无变化?学生紧张思索后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此时教师马上引入正题: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然后板书课题,这样地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我们在讲“直线”时,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如果在平坦的操场上我们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狗是绕着圈儿跑过去,还是一直奔向肉包子?”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一直奔向肉包子。”教师马上又问:“为什么?”学生会说:“因为这条路最近。”紧接着教师便引入正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段中,直线最短。”然后板书出課题。这样巧妙引入新课,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巧妙设疑
宋人张载说:“学贵善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巧于设疑,若教师的设疑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任意地提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就失去了意义,只会将学生带到一个思维的误区。如:我们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可这样设疑:教师一开始就这样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便笑着说“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行,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行吗?”学生马上大笑起来“这样车子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低忽高的呢?”学生一下子就问住了,有些善于观察的同学沉思一会儿后说“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较轻松地得出圆的定义。
三、求异创新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必搞题海战术,也不必去寻求应付中考的“灵丹妙药”,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以培养她们求异思维能力。在“求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思维的多端性,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有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去探索教学中的创新和多样性,则只会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本之中,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如适当变更某些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在原题的基础上拓宽题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延展性。
四、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又叫灵活性。它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开更多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不同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不同解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例如,已知 ,(abc≠0,a b c≠0),求证a、b、c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
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端性
多端性又称流畅性,它反映出求异思维具有发展、流畅、敏捷的特性,它的特点即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多、答案多等。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六、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能力的独特性培养重在坚持,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独特性是反映学生求异思维具有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提出不同凡俗、异于他人的独特见解,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以及解题时的准确性等。
参考文献:
[1] 龚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
[2] 范长征.微课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赤子(上中旬),2016(22).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许多数学教师不注重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喜欢采用“开门见门”:这节课我们学习“相似三角形”,这样的导入新课是显得那样的陈旧和落入俗套。如果我们这样引入新课:在揭示课题前,先问学生:我们用2倍的放大镜看一厘米的线段,看到有多长?如果仍用这个放大镜看15度角,又有多大呢?学生感到困惑,各说不一。教师不忙于下结论,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观察一个三角形,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较,其形状、大小有无变化?学生紧张思索后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此时教师马上引入正题: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然后板书课题,这样地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我们在讲“直线”时,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如果在平坦的操场上我们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狗是绕着圈儿跑过去,还是一直奔向肉包子?”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一直奔向肉包子。”教师马上又问:“为什么?”学生会说:“因为这条路最近。”紧接着教师便引入正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段中,直线最短。”然后板书出課题。这样巧妙引入新课,也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巧妙设疑
宋人张载说:“学贵善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巧于设疑,若教师的设疑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任意地提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就失去了意义,只会将学生带到一个思维的误区。如:我们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可这样设疑:教师一开始就这样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便笑着说“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行,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行吗?”学生马上大笑起来“这样车子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低忽高的呢?”学生一下子就问住了,有些善于观察的同学沉思一会儿后说“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较轻松地得出圆的定义。
三、求异创新
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变通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必搞题海战术,也不必去寻求应付中考的“灵丹妙药”,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以培养她们求异思维能力。在“求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思维的多端性,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有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而不去探索教学中的创新和多样性,则只会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本之中,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如适当变更某些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在原题的基础上拓宽题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延展性。
四、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又叫灵活性。它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开更多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不同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不同解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例如,已知 ,(abc≠0,a b c≠0),求证a、b、c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
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端性
多端性又称流畅性,它反映出求异思维具有发展、流畅、敏捷的特性,它的特点即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多、答案多等。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六、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能力的独特性培养重在坚持,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独特性是反映学生求异思维具有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提出不同凡俗、异于他人的独特见解,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以及解题时的准确性等。
参考文献:
[1] 龚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
[2] 范长征.微课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赤子(上中旬),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