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对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背景,在讨论当前初中古诗教学所存在的偏误的基础上,对古诗教学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此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意境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尽快尽早的读懂、学会、体味其意蕴,提升其鉴赏水平,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在概括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探析了古诗的教学法,力图对初中古诗教学有所裨益。
一、古代诗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古诗教学积累了很多丰富成熟的经验,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偏误。一是教学目的应试化。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没有真正使詩歌教学成为一种文学作品体裁的品析教学,多数教学都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丧失了诗歌教学本来的意旨和诗歌的特色。二是教学方法概念化。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从诗歌文本本身出发,而是把作者的时代背景、诗歌艺术手法、意象等都作为概念来分析介绍给学生,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与过滤直接把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作为结论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三是教学主体片面化。课堂教学全由教师一人讲述,变“主导”为“主讲”,教学只是学生一味在听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甚至是教参对诗歌的理解,使原本有血有肉的古诗变得干巴无味,剥夺了学生朗读、思考、领悟的诗歌内涵的时机,造成诗歌教学中学生主动性降低。
二、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有鉴于此,结合初一年级《古诗五首》的日常教学课,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于诗歌语言,深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要想完成使中学生体会诗歌其中的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这些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直面文学作品本身,从语言文字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意义,因为语言是我们首先接触到诗歌的第一感知对象,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等存在的物质外壳,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的根本媒介就是这些语言文字材料。
授课老师回归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本身出发,每节课前都会先挑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古诗,并请其他同学找错,从最基础的生字规范书写入手,到纠正因理解错误导致默写出现的错别字,充分体现出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学生容易会把“寄”字错写为“记”,老师会让学生尝试说说通过预习对题目的理解,通过引导补充最终说明题目意思是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彪在遥远的地方写这首诗寄给他,“此寄”是指这首诗,并非是类似于《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文章;再如诗中“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字写为“到”,“闻”是听的意思,“道”是“说”,听说王昌龄被贬龙彪路过五溪。如果单独强调易错字,学生以后难免还会出现错误,但通过结合诗歌文本对易错字进行解说再强调,学生理解了,自然就不容易再出错。
(二)立足于诗歌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体悟能力
古诗历史悠久,来自遥远的古代,但文本并非都是呆板、晦涩、僵化、枯燥的,是极具生命灵性的,它里面不仅有说话者的思想、态度、心情、角色等,还融入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第二层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例如,在讲《望岳》时讲到作者杜甫,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以前读过的杜甫的诗谈谈对他的了解,学生会说到他们熟悉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基调,加以补充杜甫的诗歌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安史之乱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艰难困苦、疾病缠身,所以他的诗歌大多是沉郁顿挫的风格。安史之乱之前诗风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时期杜甫蓬勃的朝气和早年远大的抱负,《望岳》这首诗就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充满了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由人及义、由事及理,通过“知人论世”为读懂诗歌内涵实质服务,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有了更真切的体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熏陶建立、文化内涵的获得了提升。
(三)立足于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位和推敲水平
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层次,而我们的意境鉴赏教学就是要以鉴赏诗歌的意境作为最高追求,但是要懂得“意境”是诗歌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只有学生真正由内到外领悟到诗歌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真正读懂古代诗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从具体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赏析。在讲授《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首联颔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学生很明显可以明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通过诗中描写的美景去感受古寺静谧的环境和幽邃的氛围。而对于颈联尾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但课堂上教师不是传统教学中单独把诗歌肢解割裂进行赏析,而是从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山景、鸟叫、潭影、钟磬音等意象去推敲动静、声色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即景生情,把读者也带入幽静超凡的世界这一意境,感受诗歌的品位。
三、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生也应当认识到诗歌不容忽视的作用,主动走进诗歌的国度,提高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扩大阅读面,把目光投向教材对诗歌编著所不能包揽的地方、教师对诗歌讲解所不能涉及的地方,利用课余时间能够适当适时进行诗歌阅读,日积月累,通过诗歌获得丰厚的积淀,对心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成晓景.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媛(1991—),女,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意境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尽快尽早的读懂、学会、体味其意蕴,提升其鉴赏水平,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在概括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探析了古诗的教学法,力图对初中古诗教学有所裨益。
一、古代诗歌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古诗教学积累了很多丰富成熟的经验,学生的知识层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偏误。一是教学目的应试化。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没有真正使詩歌教学成为一种文学作品体裁的品析教学,多数教学都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丧失了诗歌教学本来的意旨和诗歌的特色。二是教学方法概念化。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从诗歌文本本身出发,而是把作者的时代背景、诗歌艺术手法、意象等都作为概念来分析介绍给学生,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与过滤直接把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作为结论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三是教学主体片面化。课堂教学全由教师一人讲述,变“主导”为“主讲”,教学只是学生一味在听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甚至是教参对诗歌的理解,使原本有血有肉的古诗变得干巴无味,剥夺了学生朗读、思考、领悟的诗歌内涵的时机,造成诗歌教学中学生主动性降低。
二、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有鉴于此,结合初一年级《古诗五首》的日常教学课,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于诗歌语言,深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要想完成使中学生体会诗歌其中的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这些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要直面文学作品本身,从语言文字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意义,因为语言是我们首先接触到诗歌的第一感知对象,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等存在的物质外壳,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的根本媒介就是这些语言文字材料。
授课老师回归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本身出发,每节课前都会先挑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古诗,并请其他同学找错,从最基础的生字规范书写入手,到纠正因理解错误导致默写出现的错别字,充分体现出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中学生容易会把“寄”字错写为“记”,老师会让学生尝试说说通过预习对题目的理解,通过引导补充最终说明题目意思是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彪在遥远的地方写这首诗寄给他,“此寄”是指这首诗,并非是类似于《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文章;再如诗中“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道”字写为“到”,“闻”是听的意思,“道”是“说”,听说王昌龄被贬龙彪路过五溪。如果单独强调易错字,学生以后难免还会出现错误,但通过结合诗歌文本对易错字进行解说再强调,学生理解了,自然就不容易再出错。
(二)立足于诗歌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体悟能力
古诗历史悠久,来自遥远的古代,但文本并非都是呆板、晦涩、僵化、枯燥的,是极具生命灵性的,它里面不仅有说话者的思想、态度、心情、角色等,还融入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第二层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例如,在讲《望岳》时讲到作者杜甫,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以前读过的杜甫的诗谈谈对他的了解,学生会说到他们熟悉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基调,加以补充杜甫的诗歌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安史之乱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艰难困苦、疾病缠身,所以他的诗歌大多是沉郁顿挫的风格。安史之乱之前诗风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时期杜甫蓬勃的朝气和早年远大的抱负,《望岳》这首诗就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充满了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由人及义、由事及理,通过“知人论世”为读懂诗歌内涵实质服务,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有了更真切的体悟。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熏陶建立、文化内涵的获得了提升。
(三)立足于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位和推敲水平
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层次,而我们的意境鉴赏教学就是要以鉴赏诗歌的意境作为最高追求,但是要懂得“意境”是诗歌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只有学生真正由内到外领悟到诗歌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真正读懂古代诗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从具体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赏析。在讲授《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首联颔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学生很明显可以明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通过诗中描写的美景去感受古寺静谧的环境和幽邃的氛围。而对于颈联尾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但课堂上教师不是传统教学中单独把诗歌肢解割裂进行赏析,而是从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对学生做了一定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山景、鸟叫、潭影、钟磬音等意象去推敲动静、声色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即景生情,把读者也带入幽静超凡的世界这一意境,感受诗歌的品位。
三、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生也应当认识到诗歌不容忽视的作用,主动走进诗歌的国度,提高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扩大阅读面,把目光投向教材对诗歌编著所不能包揽的地方、教师对诗歌讲解所不能涉及的地方,利用课余时间能够适当适时进行诗歌阅读,日积月累,通过诗歌获得丰厚的积淀,对心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成晓景.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媛(1991—),女,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