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一、在引导中走进生活
新课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要求,尽量把学生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我们的地球妈妈》一课时,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小河、树林、植被、工厂的情况,上课伊始,播放如今家乡的小河、树林、植被、工厂的情况,通过今昔对比让孩子们说说我们的生存空间有哪些变化,孩子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爱护地球妈妈,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二、在转变中学会生活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夏天的感受,说出喜欢夏天或不喜欢夏天的理由,不喜欢的同学说说在夏天会遇到哪些麻烦?同学们会说出在夏天会受到蚊虫的叮咬,或者会中暑,教师抓住时机,和学生共同讨论怎样处理蚊虫叮咬和中暑现象,使学生在夏季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又如,在《秋天你在哪里》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而秋天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我组织学生把观察活动场地扩展到田野、市场、果园、公园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群活动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展、去体验,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断积累延伸。
三、在体验中发现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而爸爸妈妈为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欢乐,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的辛苦?他们有哪些因为生活而烦心的事?请你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数一数,爸爸妈妈一天中要干多少事?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纷纷列举爸爸妈妈每天做的事,有时还会有很多为生计而发愁的事情,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艰辛。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每天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父母,以自己的良好行为给父母带来欢乐。教学《在秋天的节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爷爷奶奶小时候怎样过中秋节,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如今我们又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孩子们不只是吃月饼,还要送出自己的祝福,送出自己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今昔对比,让学生真正体会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
四、在与时俱进中发展生活
学生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有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不等于将来生活也没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学生自然或自发的日常生活,而应该着眼的未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生活,更多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秋天的节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的知识,再播放动画故事《嫦娥奔月》,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再播放介绍月球情况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并播放奔月一号升空的模拟录像资料,激起学生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又如:在过生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为同学过生日,在送礼物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在这个活动中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等,它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使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获得和谐的统一,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因材施教。活动中还通过学生互赠礼物时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知道对人要有礼貌,对待同学更要互相帮助,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
总之,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引导中走进生活,在转变中学会生活,在体验中发现生活,在与时俱进中发展生活,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责任编辑:符 洁)
一、在引导中走进生活
新课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要求,尽量把学生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我们的地球妈妈》一课时,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小河、树林、植被、工厂的情况,上课伊始,播放如今家乡的小河、树林、植被、工厂的情况,通过今昔对比让孩子们说说我们的生存空间有哪些变化,孩子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爱护地球妈妈,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二、在转变中学会生活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夏天的感受,说出喜欢夏天或不喜欢夏天的理由,不喜欢的同学说说在夏天会遇到哪些麻烦?同学们会说出在夏天会受到蚊虫的叮咬,或者会中暑,教师抓住时机,和学生共同讨论怎样处理蚊虫叮咬和中暑现象,使学生在夏季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又如,在《秋天你在哪里》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秋天,感受秋天的美好,而秋天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我组织学生把观察活动场地扩展到田野、市场、果园、公园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群活动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展、去体验,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断积累延伸。
三、在体验中发现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开心果”,而爸爸妈妈为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欢乐,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的辛苦?他们有哪些因为生活而烦心的事?请你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数一数,爸爸妈妈一天中要干多少事?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纷纷列举爸爸妈妈每天做的事,有时还会有很多为生计而发愁的事情,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艰辛。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每天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父母,以自己的良好行为给父母带来欢乐。教学《在秋天的节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爷爷奶奶小时候怎样过中秋节,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如今我们又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孩子们不只是吃月饼,还要送出自己的祝福,送出自己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今昔对比,让学生真正体会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
四、在与时俱进中发展生活
学生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有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不等于将来生活也没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学生自然或自发的日常生活,而应该着眼的未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生活,更多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有期待效应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秋天的节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的知识,再播放动画故事《嫦娥奔月》,然后让同学们说一说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再播放介绍月球情况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并播放奔月一号升空的模拟录像资料,激起学生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又如:在过生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为同学过生日,在送礼物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在这个活动中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等,它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使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获得和谐的统一,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因材施教。活动中还通过学生互赠礼物时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知道对人要有礼貌,对待同学更要互相帮助,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
总之,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引导中走进生活,在转变中学会生活,在体验中发现生活,在与时俱进中发展生活,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