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本文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教学《散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散步经历,回想自己在散步的过程中产生分歧时,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以上教例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忽视"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很多老师大都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而且总的看来,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读书的质量不高。学生错读、漏读、读破句的现象大量存在,更谈不上表现朗读。三是教师对朗读指导太少。读书变成了一种形式,不论好坏,读完就算,对读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指出。教师范读也很少,只有在公开课等场合才范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应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精当,教学效果就显著,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读出语文味的两种主要方式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对中小学生来说,朗读与默读能力同样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逐渐形成对文章风格、气势、情感、意境、表达等方面敏锐的感受力,而朗读无疑是感化熏陶、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总之,味从读来,又从想来,读读想想,就会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乐在其中。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映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在教鲁迅的《雪》一文时,我先提出"鲁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然后进一步提出"你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要迷信权威,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学生果然畅所欲言,有喜欢南方雪的鲜润美艳的,认为南方的雪妩媚多姿,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它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使人们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也有喜欢北方雪的蓬勃有力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太软弱,太软弱不行。"我不失时机地问道,能举个例子吗?这个学生结合实际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让在场的听课老师下课后称赞不已,学生能把文本和现实结合得如此完美,实属难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例外也应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何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弥补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并在增强阅读教学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
五、搞好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
在语文课堂上,在学生反复阅读语文的基础上,把阅读与听、说、写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全面理解课文。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教学《散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散步经历,回想自己在散步的过程中产生分歧时,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以上教例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忽视"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很多老师大都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而且总的看来,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读书的质量不高。学生错读、漏读、读破句的现象大量存在,更谈不上表现朗读。三是教师对朗读指导太少。读书变成了一种形式,不论好坏,读完就算,对读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指出。教师范读也很少,只有在公开课等场合才范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应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精当,教学效果就显著,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读出语文味的两种主要方式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对中小学生来说,朗读与默读能力同样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逐渐形成对文章风格、气势、情感、意境、表达等方面敏锐的感受力,而朗读无疑是感化熏陶、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总之,味从读来,又从想来,读读想想,就会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乐在其中。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映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在教鲁迅的《雪》一文时,我先提出"鲁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然后进一步提出"你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要迷信权威,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学生果然畅所欲言,有喜欢南方雪的鲜润美艳的,认为南方的雪妩媚多姿,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它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使人们对生活产生美好的憧憬,也有喜欢北方雪的蓬勃有力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太软弱,太软弱不行。"我不失时机地问道,能举个例子吗?这个学生结合实际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让在场的听课老师下课后称赞不已,学生能把文本和现实结合得如此完美,实属难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例外也应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何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弥补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并在增强阅读教学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
五、搞好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
在语文课堂上,在学生反复阅读语文的基础上,把阅读与听、说、写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全面理解课文。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