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授课水平,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理念 新探索 新突破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英语知识做事情,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1. 打破旧教学框架,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们感兴趣的任务活动,模拟情景,让学生自主发挥。在教牛津英语9A 《Unit 6 TV Programmes》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采访任务:每位学生采访几位伙伴,问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上不时响起为同伴加油、喝彩的掌声。这种积极参与,打破了过去在课堂上那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局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为以话题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突出语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的素质教育,不断创新英语课堂,从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真正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时代同步。
2. 调动学生自主性,探索教学新思路
新教材词汇量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我们深知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今后英语学习的成败,因此,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单词记忆关成为我们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在学习9A 《Unit 8 Detective Stories》 Comic strip时,以直观的图画及问题What happened to the boy? What are the men? What crime is it? 自然呈现kidnap-kidnapper-kidnapping,在情景中教,在用中学,降低了单词的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单词,并积极自编对话,讨论What will you do if a kidnapping happens? 加强安全教育。在以同样的方法呈现完有关犯罪及罪犯的词汇之后,再以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对比中及时掌握所学词汇。
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所学内容结合课本图画编写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真正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整堂课给人以轻松愉悦、水到渠成的感觉,在学生阵阵掌声中,也引发了我们教师去思索如何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 培养学生创造性,实现教学新突破
由于新课程越来越综合化,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为此,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常识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及暗示式教学法等。如在本文开头我采用的任务采访就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置适量的、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上述词汇教学中,根据《今日说法》校园凶杀案片段的观看,启发学生对此展开讨论: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are with our classmates/schoolmates?并从中悟出:You may obtain the whole world with love. You may also lose the world with hate.教育学生要善待他人,珍爱生命。
这种挑战性任务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胆识。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个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统一,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探讨、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
谢笑语.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中国校外教育, 2008(S1).
【关键词】 新理念 新探索 新突破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英语知识做事情,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取“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1. 打破旧教学框架,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们感兴趣的任务活动,模拟情景,让学生自主发挥。在教牛津英语9A 《Unit 6 TV Programmes》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采访任务:每位学生采访几位伙伴,问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上不时响起为同伴加油、喝彩的掌声。这种积极参与,打破了过去在课堂上那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局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为以话题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突出语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的素质教育,不断创新英语课堂,从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真正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时代同步。
2. 调动学生自主性,探索教学新思路
新教材词汇量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我们深知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多少决定今后英语学习的成败,因此,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单词记忆关成为我们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在学习9A 《Unit 8 Detective Stories》 Comic strip时,以直观的图画及问题What happened to the boy? What are the men? What crime is it? 自然呈现kidnap-kidnapper-kidnapping,在情景中教,在用中学,降低了单词的难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单词,并积极自编对话,讨论What will you do if a kidnapping happens? 加强安全教育。在以同样的方法呈现完有关犯罪及罪犯的词汇之后,再以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对比中及时掌握所学词汇。
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所学内容结合课本图画编写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真正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整堂课给人以轻松愉悦、水到渠成的感觉,在学生阵阵掌声中,也引发了我们教师去思索如何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 培养学生创造性,实现教学新突破
由于新课程越来越综合化,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为此,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常识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及暗示式教学法等。如在本文开头我采用的任务采访就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置适量的、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上述词汇教学中,根据《今日说法》校园凶杀案片段的观看,启发学生对此展开讨论: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are with our classmates/schoolmates?并从中悟出:You may obtain the whole world with love. You may also lose the world with hate.教育学生要善待他人,珍爱生命。
这种挑战性任务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胆识。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个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统一,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探讨、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能力。
谢笑语.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中国校外教育,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