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听课特色月”活动。每周每学科每年级开设一节公开课,备课组全体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在评课过程中,大家的教学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不仅使教者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让每位听课教师都得到了启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听课评课的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不久,我和全组同仁听了高二年级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公开课,本节课上,教者生动的语言,精彩的师生互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了我美的享受,令我受益匪浅,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
1.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1.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
本节课45分钟,大致分为三阶段:5分钟自主学习,30分钟师生互动,10分钟随堂练习。5分钟自主学习,教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列出了具体的提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快速阅读课本,针对问题,寻找答案,自主学习。接着教者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30分钟的师生互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几乎每个同学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引向深入。教者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0分钟的随堂练习,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当堂检测,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过分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1.2精彩讨论,教学过程不断深入。
本节课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练习法”,都用得恰到好处。其中“讨论法”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现以讲解“遗传因子的概念”课堂实录为例:
师: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观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地推理和大胆地设想,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请问什么叫遗传因子,它有什么功能,它与性状间有什么关系?
(每4人一组,分组讨论,讨论2分钟后,交流发言。)
生:遗传因子存在于生物体内,它可能与遗传物质有关,对性状应该有控制作用。
生:既然性状可以有显隐性之分,那么遗传因子也应该有显隐性之分。
师:有什么对应关系?
生: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
师:很好,那么在高茎F1中有显性遗传因子吗?
生:有,因为F1表现为高茎,高茎为显性,一定有显性遗传因子。
师:那么F1中有隐性遗传因子吗?
生:应该有,因为F1自交后代,又出现了矮茎这一隐性性状。
师:那么你认为在生物体内,控制某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应该有几个?
生:应为一对。
师:遗传因子能否遗传给后代,如果能,那么通过什么遗传?
生:能,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因子应分为显隐性,在生物体内成对存在,并通过配子遗传。
遗传因子这个很抽象的新名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变得迎刃而解。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3模拟实验,精心设计。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模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讨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怕麻烦,浅尝辄止,甚至连讲都不讲,错过了一次很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深化理解的机会。本节课教者创造条件,自备教具,塑料小桶模拟雌雄个体,做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代表两种不同配子,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师生平等对话,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围绕实验过程,教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每个桶内不同颜色的球都是十个?”“抓取小球时,前一次抓取的小球要不要放回原来的桶中?”“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在反馈、思考中进一步突破难点。
1.4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现以总结“孟德尔科学探究过程”课堂实录为例:
师: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可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哪位同学能谈谈孟德尔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孟德尔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师:很好,结合孟德尔科学探究过程,请同学们谈谈进行科学探究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生:科学研究要敢于冲破原有观念,大胆想象、严谨推理。
生(补充):科学探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式,才能突破原有观念。
生(补充):孟德尔在“分析问题”环节运用了数学统计方法,科学探究仅仅有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有渊博的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探究的基本素质大体可以概括为:大胆、科学、严谨。
在此过程中教者创设情境,学生积极发言,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最终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2.值得商榷、有待改进之处
2.1重视理解和应用,忽视了识记目标。
识记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识记是应用的前提,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保持,就不能在知识贮存库中检索并提取必要的信息,也就谈不上应用。本节课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教者对有识记要求的知识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例如:“杂交”、“显隐性性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这些在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识记要求,教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
2.2突出各个知识点的突破,忽视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对于本节课每个重点、难点,教者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教者忽视了概念间的联系,忽视了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涉及很多重要概念,如“杂合子”、“纯合子”、“性状分离”、“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形性状”等,教者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绘制概念图。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么遗忘的速度就会很快,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把大量分散的及相对孤立的概念和结论纳入完整的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才能将所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才能使学生站得高看得遠。
本节课知识点多,目标要求高,但教者在有限的45分钟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尽量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尽量鼓励学生表达;学生能做的,尽量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这是一节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示范课,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
1.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1.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
本节课45分钟,大致分为三阶段:5分钟自主学习,30分钟师生互动,10分钟随堂练习。5分钟自主学习,教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列出了具体的提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快速阅读课本,针对问题,寻找答案,自主学习。接着教者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30分钟的师生互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几乎每个同学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教与学的过程不断引向深入。教者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0分钟的随堂练习,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当堂检测,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过分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1.2精彩讨论,教学过程不断深入。
本节课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练习法”,都用得恰到好处。其中“讨论法”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现以讲解“遗传因子的概念”课堂实录为例:
师: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观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地推理和大胆地设想,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请问什么叫遗传因子,它有什么功能,它与性状间有什么关系?
(每4人一组,分组讨论,讨论2分钟后,交流发言。)
生:遗传因子存在于生物体内,它可能与遗传物质有关,对性状应该有控制作用。
生:既然性状可以有显隐性之分,那么遗传因子也应该有显隐性之分。
师:有什么对应关系?
生: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
师:很好,那么在高茎F1中有显性遗传因子吗?
生:有,因为F1表现为高茎,高茎为显性,一定有显性遗传因子。
师:那么F1中有隐性遗传因子吗?
生:应该有,因为F1自交后代,又出现了矮茎这一隐性性状。
师:那么你认为在生物体内,控制某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应该有几个?
生:应为一对。
师:遗传因子能否遗传给后代,如果能,那么通过什么遗传?
生:能,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因子应分为显隐性,在生物体内成对存在,并通过配子遗传。
遗传因子这个很抽象的新名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变得迎刃而解。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3模拟实验,精心设计。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模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讨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怕麻烦,浅尝辄止,甚至连讲都不讲,错过了一次很好的让学生动手实践,深化理解的机会。本节课教者创造条件,自备教具,塑料小桶模拟雌雄个体,做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代表两种不同配子,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师生平等对话,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围绕实验过程,教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每个桶内不同颜色的球都是十个?”“抓取小球时,前一次抓取的小球要不要放回原来的桶中?”“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在反馈、思考中进一步突破难点。
1.4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现以总结“孟德尔科学探究过程”课堂实录为例:
师: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可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哪位同学能谈谈孟德尔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孟德尔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师:很好,结合孟德尔科学探究过程,请同学们谈谈进行科学探究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生:科学研究要敢于冲破原有观念,大胆想象、严谨推理。
生(补充):科学探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式,才能突破原有观念。
生(补充):孟德尔在“分析问题”环节运用了数学统计方法,科学探究仅仅有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有渊博的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探究的基本素质大体可以概括为:大胆、科学、严谨。
在此过程中教者创设情境,学生积极发言,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最终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2.值得商榷、有待改进之处
2.1重视理解和应用,忽视了识记目标。
识记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识记是应用的前提,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保持,就不能在知识贮存库中检索并提取必要的信息,也就谈不上应用。本节课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教者对有识记要求的知识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例如:“杂交”、“显隐性性状”、“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这些在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识记要求,教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
2.2突出各个知识点的突破,忽视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对于本节课每个重点、难点,教者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教者忽视了概念间的联系,忽视了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涉及很多重要概念,如“杂合子”、“纯合子”、“性状分离”、“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形性状”等,教者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绘制概念图。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么遗忘的速度就会很快,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把大量分散的及相对孤立的概念和结论纳入完整的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才能将所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知识框架中,才能使学生站得高看得遠。
本节课知识点多,目标要求高,但教者在有限的45分钟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尽量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尽量鼓励学生表达;学生能做的,尽量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这是一节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示范课,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