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同样的,华裔美国文学也是游走于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之间的特殊文化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希望借此研究能为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融会贯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形象 形象塑造
与华裔美国人同时具备中国及美国两种公民的特性相同,华裔美国文学同样兼具了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中,对人物的不同审美情趣。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很多华裔美国作家,在中国文学传统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基础上,加入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元素,让美国人对“中国形象”有了具体认知。这些出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既能展示中国文化得到世界认可的困难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华裔美国作家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融所付出的努力。
一、“中国形象”之关公
在中国,关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的伟大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也在中国各种戏剧形式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关公常常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运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人物的构建之中。
关公的正直、忠诚及勇敢,为华裔美国作家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时,关公是男性代表的不二人选。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其代表作《唐人街》中写道“关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出名的将军之一,他忠诚、勇敢,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他以保护与他一样善良、勇敢的人为己任,一生都致力于讨伐那些伪善、邪恶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中还有一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湯婷婷,其早期作品《中国佬》也有关于关公的描写,她在文章中提到:为了看一场有关公的戏,“阿公”居然将自己修路得来的血汗钱花掉了。小说是这样叙述的:关公赤面红髯,当他与赤兔马同时登台时,阿公的心极为震撼,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在美国草原上出现的,正是他家乡的英雄和他的坐骑。关公以一敌百,大获全胜!关公亲手杀了仇人,报仇雪恨!关公在舞台上展转腾挪,为看戏的华人带去了无穷力量。
在文章中,作者不但对关公在战场上的英姿进行了细致描述,还重点强调了关公在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运用开放性思维,为这段戏剧添加了美国背景,从侧面展现了在华人移民到美国的最初时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人的歧视,她也重点强调了,关公为这些华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鼓舞。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汤婷婷又将这种精神进行了进一步升华,她在小说中写道:关公给了这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无穷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在生活中进行战斗,关公的精神也支撑着这些人,让这些人能够昂首挺胸的走下去。“阿公”也与其他人一样,瞬间感觉容光焕发。在那个时候,关公已不单单只是传说中的战神,而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不可否认的是,以汤婷婷为代表的华裔作家,对关公有着不同程度的崇拜情结。她及她的作品,也只是当时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关关公崇拜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是,他们的努力也确实得到了回报。近年来,关公逐渐以“中国形象”出现在了美国文学中,在美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今天,我们经常能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看的关公的影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形象,终于一步一步走进了美国文学中。
二、“中国形象”之花木兰
花木兰是华裔女性作家反应女权元素时的首选人物。与关公相比,花木兰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关公的忠肝义胆,但花木兰在中国依然是路人皆知的,她是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近千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大多都是弱不禁风的,花木兰却与众不同。因此,华裔美国作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人物形象时,花木兰是不二人选。在华裔美国文学中,花木兰的故事虽然已被渲染得越来越与原本情节不符,但其想表达的精神却是不变的,即女性也能独立、勇敢。
汤婷婷另一部作品《女勇士》中描写的花木兰,依然传承了中国文学中的果敢精神,但也增加了不少具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与风情,这篇文章中的花木兰也不再愚忠。文章中前半部分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描述大致相同,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花木兰添加了具有美国式浪漫色彩的情节,即花木兰在战场上坚强勇敢,但也同样柔情似水,在战争结束后,与心爱的男子结婚生子。
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作者借花木兰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虽然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是一致的,女人同样能做到与男人一样坚强、勇敢。此外,这篇文章,也在美国文学中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英雄。
三、结束语
自上世界中期开始,华裔美国作家便在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之间不断游走,依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变写作方式,将故事情节做了适当调整,以期能找到中美两国文化的平衡点,进而使其有效融合。本文列举了两名在美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形象”,希望借此文内容,为找到中美两国文化的结合点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上),2013(8):224-225.
[2]代小兵.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J].山花,2014 (16):159-160.
[3]孙楠楠.文化视阈下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J].芒种,2015 (14):23-24.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形象 形象塑造
与华裔美国人同时具备中国及美国两种公民的特性相同,华裔美国文学同样兼具了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中,对人物的不同审美情趣。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很多华裔美国作家,在中国文学传统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基础上,加入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元素,让美国人对“中国形象”有了具体认知。这些出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既能展示中国文化得到世界认可的困难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华裔美国作家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融所付出的努力。
一、“中国形象”之关公
在中国,关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的伟大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也在中国各种戏剧形式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关公常常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运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人物的构建之中。
关公的正直、忠诚及勇敢,为华裔美国作家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时,关公是男性代表的不二人选。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其代表作《唐人街》中写道“关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出名的将军之一,他忠诚、勇敢,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他以保护与他一样善良、勇敢的人为己任,一生都致力于讨伐那些伪善、邪恶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中还有一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湯婷婷,其早期作品《中国佬》也有关于关公的描写,她在文章中提到:为了看一场有关公的戏,“阿公”居然将自己修路得来的血汗钱花掉了。小说是这样叙述的:关公赤面红髯,当他与赤兔马同时登台时,阿公的心极为震撼,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在美国草原上出现的,正是他家乡的英雄和他的坐骑。关公以一敌百,大获全胜!关公亲手杀了仇人,报仇雪恨!关公在舞台上展转腾挪,为看戏的华人带去了无穷力量。
在文章中,作者不但对关公在战场上的英姿进行了细致描述,还重点强调了关公在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运用开放性思维,为这段戏剧添加了美国背景,从侧面展现了在华人移民到美国的最初时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人的歧视,她也重点强调了,关公为这些华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鼓舞。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汤婷婷又将这种精神进行了进一步升华,她在小说中写道:关公给了这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无穷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在生活中进行战斗,关公的精神也支撑着这些人,让这些人能够昂首挺胸的走下去。“阿公”也与其他人一样,瞬间感觉容光焕发。在那个时候,关公已不单单只是传说中的战神,而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不可否认的是,以汤婷婷为代表的华裔作家,对关公有着不同程度的崇拜情结。她及她的作品,也只是当时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关关公崇拜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是,他们的努力也确实得到了回报。近年来,关公逐渐以“中国形象”出现在了美国文学中,在美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今天,我们经常能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看的关公的影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形象,终于一步一步走进了美国文学中。
二、“中国形象”之花木兰
花木兰是华裔女性作家反应女权元素时的首选人物。与关公相比,花木兰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关公的忠肝义胆,但花木兰在中国依然是路人皆知的,她是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近千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大多都是弱不禁风的,花木兰却与众不同。因此,华裔美国作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人物形象时,花木兰是不二人选。在华裔美国文学中,花木兰的故事虽然已被渲染得越来越与原本情节不符,但其想表达的精神却是不变的,即女性也能独立、勇敢。
汤婷婷另一部作品《女勇士》中描写的花木兰,依然传承了中国文学中的果敢精神,但也增加了不少具有美国特色的浪漫与风情,这篇文章中的花木兰也不再愚忠。文章中前半部分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描述大致相同,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花木兰添加了具有美国式浪漫色彩的情节,即花木兰在战场上坚强勇敢,但也同样柔情似水,在战争结束后,与心爱的男子结婚生子。
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作者借花木兰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虽然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是一致的,女人同样能做到与男人一样坚强、勇敢。此外,这篇文章,也在美国文学中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英雄。
三、结束语
自上世界中期开始,华裔美国作家便在中国文化及美国文化之间不断游走,依据读者的不同需求不断改变写作方式,将故事情节做了适当调整,以期能找到中美两国文化的平衡点,进而使其有效融合。本文列举了两名在美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形象”,希望借此文内容,为找到中美两国文化的结合点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上),2013(8):224-225.
[2]代小兵.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J].山花,2014 (16):159-160.
[3]孙楠楠.文化视阈下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J].芒种,2015 (1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