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无创正压充气法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平均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无创呼吸面罩进行正压通气治疗。治疗期间连续统计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数据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率90%,对照组总疗效率80%,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常規治疗方法相比,无创正压充气的方法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呼吸衰竭;正压充气;血氧分压
慢性呼吸衰竭是阻塞性肺病发展到后期的一种常见合并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肺通气或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患者无法通过呼吸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滞留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且呼吸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存在必要性。本文将就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进行浅析,主要探讨无创正压充气方法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肺病患者中选取80例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54±13岁,病程5-20年不等。
1.2诊断标准
1)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I/FVC<70%。
2)患者于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1.3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
2)上气道发生阻塞患者。
3)不适用无创呼吸机患者。
4)患者或其家属不同意使用无创呼吸机的。
5)患者存在面部创伤或近期进行过呼吸道手术、消化道手术的,避免感染的发生。
6)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症状。
1.4方法
参考随机平均分配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如插管吸氧、抗感染治疗、平喘治疗、祛痰治疗、营养支持等,必要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或抑制剂对患者呼吸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式呼吸面罩进行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模式为S/T,吸气压保持在8-20mmHg,呼气压保持在4-12mmH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吸气压、呼气压、氧流量调整,使治疗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直至病人病情好转可以自主呼吸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吸氧期间尽可能保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氧浓度尽可能保持在35%以下。
1.5诊断标准
显效:患者精神状态稳定,呼吸机能基本恢复,生命体征稳定、临床数据趋于正常。
有效:患者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可间断吸氧,生命体征、临床数据趋于正常。
无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未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趋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意识障碍情况未改善,临床症状同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1.6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当且仅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率90%(36例显效或有效),对照组总疗效率80%(32例显效或有效),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诊断指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存在差异,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2.3治疗情况及预后对比
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办理出院,出院后进行为期6-48个月的跟踪随访,经正压充气治疗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常规治疗的患者优,复发率更低。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平均缩短2-3天的治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医疗成本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首先应当治疗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从根源上排除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如呼吸衰竭是由感染引起则在治疗时可适当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感染的诱发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当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因此有必要使用祛痰药物、防支气管痉挛的药物等,若存在较大必要可用肾上腺激素进行支持。
而慢性呼吸衰竭治疗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纠正低氧血症,防止患者身体由于低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身体正常机能、代谢机能发生进一步损伤,尽可能降低缺氧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引发死亡的可能性。而很多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常规通气方法可能无法适用,而一般的插管的方式进行机械通气又有可能增加患者器官损伤和感染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进。
本次研究中使用无创面罩进行正压充气方法进行治疗,同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无创正压充气的方法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乔子奇.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5 (23) :234
[2]刘宇智,王海斌, 金宁.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 (2) :102-103
关键词:呼吸衰竭;正压充气;血氧分压
慢性呼吸衰竭是阻塞性肺病发展到后期的一种常见合并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肺通气或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患者无法通过呼吸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滞留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且呼吸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因此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存在必要性。本文将就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进行浅析,主要探讨无创正压充气方法在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肺病患者中选取80例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54±13岁,病程5-20年不等。
1.2诊断标准
1)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I/FVC<70%。
2)患者于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1.3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
2)上气道发生阻塞患者。
3)不适用无创呼吸机患者。
4)患者或其家属不同意使用无创呼吸机的。
5)患者存在面部创伤或近期进行过呼吸道手术、消化道手术的,避免感染的发生。
6)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症状。
1.4方法
参考随机平均分配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如插管吸氧、抗感染治疗、平喘治疗、祛痰治疗、营养支持等,必要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或抑制剂对患者呼吸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式呼吸面罩进行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模式为S/T,吸气压保持在8-20mmHg,呼气压保持在4-12mmH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吸气压、呼气压、氧流量调整,使治疗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直至病人病情好转可以自主呼吸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吸氧期间尽可能保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氧浓度尽可能保持在35%以下。
1.5诊断标准
显效:患者精神状态稳定,呼吸机能基本恢复,生命体征稳定、临床数据趋于正常。
有效:患者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可间断吸氧,生命体征、临床数据趋于正常。
无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未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趋势,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意识障碍情况未改善,临床症状同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1.6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当且仅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率90%(36例显效或有效),对照组总疗效率80%(32例显效或有效),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诊断指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存在差异,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2.3治疗情况及预后对比
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办理出院,出院后进行为期6-48个月的跟踪随访,经正压充气治疗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常规治疗的患者优,复发率更低。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平均缩短2-3天的治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医疗成本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首先应当治疗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从根源上排除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如呼吸衰竭是由感染引起则在治疗时可适当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感染的诱发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当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因此有必要使用祛痰药物、防支气管痉挛的药物等,若存在较大必要可用肾上腺激素进行支持。
而慢性呼吸衰竭治疗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纠正低氧血症,防止患者身体由于低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身体正常机能、代谢机能发生进一步损伤,尽可能降低缺氧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引发死亡的可能性。而很多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常规通气方法可能无法适用,而一般的插管的方式进行机械通气又有可能增加患者器官损伤和感染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进。
本次研究中使用无创面罩进行正压充气方法进行治疗,同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无创正压充气的方法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乔子奇.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5 (23) :234
[2]刘宇智,王海斌, 金宁.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 (2) :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