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重点中学、星级中学择优录取优秀生时起,学习奥数之风随即在全国兴起,如燎原之火愈演愈烈。尽管有国家“减负”大棒喝斥,有“三令五申”之规定,终究也难挡其迅猛之势。奥数,着实让人欢喜让人忧。
喜的是:奥数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生
奥数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主要还是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而奥数是不同于且高于课本知识的数学内容。解答奥数题,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但有规律可循,讲究的是个“巧”字。学习奥数,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同时,学习奥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锻炼。只有那些凭着天分和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坚的学生,才有毅力坚持下来并取得优异成绩。
我国是在1978年接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邀请,到了1985年,中国才第一次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而到今年,我们已拿下了参赛以来的第14个团体第一。奥数,着实为高级中学、高等学府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数学尖子生。
忧的是:奥数已摧残学生的心灵
当我们在为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代表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而欢呼时,我们又不得不冷静地反思:现在的奥数变成了什么?一把遴选所谓“尖子生”的筛子!筛子眼儿越来越小,孩子们受的挤压也就越来越严重。实际上,很多数学界、教育界人士对现行奥数教学早有批评。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他曾就此问题特意与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探讨过,杨乐院士反对奥数班的态度极为坚决:“功利化的奥数教学对数学有害无益”。正是这样,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制止。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就是改变不了。奥数竞赛本来定位于一部分成绩相对优秀、对奥数感兴趣的高中学生,他们数学很好,学有余力,除了很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外,又学习了相对较难的奥数知识。举行奥数竞赛活动,可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激发学生比、学、赶、帮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将奥数变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活动,不仅仅高中学生,初中生、小学生已成为学习奥数的主体。他们平时、节假日都要参加奥数班、奥数兴趣小组辅导,依靠强化训练,突击灌输一些解题技巧。这些做法对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尤其是并没有兴趣被家长逼着学的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已到了“谈奥色变”的地步。
一位小学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长找他帮忙到学校要一张孩子的奥数成绩单。奥数考试满分120分,她的孩子四次考试成绩分别为38、40、45、缺考。家长为何要保留一张分数如此“难堪”的成绩单?原来:很多民办学校、重点中学在招生时都要看奥数成绩!不管怎样,这张成绩单至少能证明该生学过奥数!中、小学奥数热的重要原因正在这里,也难怪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
对策:让奥数变得更纯粹些
首先:奥数应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奥数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都费劲,那就不可“赶鸭子上架”似的逼学生学习奥数,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两头落空、得不偿失。
其次,奥数应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奥数班最大的误区是将自由的“兴趣培养”变成了强硬的考试工具,那种逼孩子进培训班的“揠苗助长”式的家长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不是不可以送孩子去学奥数,但至少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把尊重和选择还给学生。
第三,奥数应少一点功利性。奥数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但不能像现在这样普及化,更不能将奥数作为升入重点中学、高等院校的“敲门砖”。重点中学、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也不应该根据奥赛奖次进行加分,那是不公平的。因为真正的奥赛高手在统一招生考试的时成绩应该很好的,再加分就是重复记分!更是为“疯狂奥数”推波助澜!
我们惟有理性地看待奥数,理智地选择奥数,合理地组织竞赛,正确地评价奥赛成绩,发挥奥数应有的作为,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由奥数强国变为数学强国!
喜的是:奥数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生
奥数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主要还是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而奥数是不同于且高于课本知识的数学内容。解答奥数题,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但有规律可循,讲究的是个“巧”字。学习奥数,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同时,学习奥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锻炼。只有那些凭着天分和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坚的学生,才有毅力坚持下来并取得优异成绩。
我国是在1978年接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邀请,到了1985年,中国才第一次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而到今年,我们已拿下了参赛以来的第14个团体第一。奥数,着实为高级中学、高等学府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数学尖子生。
忧的是:奥数已摧残学生的心灵
当我们在为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代表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而欢呼时,我们又不得不冷静地反思:现在的奥数变成了什么?一把遴选所谓“尖子生”的筛子!筛子眼儿越来越小,孩子们受的挤压也就越来越严重。实际上,很多数学界、教育界人士对现行奥数教学早有批评。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他曾就此问题特意与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探讨过,杨乐院士反对奥数班的态度极为坚决:“功利化的奥数教学对数学有害无益”。正是这样,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制止。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就是改变不了。奥数竞赛本来定位于一部分成绩相对优秀、对奥数感兴趣的高中学生,他们数学很好,学有余力,除了很好的掌握课本知识外,又学习了相对较难的奥数知识。举行奥数竞赛活动,可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激发学生比、学、赶、帮的热情,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将奥数变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活动,不仅仅高中学生,初中生、小学生已成为学习奥数的主体。他们平时、节假日都要参加奥数班、奥数兴趣小组辅导,依靠强化训练,突击灌输一些解题技巧。这些做法对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尤其是并没有兴趣被家长逼着学的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已到了“谈奥色变”的地步。
一位小学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长找他帮忙到学校要一张孩子的奥数成绩单。奥数考试满分120分,她的孩子四次考试成绩分别为38、40、45、缺考。家长为何要保留一张分数如此“难堪”的成绩单?原来:很多民办学校、重点中学在招生时都要看奥数成绩!不管怎样,这张成绩单至少能证明该生学过奥数!中、小学奥数热的重要原因正在这里,也难怪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
对策:让奥数变得更纯粹些
首先:奥数应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奥数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都费劲,那就不可“赶鸭子上架”似的逼学生学习奥数,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两头落空、得不偿失。
其次,奥数应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奥数班最大的误区是将自由的“兴趣培养”变成了强硬的考试工具,那种逼孩子进培训班的“揠苗助长”式的家长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不是不可以送孩子去学奥数,但至少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把尊重和选择还给学生。
第三,奥数应少一点功利性。奥数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但不能像现在这样普及化,更不能将奥数作为升入重点中学、高等院校的“敲门砖”。重点中学、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也不应该根据奥赛奖次进行加分,那是不公平的。因为真正的奥赛高手在统一招生考试的时成绩应该很好的,再加分就是重复记分!更是为“疯狂奥数”推波助澜!
我们惟有理性地看待奥数,理智地选择奥数,合理地组织竞赛,正确地评价奥赛成绩,发挥奥数应有的作为,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由奥数强国变为数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