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的早产儿。国内报道死亡率为63%~74%.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后,“生理性体重减轻”可以下降10%_15%.一周后,早产儿体重可以恢复,如早产儿感染、营养供给不足,则生后早期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下降,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共收住极低出生低体重儿18例,出生体重均在1500g以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1 护理措施
1.1 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升降不稳定,又因其体表面积大,散热快,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差,体温多偏低或体温不升,因此应注意保暖。
体温不升的患儿,应尽早置于婴儿保温箱中,并根据公斤体重,成熟度和病情,给予适中(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对体重为1200~1500g的患儿箱温为32~35摄氏度,1000~1200g的患儿箱温为33~3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60%。
注意调节病房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4~26摄氏度,晨间护理时可增加到27-28摄氏度。
1.2 喂养
目前主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予早期适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肠炎发生等。但由于受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限制,要尽可能采取母乳或配方奶粉,根据病情、个体差异灵活掌握奶量并采取循序逐渐的原则增加,奶量从2ml开始,由小到多,少量多次。视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喂养方式,奶液温度要适中,每次鼻饲前均应从胃管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的性质和量,根据残奶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及注入水量。鼻饲注入速度要慢,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压力作用自然流入。鼻饲后采取头高脚底右侧卧位、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呼吸、肤色、腹部情况,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鼻饲要尊循无菌原则,包括器具消毒,指导产妇掌握正确挤奶方法以防止奶液污染,插胃管按无菌规程操作,鼻饲用注射器每次更换等。
1.3 呼吸道管理
1.3.1 呼吸治疗
震颤扣击代替传统单纯叩击,取用小号面罩用手腕力量轻轻地从肺边缘向肺门,从下至上对肺底部、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等部位进行叩击,震颤频率120~140/min,叩击力度适中,以略感患儿身体震动为宜,每个部位叩击2min后吸痰。临床证明此法较单纯叩击损伤小,减少颅内出血可能,不影响呼吸,排痰效果明显。
1.3.2 吸痰
吸痰时两人配合,动作轻柔、敏捷、迅速、边吸边转动吸痰管,避免持续吸引气管某一点而损伤该处粘膜,每次吸引小于10s,吸痰时严格无菌。
1.3.3 氧气吸入
使患儿颈部伸直,间断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这样既避免低氧,又预防氧中毒。
1.4 控制感染
1.4.1专人专室管理,保持隔离。
1.4.2 空气管理
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人员过多都可增加污染的机会。室温保持在24~26摄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尽量减少单位时间内病室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每月做空气培养。
1.4.3 物品管理
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内物体表面每日两次;所接触患儿的被服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每日更换,病室内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
1.4.4 家长探视管理
进行健康宣教,增加家长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探视;探视遵守隔离制度。
1.4.5 工作人员制度
①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凡工作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皮肤疾患、肝脏、胃肠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暂离监护病室,待康复后再返回工作。②入室服装:医务人员入室带口罩、帽子、换工作鞋、工作鞋每日更换、工作服上衣选用长袖,一切饰物取下。③洗手: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进入病房前及进行各项操作后必须严格、正确的洗手。
使用暖箱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表面两次,隔日彻底消毒暖箱一次,并对病菌易繁殖的水槽做消毒前后的細菌培养。暖箱水槽选用开放式,易于清洗,水槽内无菌蒸馏水,每日更换。
2 体会
极低出生体重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量少,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我们收治的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给予单间隔离病房,集中各种操作,尽量限制工作人员的出入次数,针对病情进行有效的特别护理,未发生一例感染。
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体温不升或超过38摄式度;不吃奶;惊厥;呼吸调节不整或伴呻吟;皮肤粘膜苍白或发绀;出现黄疸或黄染程度深且持续不退;呕血、便血及皮肤粘膜出血;皮肤硬肿,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使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降至最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的早产儿。国内报道死亡率为63%~74%.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后,“生理性体重减轻”可以下降10%_15%.一周后,早产儿体重可以恢复,如早产儿感染、营养供给不足,则生后早期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下降,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共收住极低出生低体重儿18例,出生体重均在1500g以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1 护理措施
1.1 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升降不稳定,又因其体表面积大,散热快,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差,体温多偏低或体温不升,因此应注意保暖。
体温不升的患儿,应尽早置于婴儿保温箱中,并根据公斤体重,成熟度和病情,给予适中(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对体重为1200~1500g的患儿箱温为32~35摄氏度,1000~1200g的患儿箱温为33~3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60%。
注意调节病房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4~26摄氏度,晨间护理时可增加到27-28摄氏度。
1.2 喂养
目前主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予早期适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肠炎发生等。但由于受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限制,要尽可能采取母乳或配方奶粉,根据病情、个体差异灵活掌握奶量并采取循序逐渐的原则增加,奶量从2ml开始,由小到多,少量多次。视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喂养方式,奶液温度要适中,每次鼻饲前均应从胃管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的性质和量,根据残奶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及注入水量。鼻饲注入速度要慢,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压力作用自然流入。鼻饲后采取头高脚底右侧卧位、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呼吸、肤色、腹部情况,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鼻饲要尊循无菌原则,包括器具消毒,指导产妇掌握正确挤奶方法以防止奶液污染,插胃管按无菌规程操作,鼻饲用注射器每次更换等。
1.3 呼吸道管理
1.3.1 呼吸治疗
震颤扣击代替传统单纯叩击,取用小号面罩用手腕力量轻轻地从肺边缘向肺门,从下至上对肺底部、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等部位进行叩击,震颤频率120~140/min,叩击力度适中,以略感患儿身体震动为宜,每个部位叩击2min后吸痰。临床证明此法较单纯叩击损伤小,减少颅内出血可能,不影响呼吸,排痰效果明显。
1.3.2 吸痰
吸痰时两人配合,动作轻柔、敏捷、迅速、边吸边转动吸痰管,避免持续吸引气管某一点而损伤该处粘膜,每次吸引小于10s,吸痰时严格无菌。
1.3.3 氧气吸入
使患儿颈部伸直,间断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这样既避免低氧,又预防氧中毒。
1.4 控制感染
1.4.1专人专室管理,保持隔离。
1.4.2 空气管理
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人员过多都可增加污染的机会。室温保持在24~26摄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尽量减少单位时间内病室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每月做空气培养。
1.4.3 物品管理
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内物体表面每日两次;所接触患儿的被服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每日更换,病室内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
1.4.4 家长探视管理
进行健康宣教,增加家长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探视;探视遵守隔离制度。
1.4.5 工作人员制度
①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凡工作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皮肤疾患、肝脏、胃肠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暂离监护病室,待康复后再返回工作。②入室服装:医务人员入室带口罩、帽子、换工作鞋、工作鞋每日更换、工作服上衣选用长袖,一切饰物取下。③洗手: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进入病房前及进行各项操作后必须严格、正确的洗手。
使用暖箱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表面两次,隔日彻底消毒暖箱一次,并对病菌易繁殖的水槽做消毒前后的細菌培养。暖箱水槽选用开放式,易于清洗,水槽内无菌蒸馏水,每日更换。
2 体会
极低出生体重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量少,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我们收治的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给予单间隔离病房,集中各种操作,尽量限制工作人员的出入次数,针对病情进行有效的特别护理,未发生一例感染。
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体温不升或超过38摄式度;不吃奶;惊厥;呼吸调节不整或伴呻吟;皮肤粘膜苍白或发绀;出现黄疸或黄染程度深且持续不退;呕血、便血及皮肤粘膜出血;皮肤硬肿,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使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