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都渴望平等,渴望被别人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师爱,就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呵护孩子稚嫩的心尤为重要。怎样做才能呵护孩子稚嫩的心呢?可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防止人为造成孩子心理受挫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心理的内部矛盾,即心理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构成了“心理受挫”,心理受挫是阻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教师的主观评价及支配意识、情感冷漠、过高期望值都有可能造成小学生心理受挫。例如:一些教师总习惯于凭直觉和经验主观地评价学生,容易出现“晕轮效应”(见学生学习优秀便认为其各方面都好)、“刻板效应”(认为好学生永远好、落后学生永远落后)……由于小学生心理不成熟,他们主要是通过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识,因而教师的种种主观的、否定式的评价都会造成小学生心理受挫。受挫学生还通常表现为自甘落后,进取心锐减,从纪律上、学习上都会反映出来,这样极不利于孩子成长。
二、让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劣势”转化为“优势”
“研究共性多,研究个性少”是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也是学校心理教育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心理学家强调:性格是人格(个性)的基础和核心,个性的教育也就是人格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性格决定着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此,性格的发展与完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曾遇到过一个惯偷的学生,刚接班时,前任班主任就对我说,她教了这个学生三年,让他写了许多检查,可无济于事,仍恶习不改,看来这个孩子是无药可救了。我听后陷入了深思,“写检查”是许多教师惯用的“法宝”,但是得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检查对所有的人都管用。人是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一种高级生命,学生写检查就等于接受了一种暗示,“我是小偷”“我是坏孩子”,而写的越多这种暗示越得到强化。因此,不恰当的写检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强化劣势的作用。除了他的品德有问题之外,从个性心理品质上我找到了他的两大“优势”:一是胆大,二是心细。我为什么不把他的性格劣势转化为他的性格优势?于是我认真观察这个学生,发现他喜欢上实践课,特别喜欢解剖动物。于是,我在班上成立了科学兴趣小组,由他担任组长,并准备参加市科技小组的比赛活动。他对此项工作乐此不疲,一时班内科技氛围空前高涨,兴趣小组终于完成了大型标本“食物链”的制作。最后,终于走上了全市少年科技作品竞赛的领奖台。我在班上为他召开了庆功会,会上大家一致称赞他(当然是我们事先准备好的),他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更要有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心中的“爱与责任”,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会教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群体,教师与这个群体的交流平台需要用“爱”来搭建。如开展家长沙龙式、活动式、训练式、书面式等活动,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说教、没有机械的总结和规则的灌输,而是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传递。如有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班级荣辱好像与他无关,没把自己当成集体的小主人。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左手和右手”班会活动。先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配合,照样子复制一张表格,然后同桌为一组,一个人的左手和另一个人的右手组成“一双手”,再来复制这张表格。比较两次画表格,哪次画得更快,更符合原样。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合作起来更容易,而两个人组成的“一双手”经过商量后再次合作,也能很顺利地完成任务,这一活动使学生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相互理解、想法一致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对症下药”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此话很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去思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了解什么样的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比了解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更重要。”“了解问题”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助人自助,助人自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打开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1.设悄悄话信箱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心声,可设立学生喜欢的“悄悄话”信箱,给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门窗。孩子们需要帮助、需要倾诉,更需要理解和支持。但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遇到困难和烦恼总憋在心里,不愿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心灵”信箱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桥”。
2.设家长联系卡
家长联系卡是老师将孩子一周的表现评价后,让学生带给家长看,然后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回来的一种手段。这样不仅让家长和老师能全面了解孩子,还能搭建家校携手教育学生的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教师,及时疏导引领学生的教育工作。
3.定期有针对性家访
班主任要有很强的洞察力,有一双慧眼去观察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家访中应侧重帮助家长分析问题出现原因及科学的指导方法、教子方法,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时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召开家长会
根据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及不同的施教情况把家长分成几类,针对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召开会议。分层召开家长会以“尊重”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以“实效”为目的,以“方式”为手段,只要针对性强,良好的效果才会显现。
5.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教师对待出现问题的学生,一是要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二是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批评的语言也应考虑学生的个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例如:对个性倔强抵触的学生要多运用表扬式的批评;对胆小怯懦的学生要用鼓励式的批评;对认真细心的学生要用间接迂回式的批评;对骄傲聪明的学生要用直截了当式的批评;对顽皮随便的学生要用后果反思式的批评;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用幽默诙谐式的批评……做一个会批评的教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式、过程、结果的艺术。
批评中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一是不说绝对的话,给自己的批评留下可回旋的余地;二是不当众批评,尊重为前提,不形成僵局;三是长效跟踪,纠错做到务实。“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平等,渴望被别人尊重。教师一个不露痕迹的细节处理,就能够保护孩子的尊严。
总之,教师必须从点滴做起,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 ‘待学生如亲子弟’。”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用心领会这句话,我想就能很好地做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升平路小学
山东青岛266100)
责任编辑郑海燕
一、防止人为造成孩子心理受挫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心理的内部矛盾,即心理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构成了“心理受挫”,心理受挫是阻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教师的主观评价及支配意识、情感冷漠、过高期望值都有可能造成小学生心理受挫。例如:一些教师总习惯于凭直觉和经验主观地评价学生,容易出现“晕轮效应”(见学生学习优秀便认为其各方面都好)、“刻板效应”(认为好学生永远好、落后学生永远落后)……由于小学生心理不成熟,他们主要是通过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识,因而教师的种种主观的、否定式的评价都会造成小学生心理受挫。受挫学生还通常表现为自甘落后,进取心锐减,从纪律上、学习上都会反映出来,这样极不利于孩子成长。
二、让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劣势”转化为“优势”
“研究共性多,研究个性少”是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也是学校心理教育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心理学家强调:性格是人格(个性)的基础和核心,个性的教育也就是人格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性格决定着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此,性格的发展与完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曾遇到过一个惯偷的学生,刚接班时,前任班主任就对我说,她教了这个学生三年,让他写了许多检查,可无济于事,仍恶习不改,看来这个孩子是无药可救了。我听后陷入了深思,“写检查”是许多教师惯用的“法宝”,但是得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检查对所有的人都管用。人是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一种高级生命,学生写检查就等于接受了一种暗示,“我是小偷”“我是坏孩子”,而写的越多这种暗示越得到强化。因此,不恰当的写检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强化劣势的作用。除了他的品德有问题之外,从个性心理品质上我找到了他的两大“优势”:一是胆大,二是心细。我为什么不把他的性格劣势转化为他的性格优势?于是我认真观察这个学生,发现他喜欢上实践课,特别喜欢解剖动物。于是,我在班上成立了科学兴趣小组,由他担任组长,并准备参加市科技小组的比赛活动。他对此项工作乐此不疲,一时班内科技氛围空前高涨,兴趣小组终于完成了大型标本“食物链”的制作。最后,终于走上了全市少年科技作品竞赛的领奖台。我在班上为他召开了庆功会,会上大家一致称赞他(当然是我们事先准备好的),他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更要有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心中的“爱与责任”,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会教给学生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群体,教师与这个群体的交流平台需要用“爱”来搭建。如开展家长沙龙式、活动式、训练式、书面式等活动,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说教、没有机械的总结和规则的灌输,而是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传递。如有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班级荣辱好像与他无关,没把自己当成集体的小主人。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左手和右手”班会活动。先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配合,照样子复制一张表格,然后同桌为一组,一个人的左手和另一个人的右手组成“一双手”,再来复制这张表格。比较两次画表格,哪次画得更快,更符合原样。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合作起来更容易,而两个人组成的“一双手”经过商量后再次合作,也能很顺利地完成任务,这一活动使学生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相互理解、想法一致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对症下药”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此话很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去思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了解什么样的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比了解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更重要。”“了解问题”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助人自助,助人自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打开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1.设悄悄话信箱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心声,可设立学生喜欢的“悄悄话”信箱,给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门窗。孩子们需要帮助、需要倾诉,更需要理解和支持。但有些孩子性格孤僻、遇到困难和烦恼总憋在心里,不愿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心灵”信箱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桥”。
2.设家长联系卡
家长联系卡是老师将孩子一周的表现评价后,让学生带给家长看,然后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回来的一种手段。这样不仅让家长和老师能全面了解孩子,还能搭建家校携手教育学生的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教师,及时疏导引领学生的教育工作。
3.定期有针对性家访
班主任要有很强的洞察力,有一双慧眼去观察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家访中应侧重帮助家长分析问题出现原因及科学的指导方法、教子方法,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时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召开家长会
根据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及不同的施教情况把家长分成几类,针对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召开会议。分层召开家长会以“尊重”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以“实效”为目的,以“方式”为手段,只要针对性强,良好的效果才会显现。
5.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教师对待出现问题的学生,一是要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二是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批评的语言也应考虑学生的个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例如:对个性倔强抵触的学生要多运用表扬式的批评;对胆小怯懦的学生要用鼓励式的批评;对认真细心的学生要用间接迂回式的批评;对骄傲聪明的学生要用直截了当式的批评;对顽皮随便的学生要用后果反思式的批评;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用幽默诙谐式的批评……做一个会批评的教师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式、过程、结果的艺术。
批评中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一是不说绝对的话,给自己的批评留下可回旋的余地;二是不当众批评,尊重为前提,不形成僵局;三是长效跟踪,纠错做到务实。“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平等,渴望被别人尊重。教师一个不露痕迹的细节处理,就能够保护孩子的尊严。
总之,教师必须从点滴做起,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 ‘待学生如亲子弟’。”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用心领会这句话,我想就能很好地做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升平路小学
山东青岛266100)
责任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