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团结合作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被视为一种交往手段,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它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自信心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应用将会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地成长。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意义 现状 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1]。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一样。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性高,注意力提高,课堂充满激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只受伤的小鸟”,当你想接近他的时候,它马上就会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徒”,你就别想听到唱歌了。
以前,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十分痛苦,厌学情绪越来越高涨。然而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老师穿梭的各小组之间,旁听,引导,帮助,老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小组讨论时,个个情绪高涨,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这样的课堂才符合教育规律,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2]。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经过诱导,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不一定比别人差。合作性学习还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猜谜语,记者采访等,运营各种方式让学生活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是课堂气氛活跃。
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学能力提高。例如: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是遇到问题就马上举手问老师,而是学会通过学习工具或自己思考去解决,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3]。团结合作能力增强,邓中夏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俗语也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可见,团结合作的力量有多么重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 学生合作意识不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比如,学生在讨论时,有的只顾自己低头刷刷写,还不时用书盖住一些的部分,有的两人讨论而不顾其余人,有的优等生不愿与后进生讨论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公主,王子,家庭环境使其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2 大班化教学的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恶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助性学习,其中小组在成员的优化组合时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为了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队,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我们在划分小组时应注意小组规模的大小。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单单小组的规模却是我们棘手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半容量较大和教师空间狭小的问题。以一个66名学生组成的班级为例,在实际的分组中,如果按照每组6人,就的分11个组,那么总的小组数就太多,这样教师就不能很好的兼顾到每个组[4]。如果按照每组11人,分成6个组,每组的人数就太多,每组的成员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能力,未能起到小组合作的原本效能。
3 问题设计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很受欢迎,许多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手段作为营造课堂氛围、推动教学高潮的重要手段。一些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非但无效,反而画蛇添足。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出现了问题。小组活动刚开始,成绩差的学生还们回过神,还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可是成绩好的学生一眼就看出了答案。这个问题设计形同虚设,根本不需要也没必要采用小组组合作方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设计并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问题设计以及得到的答案并非是小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合理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合作、讨论得出答案。
三、解决策略
1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后,阐明小组合作的特殊意义,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我只是千万个人中间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提高集体荣誉感,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成败将于小组息息相关,以此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 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契机。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5]。
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规模不要过大,以4-6人比较合适。总的小组数以6-8组比较合适。这样小组长可以兼顾到组内的每个成员,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小组,小组间,小组成员间可以分到具体明确的任务,可以最高程度确保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
3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过这种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的,共同解决单独一人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所以教师要设计难易适当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问题过于困难,容易打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部分发展生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力。
问题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线,这条主线穿得好与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效率,关系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创造、发现、体验等能力的提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6]。我们不但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很有效且和很受欢迎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它是对传统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它能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较好的发展。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成熟而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秀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用[J].学周刊.2012.
[3]陈蕾.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误区和对策[J].中学外语教学.2004.
[4]张华,李雁冰等.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吴刚平.新课改的深化与反思[J].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
[6]邱学华.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刘翠(1983.03—),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研究生。专业: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2]刘丽(1981.01——)女,河北省赵县第四中学教师.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意义 现状 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1]。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一样。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性高,注意力提高,课堂充满激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只受伤的小鸟”,当你想接近他的时候,它马上就会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徒”,你就别想听到唱歌了。
以前,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十分痛苦,厌学情绪越来越高涨。然而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老师穿梭的各小组之间,旁听,引导,帮助,老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小组讨论时,个个情绪高涨,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这样的课堂才符合教育规律,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2]。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经过诱导,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不一定比别人差。合作性学习还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有竞争性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猜谜语,记者采访等,运营各种方式让学生活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是课堂气氛活跃。
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学能力提高。例如: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是遇到问题就马上举手问老师,而是学会通过学习工具或自己思考去解决,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3]。团结合作能力增强,邓中夏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俗语也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可见,团结合作的力量有多么重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 学生合作意识不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比如,学生在讨论时,有的只顾自己低头刷刷写,还不时用书盖住一些的部分,有的两人讨论而不顾其余人,有的优等生不愿与后进生讨论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公主,王子,家庭环境使其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2 大班化教学的阻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恶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互助性学习,其中小组在成员的优化组合时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为了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队,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我们在划分小组时应注意小组规模的大小。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单单小组的规模却是我们棘手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半容量较大和教师空间狭小的问题。以一个66名学生组成的班级为例,在实际的分组中,如果按照每组6人,就的分11个组,那么总的小组数就太多,这样教师就不能很好的兼顾到每个组[4]。如果按照每组11人,分成6个组,每组的人数就太多,每组的成员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能力,未能起到小组合作的原本效能。
3 问题设计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很受欢迎,许多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手段作为营造课堂氛围、推动教学高潮的重要手段。一些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非但无效,反而画蛇添足。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出现了问题。小组活动刚开始,成绩差的学生还们回过神,还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可是成绩好的学生一眼就看出了答案。这个问题设计形同虚设,根本不需要也没必要采用小组组合作方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设计并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问题设计以及得到的答案并非是小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合理的问题设计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合作、讨论得出答案。
三、解决策略
1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后,阐明小组合作的特殊意义,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我只是千万个人中间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提高集体荣誉感,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成败将于小组息息相关,以此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 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契机。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5]。
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规模不要过大,以4-6人比较合适。总的小组数以6-8组比较合适。这样小组长可以兼顾到组内的每个成员,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小组,小组间,小组成员间可以分到具体明确的任务,可以最高程度确保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
3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过这种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的,共同解决单独一人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所以教师要设计难易适当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问题过于困难,容易打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部分发展生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力。
问题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线,这条主线穿得好与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效率,关系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创造、发现、体验等能力的提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6]。我们不但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很有效且和很受欢迎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它是对传统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它能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较好的发展。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成熟而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秀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用[J].学周刊.2012.
[3]陈蕾.课堂小组讨论中的误区和对策[J].中学外语教学.2004.
[4]张华,李雁冰等.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吴刚平.新课改的深化与反思[J].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
[6]邱学华.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M].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刘翠(1983.03—),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研究生。专业: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2]刘丽(1981.01——)女,河北省赵县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