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将物理生活化,将实验器材生活化,将操作性教学模式灌输到教学,自制教具就是响应这个号召的具体举措.所谓的自制教具就是利用身边的废旧资源,采用简易的物品自己研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本文针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举出相关教学实例。
1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教材中教学大纲的重点与难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严谨性.现有的教学器材已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采用自制教具不仅能够缓解器材不足的压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节关于“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内容,为了有助于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
准备两张白纸,将两张白纸竖直平行放置,使两张白纸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两张白纸的中间吹气.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可以发现,原本以为会向两边分开的白纸却相互吸附在了一起.利用最简单的自制教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到这种实验现象后自然会产生疑问,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就会大大提高.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与探究后学生就会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奥秘.在向两张纸之间吹气的过程中会加速两张纸之间的空气流动,压强变小.而两张纸外侧的空气流通保持正常状态,压强不变,相对于白纸内侧的压强来说比较大,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迫使两张纸发生吸附的现象.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与探究的情况下会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准备1个矿泉水瓶,在瓶壁上用小刀刻出一些刻痕,瓶里装满水后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然后取一装有适量水的量筒,将1.5 m左右的乳胶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接在抽气筒进行抽气,当塑料瓶里水从瓶口流出时,把乳胶管套在瓶塞的玻璃管上.当把量筒向上抬起时,就会看到水从瓶壁的划痕处喷出来,向上抬的高度越高喷出的水花也相应越急,通过该自制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引入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进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意识。
2缩小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进行自制教具时一般采用的都是废旧的饮料瓶、绳子、笔等常见生活用品,都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学生在制作教具与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会潜移默化的增长。
案例1在对苏教版“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时,可以灵活采用易拉罐这种材料,再加上橡皮筋、螺母、棉线、剪刀和锥子这些辅助工具就可以做出一个自制教具.自制教具的过程大致为去掉易拉罐的上盖,在上下两端用锥子扎上两个直径为3 cm的孔,将橡皮筋在上下两端的孔处固定.最后把螺母系在橡皮筋的中间位置,橡皮筋呈X的现状.自制教具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实验,将易拉罐进行回滚实验,用手推动易拉罐,学生会发现易拉罐在滚动一段距离后便停止向前滚动反而会返回来滚动.这一实验现象极为有趣,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关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学生用手推动易拉罐,使易拉罐具有动能而向前滚动,而在滚动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以及橡皮筋的原因使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而当易拉罐停止时,弹性势能达到最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使易拉罐发生返回来滚动的现象。
案例2在带电体可以吸引物体的教学中,让一位学生站在一块5 cm厚的干燥聚苯乙烯塑料上,周围没有其他物体接触,用一只手与放在桌面上一块干燥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摩擦若干次,人体便带上了正电荷.随后拿一只乒乓球放在水平桌面上,让学生用带电的那只手接触乒乓球,球会向手的方向滚动过来并随着手的方向运动,通过实验验证带电体不但可以吸引轻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类似乒乓球的重的物体。
案例3用自制杆秤演示阿基米德定律.教师提问:决定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的回答各异,让学生带着好奇引入实验:(1)在秤盘中放一木块,待秤杆平衡时记下秤砣的位置;(2)另取一装满水的烧杯放在秤盘中,把木块放到烧杯里,水溢出到称盘里,等水停止向外溢出时,小心取出烧杯;(3)把溢出的水称出质量,比较两次秤砣悬点的位置是否一样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木块的重量与木块排出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真正意识到浮力大小的关系.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物理属性,在进行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事物的物理属性,可以更全面地展示物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唤起了学习注意力,产生了学习情感,教师适时用语言指引,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3弥补实验不足
传统的苏教版“升华与凝华”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采用碘锤来演示升华与凝华的实验现象,但由于实验可见度较低,所以实验效果不太明显,为了弥补实验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教具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需要的实验器材大概有樟脑丸、烧杯、电热杯、冰块、保温盒、橡皮筋、热水、保鲜袋、铁丝做成的小树枝。
实验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将铁丝制成的小树枝放在保温盒中再加上适量的冰块;其次,将少量樟脑丸碾成粉末状放入烧杯中,烧杯口用保鲜袋盖上,再用橡皮筋固定,防止气体漏出;再次,将准备好的烧杯放入电热杯中进行加热;最后,当收集到足够的水蒸汽后将保鲜袋去掉,迅速将烧杯盖在冰冻的小树枝上.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可以看到,用铁丝做成的小树枝由于低温在遇到较高温的水蒸汽后小树被凝华形成雪花状的固体.原有的实验教学效果没有自制教具实验效果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自制教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当然,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深刻理[JP2]解凝华与升华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拓宽物理知识的相互复盖
物理教学知识的前部分引桥与后部分铺路彼此深入完善,突破章节的限制,强化巩固知识的全面性,把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贯穿于一体.例如在复习“密度”这一节时,如学生用自制器材测出以下三种物质的密度,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操作步骤是怎样.(1)密度大于水的小块不规则石块;(2)密度小于水的小块蜡;(3)密度大于水的一杯盐水和密度小于水的一杯菜籽油.学生思考:较多的测量方法是常规仪器.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用二力平衡,浮力,杠杆平衡原理等方法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以上问题贯穿了力学的主要章节,突出了重点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前后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分析与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小结
传统的物理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对初中物理就会没有兴趣,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具,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搭建知识与生活连接的桥梁.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研制,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实验工具.灵活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利用自制实验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在弥补实验器材不足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广度和探究领域.
1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教材中教学大纲的重点与难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严谨性.现有的教学器材已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采用自制教具不仅能够缓解器材不足的压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节关于“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内容,为了有助于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
准备两张白纸,将两张白纸竖直平行放置,使两张白纸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然后在两张白纸的中间吹气.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可以发现,原本以为会向两边分开的白纸却相互吸附在了一起.利用最简单的自制教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到这种实验现象后自然会产生疑问,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就会大大提高.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与探究后学生就会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奥秘.在向两张纸之间吹气的过程中会加速两张纸之间的空气流动,压强变小.而两张纸外侧的空气流通保持正常状态,压强不变,相对于白纸内侧的压强来说比较大,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迫使两张纸发生吸附的现象.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与探究的情况下会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准备1个矿泉水瓶,在瓶壁上用小刀刻出一些刻痕,瓶里装满水后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然后取一装有适量水的量筒,将1.5 m左右的乳胶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接在抽气筒进行抽气,当塑料瓶里水从瓶口流出时,把乳胶管套在瓶塞的玻璃管上.当把量筒向上抬起时,就会看到水从瓶壁的划痕处喷出来,向上抬的高度越高喷出的水花也相应越急,通过该自制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引入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进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意识。
2缩小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进行自制教具时一般采用的都是废旧的饮料瓶、绳子、笔等常见生活用品,都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学生在制作教具与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会潜移默化的增长。
案例1在对苏教版“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时,可以灵活采用易拉罐这种材料,再加上橡皮筋、螺母、棉线、剪刀和锥子这些辅助工具就可以做出一个自制教具.自制教具的过程大致为去掉易拉罐的上盖,在上下两端用锥子扎上两个直径为3 cm的孔,将橡皮筋在上下两端的孔处固定.最后把螺母系在橡皮筋的中间位置,橡皮筋呈X的现状.自制教具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实验,将易拉罐进行回滚实验,用手推动易拉罐,学生会发现易拉罐在滚动一段距离后便停止向前滚动反而会返回来滚动.这一实验现象极为有趣,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关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学生用手推动易拉罐,使易拉罐具有动能而向前滚动,而在滚动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以及橡皮筋的原因使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而当易拉罐停止时,弹性势能达到最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使易拉罐发生返回来滚动的现象。
案例2在带电体可以吸引物体的教学中,让一位学生站在一块5 cm厚的干燥聚苯乙烯塑料上,周围没有其他物体接触,用一只手与放在桌面上一块干燥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摩擦若干次,人体便带上了正电荷.随后拿一只乒乓球放在水平桌面上,让学生用带电的那只手接触乒乓球,球会向手的方向滚动过来并随着手的方向运动,通过实验验证带电体不但可以吸引轻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类似乒乓球的重的物体。
案例3用自制杆秤演示阿基米德定律.教师提问:决定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的回答各异,让学生带着好奇引入实验:(1)在秤盘中放一木块,待秤杆平衡时记下秤砣的位置;(2)另取一装满水的烧杯放在秤盘中,把木块放到烧杯里,水溢出到称盘里,等水停止向外溢出时,小心取出烧杯;(3)把溢出的水称出质量,比较两次秤砣悬点的位置是否一样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木块的重量与木块排出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真正意识到浮力大小的关系.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物理属性,在进行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事物的物理属性,可以更全面地展示物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唤起了学习注意力,产生了学习情感,教师适时用语言指引,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3弥补实验不足
传统的苏教版“升华与凝华”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是采用碘锤来演示升华与凝华的实验现象,但由于实验可见度较低,所以实验效果不太明显,为了弥补实验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教具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需要的实验器材大概有樟脑丸、烧杯、电热杯、冰块、保温盒、橡皮筋、热水、保鲜袋、铁丝做成的小树枝。
实验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将铁丝制成的小树枝放在保温盒中再加上适量的冰块;其次,将少量樟脑丸碾成粉末状放入烧杯中,烧杯口用保鲜袋盖上,再用橡皮筋固定,防止气体漏出;再次,将准备好的烧杯放入电热杯中进行加热;最后,当收集到足够的水蒸汽后将保鲜袋去掉,迅速将烧杯盖在冰冻的小树枝上.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可以看到,用铁丝做成的小树枝由于低温在遇到较高温的水蒸汽后小树被凝华形成雪花状的固体.原有的实验教学效果没有自制教具实验效果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取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自制教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当然,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深刻理[JP2]解凝华与升华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拓宽物理知识的相互复盖
物理教学知识的前部分引桥与后部分铺路彼此深入完善,突破章节的限制,强化巩固知识的全面性,把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贯穿于一体.例如在复习“密度”这一节时,如学生用自制器材测出以下三种物质的密度,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操作步骤是怎样.(1)密度大于水的小块不规则石块;(2)密度小于水的小块蜡;(3)密度大于水的一杯盐水和密度小于水的一杯菜籽油.学生思考:较多的测量方法是常规仪器.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用二力平衡,浮力,杠杆平衡原理等方法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以上问题贯穿了力学的主要章节,突出了重点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前后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分析与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5小结
传统的物理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对初中物理就会没有兴趣,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自制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具,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搭建知识与生活连接的桥梁.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自己动手研制,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实验工具.灵活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利用自制实验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在弥补实验器材不足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广度和探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