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过程中如何创设情感氛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在文章中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一股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使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第一、环境渲染法。一部电影或戏剧要打动人,总少不了背景音乐的配合,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如果离开了音乐的渲染,也许作品就失去了震撼力。同样,作文要感人,也离不开情感的铺设和渲染。从这一点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极富创新,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图:秋天的黄昏,夕阳西下,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对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来说怎么能不涌起满腔的愁绪?“小桥 流水 人家”,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份思乡之情。“古道 西风 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尽,马因长途跋涉而劳累,人何以堪?作者用九个名词,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这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渗透在环境描写之中,语浅情深,凄清感人。
  第二、细节描写法。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这种美在作文中经常表现在细节的描写上,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朱自清的《背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文章选择了父亲“买橘子”这一细节,对父亲的背影作了细腻的描述: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特别是对父亲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营造了厚实的情感氛围,催人泪下,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
  都德的《最后一课》,细节描写耐人寻味,结尾对韩麦尔先生“散学时”细节的描绘,让感情升华到了极点:此刻,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哽住了。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庄严而悲壮的细节,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收到了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第三、心灵独白法。心理独白是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手法之一。利用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很容易营造浓郁的氛围,并且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唐敏的《心中的鹰》起笔惊人:“ 我再也看不见飞翔的鹰了”,石破天惊,悬念顿生,结尾“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飞翔的鹰”,这种心灵的独白,使文章笼罩了一种惆怅和遗憾的情调,对鹰表示了深深的怀念和崇敬。对于所有喜欢鹰、爱护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第四、语言借鉴法。一件首饰的价值往往用含金量来判断,一个人的作文水平往往用语言来衡量,情感氛围的创设,语言的烘托作用不可忽视。语言如果干瘪苍白,往往让美好的情感失去依靠,让深邃的思想失去光彩。在强调突出自己个性化语言的同时,提倡借鉴和使用积累的语言更容易让文章出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首古诗,一段名言,一句谚语……都是语言的金子。一种氛围的创设,一种心情的表达,一个结论的确立……往往在吟咏他人“话语”的同时而完成,在恰当“嫁接”的同时,文章也附着了一层美丽的底蕴,心灵的风景也会飘扬得更迷人。
  总之,情感氛围的创设,形式多样:可以是一段景物描写,铺垫烘托;也可以是情景交融,借景显情;可以是心灵的独白,真情流露;可以是一个细节,字字见情;也可以用他山之石,来展现底蕴的深厚……情感氛围在文章中如佛光普照,折射出作者的灵魂,牵动着读者的神经,摆渡着我们的心灵,成为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教龄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最怕的就是作文,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农村学生尤为突出。如何教好作文,我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是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爱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
期刊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
期刊
(一)本人在培养学生快速审题时,要求他们急中要有缓——审题要过细,临场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提供有关材料,条件的命题作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有的要求就包括在题目里,有的要求则用题目外的“注意”或“要求”的字样标出。审题是作文的门槛,是写一篇文章的大前提,千万不能忽视,即使是快速作文在审题时也不能过快,而要把过细作为第一位要求。审题时马虎求快,其结果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把写作文比作砍柴,
期刊
多媒体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快速呈现、快速练习、快速反馈,增大了语文教学容量,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符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它的介入对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授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近年来,本人也听了不少这样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其中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的,但也发现少数教师使用不当,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对于学习而言,这个道理一样有用。预习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学习的准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可以独立预习的能力。初中课业难度的增加,也向他们提出了预习的更高要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推崇,但我觉得目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完成。其不足之处是: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在下达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划分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
期刊
语文作业分两块,课堂和课后作业,该如何布置,才能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避免了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题海战?这需要费一些心思,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一、语文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语文从根本上讲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报刊、电影、电视、网络、
期刊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教师了解教情与学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合理的作业布置、科学的作业评价,更是能为作业插上高效的翅膀。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重复作业、应付作业、抄袭作业成了常见现象,低效甚至无效;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作业已经沦为“鸡肋”;教师的激励性评语不能因生而异
期刊
一、重视质疑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问难呢?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引导循序渐进,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只有在消其忧,练其胆的宽松学习环境下,授其法才能让学生在乐学、善学、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求知者,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培养出自主学习、探讨以及运用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