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教学当重学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想象,真挚的情愫传颂千载,成为中国文化最瑰丽的珍宝。 如此厚重而丰腴的文化土壤,当是我们培育优秀民族的优越基础。故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诗词的教育与传播。
  一、学诗的门径当在吟诵
  首先,吟诵是学生学诗之兴味之所在。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对此讲得很精当,他说“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级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他们更乐意读近体诗;近体诗比古体诗大体上更难懂,可是声调更谐和,便于吟诵,他们的兴味显然在此。”
  朱自清先生还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二、学诗之要当在入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这种做法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固然有好处,但对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有写欠缺。因此,我们主张一方面加强吟读和记诵,以期达到相当的积累,一方面注重学法的指导,以期达到速效的把握。
  1.知人鉴诗
  诗人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读李清照所作《声声慢》,仅从词面上看,我们会词中所言之“愁”仅是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如果这样就失之偏颇。因为据了解,李清照早年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甚是幸福。但北宋灭亡,避乱江南,祸不单行,赵明诚病故,词人从此孤独一人,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四处流徙更加凄凉。《声声慢》作于此时,正是国患家忧流露于笔端。学生若能据此体察词人之心,就能理解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深沉苦楚。
  故赏读古诗词前,只有先让学生对有关作者人生经历的资料,对作品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诗词之三味。
  2.推敲考究
  诗词是精粹的语言,写作者往往将万千思绪借简短的诗句表达出来。如果能抓住关键字句,推敲考究,直入其里,就能披文入情,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如学杜甫那《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抓住一“知”字,领会春雨的善解春意,就能进一步领悟春雨滋润万物给诗人带来的生命冲动和激情。
  3.入境揣摩
  意象一般指呈现在作品中能反映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这些物象通常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是事物组合起来,营造出某中艺术情景。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等。
  杨柳多含离别之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就是极好的例子。学生若能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再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深入艺术之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技法掌握
  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若能在学习时仔细揣摩技法之妙用,一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学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兴”的比喻和发端作用有了解的话就不难理解以霜喻发,借秋浦霜结抒感天动地的愁苦的巧妙。又如学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很难说得清。这里以实比虚,亦相当成功。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赋事为主,又多方设譬,加上天造地设的对句,把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
期刊
(一)本人在培养学生快速审题时,要求他们急中要有缓——审题要过细,临场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提供有关材料,条件的命题作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有的要求就包括在题目里,有的要求则用题目外的“注意”或“要求”的字样标出。审题是作文的门槛,是写一篇文章的大前提,千万不能忽视,即使是快速作文在审题时也不能过快,而要把过细作为第一位要求。审题时马虎求快,其结果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把写作文比作砍柴,
期刊
多媒体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快速呈现、快速练习、快速反馈,增大了语文教学容量,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符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它的介入对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授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近年来,本人也听了不少这样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其中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的,但也发现少数教师使用不当,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对于学习而言,这个道理一样有用。预习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学习的准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可以独立预习的能力。初中课业难度的增加,也向他们提出了预习的更高要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推崇,但我觉得目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完成。其不足之处是: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在下达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划分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
期刊
语文作业分两块,课堂和课后作业,该如何布置,才能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避免了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题海战?这需要费一些心思,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一、语文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语文从根本上讲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报刊、电影、电视、网络、
期刊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教师了解教情与学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合理的作业布置、科学的作业评价,更是能为作业插上高效的翅膀。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重复作业、应付作业、抄袭作业成了常见现象,低效甚至无效;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作业已经沦为“鸡肋”;教师的激励性评语不能因生而异
期刊
一、重视质疑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问难呢?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引导循序渐进,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只有在消其忧,练其胆的宽松学习环境下,授其法才能让学生在乐学、善学、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求知者,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培养出自主学习、探讨以及运用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
期刊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在文章中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一股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使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第一、环境渲染法。一部电影或戏剧要打动人,总少不了背景音乐的配合,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如果离开了音乐的渲染,也许作品就失去了震撼力。同样,作文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