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想象,真挚的情愫传颂千载,成为中国文化最瑰丽的珍宝。 如此厚重而丰腴的文化土壤,当是我们培育优秀民族的优越基础。故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诗词的教育与传播。
一、学诗的门径当在吟诵
首先,吟诵是学生学诗之兴味之所在。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对此讲得很精当,他说“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级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他们更乐意读近体诗;近体诗比古体诗大体上更难懂,可是声调更谐和,便于吟诵,他们的兴味显然在此。”
朱自清先生还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二、学诗之要当在入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这种做法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固然有好处,但对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有写欠缺。因此,我们主张一方面加强吟读和记诵,以期达到相当的积累,一方面注重学法的指导,以期达到速效的把握。
1.知人鉴诗
诗人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读李清照所作《声声慢》,仅从词面上看,我们会词中所言之“愁”仅是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如果这样就失之偏颇。因为据了解,李清照早年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甚是幸福。但北宋灭亡,避乱江南,祸不单行,赵明诚病故,词人从此孤独一人,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四处流徙更加凄凉。《声声慢》作于此时,正是国患家忧流露于笔端。学生若能据此体察词人之心,就能理解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深沉苦楚。
故赏读古诗词前,只有先让学生对有关作者人生经历的资料,对作品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诗词之三味。
2.推敲考究
诗词是精粹的语言,写作者往往将万千思绪借简短的诗句表达出来。如果能抓住关键字句,推敲考究,直入其里,就能披文入情,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如学杜甫那《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抓住一“知”字,领会春雨的善解春意,就能进一步领悟春雨滋润万物给诗人带来的生命冲动和激情。
3.入境揣摩
意象一般指呈现在作品中能反映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这些物象通常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是事物组合起来,营造出某中艺术情景。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等。
杨柳多含离别之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就是极好的例子。学生若能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再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深入艺术之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技法掌握
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若能在学习时仔细揣摩技法之妙用,一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学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兴”的比喻和发端作用有了解的话就不难理解以霜喻发,借秋浦霜结抒感天动地的愁苦的巧妙。又如学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很难说得清。这里以实比虚,亦相当成功。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赋事为主,又多方设譬,加上天造地设的对句,把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学诗的门径当在吟诵
首先,吟诵是学生学诗之兴味之所在。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对此讲得很精当,他说“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级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他们更乐意读近体诗;近体诗比古体诗大体上更难懂,可是声调更谐和,便于吟诵,他们的兴味显然在此。”
朱自清先生还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二、学诗之要当在入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这种做法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固然有好处,但对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有写欠缺。因此,我们主张一方面加强吟读和记诵,以期达到相当的积累,一方面注重学法的指导,以期达到速效的把握。
1.知人鉴诗
诗人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读李清照所作《声声慢》,仅从词面上看,我们会词中所言之“愁”仅是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如果这样就失之偏颇。因为据了解,李清照早年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甚是幸福。但北宋灭亡,避乱江南,祸不单行,赵明诚病故,词人从此孤独一人,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四处流徙更加凄凉。《声声慢》作于此时,正是国患家忧流露于笔端。学生若能据此体察词人之心,就能理解 “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深沉苦楚。
故赏读古诗词前,只有先让学生对有关作者人生经历的资料,对作品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诗词之三味。
2.推敲考究
诗词是精粹的语言,写作者往往将万千思绪借简短的诗句表达出来。如果能抓住关键字句,推敲考究,直入其里,就能披文入情,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如学杜甫那《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抓住一“知”字,领会春雨的善解春意,就能进一步领悟春雨滋润万物给诗人带来的生命冲动和激情。
3.入境揣摩
意象一般指呈现在作品中能反映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这些物象通常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是事物组合起来,营造出某中艺术情景。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等。
杨柳多含离别之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就是极好的例子。学生若能了解诗词的这一特点,再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深入艺术之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技法掌握
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若能在学习时仔细揣摩技法之妙用,一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学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兴”的比喻和发端作用有了解的话就不难理解以霜喻发,借秋浦霜结抒感天动地的愁苦的巧妙。又如学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很难说得清。这里以实比虚,亦相当成功。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赋事为主,又多方设譬,加上天造地设的对句,把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