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的精神品质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二甲中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倡导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主张校长不仅应该是一个行动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引领者,更应该是上课的能手、理念的推手、改革的先行者。因为“生命化教育”,因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短短的两年时间,这所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逐渐成了一所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在“取法乎上”中提升教师品位
  陶继新:凌校长好!您看我们是不是从你们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谈起?
  凌宗伟:好的!校长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但是,光靠校长的引领,一所学校是不可能有生机的。方向确定以后,校长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脚踏实地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念的引领——将教育专家和互联网请进来,用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学校团队成员的思想,帮助大家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我们在短短的两年里邀请了张文质、成尚荣、孙绍振、刘铁芳、许锡良、王灿明,以及您在内的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以及周边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走进学校,做演讲,作对话。特别是张文质先生,不到两年先后八次来到二甲,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二甲的土壤里,并已渐渐萌芽。同时,我还在走进学校的第一时间建立了“教育行者”博客圈,要求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加入进来,看看人家的博文,写写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尽管写多少我们没有规定,但教育博客,尤其是“1+1”教育社区,确实给老师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他们明白了:原来,教育的世界是如此美妙!
  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努力寻找可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身边的和外界的名师、名校。尽可能让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走出学校,乃至走出国门去寻找教育的真经。两年来,我们不仅有许多教师的足迹留在了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还有四名教师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努力方向,渐渐地改善了自己的理念和教育行走方式。
  陶继新:将教育专家请进学校,可以使全校教师受益。况且,你们所请的专家层次比较高,可以让教师在“取法乎上”中提升其思想境界与认识水平。您所请的专家,不但会讲,而且善行,不但有智慧,而且有生命感悟。而这些,有的虽然可以从书本上获取,有的则只能从“读”人的时候体悟其要妙所在。这些经历,对于教师的生命成长,定然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是您的过人之处。尽管有不少学校也有了网络,可是,像您这样将网络用得如此淋漓尽致者,还不是太多。这不但为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户,而且也使他们有了学习与发表作品的园地。一个视野开阔的教师,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还会拥有一个另样的眼光,一种另样的情怀。这些,又会在无意与有意之中传递给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育人能量。
  凌宗伟:是的,任何工具都是双刃的。这也是我对博文多少没有硬性指标的用心所在。在组建教师博客群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我们又组建了“教育行者”校内办公群,邀请了部分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和名师作为这个群的“专家组”成员,参与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讨论,帮助和引领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前看来,这个群的效果是在我们的预料中,也许还会收到预料之外的效果。
  2010-09-28 07:47:46,季勇老师在QQ群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初中语文晨读课在花大量的时间背诵默写课本现代文后面指定背诵的章节,然而因为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作文方面收获甚微,中考中也不考,我们有必要去背吗?是否可以选择优美的时文让学生去读?
  我的回复是:晨读,还是建议读经典,有选择地读教材规定背诵的内容为好。专家组陈开玖老师建议:学校喇叭背景音乐播放经典诵读,这是语言场,营造了一种氛围,可以在晨读和昏读结合进行。昏读,黄昏读也。也可以搞一个每周阅读课,让孩子们定时到阅览室去上,师生同读一本书。专家组彦子则不赞同,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得让学生把“书”读好。而专家组王文芳则表示赞同陈开玖老师的观点。专家组姜广平的意见是阅读与写作,都要以自然为最高境界。要让孩子们觉得这两项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陈开玖老师则说,阅读就像呼吸一样。专家组吴奇老师认为,中小学的读经典,第一个目的是先记下来,就像播撒种子,当孩子们成长的土壤越来越丰厚时候,种子就会发芽成长的。
  老师们许多的疑惑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慢慢消逝了。我就想,管理者往往是要通过借力来化力的。
  陶继新:在教师博客和QQ群里,你们的教师直接与专家组成员讨论问题,犹如面对面地聆听专家说话一样,亲切,且多能解决问题。不过,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教师在尊重专家的时候,一定不要迷信专家,最好在聆听专家谈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声音。这样,在思想碰撞中,让教师得到指点迷津的顿悟,从而更快地提升自己。有的时候,专家之言也未必都是正确的,如果有哪位教师的高论难倒或驳倒了专家之论,又得到了专家的赞赏,这对教师来说,当会生成一种巨大的激励。同时,对专家也是一种别样的支持与帮助,因为专家更需要来自一线教师的观点与思想修正,借此完善自己。
  凌宗伟:向专家请教的目的,在于激发我们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在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中形成我们自己的见解。比如,生命化教育倡导的是一种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是一种面向未来、超越学校教育、超越制度化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它几乎没有涉及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我们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涉及人生价值和人生信仰的教育追求,它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但又不是生搬硬套的。当然,生命化教育本来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我们也没得搬,没得套。“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植根于二甲中学的,是着眼于二甲师生生命的相互润泽,相互融合,不断提升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既“理”行为,更“理”心理
  凌宗伟:学校管理,重在一个“理”字!所谓“理”,本意就是治玉。治玉,要的可是细功夫。这正契合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理念。治玉,是要以势度形的,更需要精工打磨。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要的就是要从个体出发,开发潜能,发挥特长。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同样的校长,在不同的学校,你采取的管理策略也应该是从具体的学校出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打磨出“精美的玉器”来。
  陶继新:这个“理”需要慢功夫,也需要持之以恒的韧性,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同时,这里的“理”,要“理”行为,更要“理”心理。如果心灵是自由的,那么老师做起事来就会如鱼得水,内心就会产生愉悦的正面能量。心中不顺,思想就会有堵塞。思想决定行为;思想受堵,行动就会出现问题。让教师与学生心顺,不但需要懂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要从心里爱师生,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像一个大家庭,彼此谁也离不开谁,这个“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对“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上乘的管理是大爱与智慧的结晶。
  凌宗伟:是的,学校管理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的认识是大致有这样三重境界:一是价值认同,亦即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围绕共同形成的价值追求而前行;二是榜样追随,亦即全体师生员工形成你追我赶、向榜样看齐的积极氛围;三是文化自觉,也就是全校上下人人将学校的精神和学校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的理想和行动了,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之难,原因是要“人人自觉”,那是不可能的,多数自觉也是不容易的,但不能因为不容易,我们就不努力呀!按理,我们应该是一个一个的境界来追求的,但是,那样的话,似乎又显得机械了,尤其是对这样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学校来说,也许几个境界同时推进会好一点。
  价值认同,其实就是从小事做起,点滴做起。也就是我们人人都要恪守底线,这底线就是基本的规范,比如不乱丢乱扔杂物。可不要小看这“不乱丢乱扔”呀,要做到也不容易呢,所以要有认同,还要树立榜样呀,假如人人都做到了,也就成为“自觉”了。我们朝理想的境界也就靠近一步了!
  陶继新:真正价值认同之后,就会出现“不令而行”的景观。大舜为什么能够“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下有几个掌握大权的核心人物,对他的治国思想了如指掌而又深信不疑,进而有了一往无前的执行力。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价值认同,领导层是关键。
  价值认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认同在心里,而不仅仅在口头上,甚至也不是一次两次的行动上。心里认同之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就会高高兴兴地去做。但是,教师队伍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要让他们心里认同,要有让他们口服心服的理由,有的时候,还要让他们看到如此而为的收获与成果。这的确比较困难。可是,攻破价值认同这一难关,虽不能说一劳永逸,却可以步入持续性发展的轨道。
  凌宗伟:所以,作为校长,首先要成为一个坚忍的行者,然后才可能引领呀!建立 “教育行者”QQ群,目的就是想借助网络平台,加强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心态,以调整我们的管理策略。教育说到底,就是引领人的发展。
  陶继新:“教育行者”QQ群的建立,可以让全校教师即时地看到您的行走足迹,在您与老师们的相互交流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在您的引领下,行走起来。故称之曰“教育行者”。任何行走的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因为您的引领,您的坚忍,困难终可克服,成果渐次显见。
  凌宗伟:呵呵,校长的作用就是引领。应该说,我的前任在学校硬件的发展上是花了气力的,但毋庸讳言,学校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从深层次思考办学的追求和办学的定位,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这样,作为后来者要思考的就是从哪里入手,探寻学校文化再出发的路径问题了。
   “今天第二”成为学校的精神口号与品牌
  陶继新:文化的核心是以文“化”人,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改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状态,重塑学校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魂兮所系。文化在显性层面,更在隐性层面。文化有时候是有形的,更多时候则是无形的。不管如何,它都在起着“化”人的作用。所以,从重建学校文化始,当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校长智慧的选择。
  凌宗伟:一个校长,新到一个单位履职,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所学校固有的文化和历史,并对其进行甄别与筛选,进而确立具有这所学校积淀的办学追求和办学理想。于是,我想到的是如何在二甲中学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作一些改善和添加。比如,这所学校的名称很有意思:“二甲”,二是第二,甲又是第一,看起来矛盾,但却隐含着统一。从学校的现状来看,也处处充满着“老二”哲学:凡事得过且过,不事张扬,囿于一隅,习惯于“稳”和“慢”,给人的印象就是“四平八稳”。所以,“第二”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我们究竟要的是怎样的“老二”哲学,如何改善这种精神状态,就成了我用心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从“二甲”的字面上思考了这样的问题:第二,其实应该永远是“第一”的“威胁”,因为它紧紧咬住“第一”,同时,“第二”如果不努力,它就可能成为“第三”、“第四”甚至“老末”。于是我们在充分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二甲中学的办学追求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甲中学,今天第二,那么明天呢……”借此引发全校师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使大家认识到:“今天第二”的“老二哲学”,应该是时时提醒我们,前有目标,后有追兵的忧患意识,必须拥有永远前行的精神状态。
  陶继新:来到你们学校,就特别注意这四个醒目的大字——“今天第二”。如果不是您的解说,很多人真不知其要义何在。可是,正是这一点,也就有了人们对它的叩问,甚至有了一定的神秘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第二好吗?在一般人看来,不是特别好。在普遍追求第一的时候,为什么甘居第二呢?可是,对二甲中学来说,却又赋予了富有深意的内涵。大凡知道通州教育现状者,都认可一个起码的现实,二甲中学地处农村,生源不佳,基础不好。对于第一,那是一个近乎乌托邦的梦想;甚至保持“第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它作为“第二”的存在现实,就有跃升“第一”的可能,就会对第一构成威胁,就会积聚成一股努力上进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就是师生奋进的内在动力。同时,第二之后有第三,有第四,还有第五等。如果稍有懈怠,就可能滑落下去,就可能难保“二甲”。所以,在后有追兵的时候,人人都又有了警惕,有了不懈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第二”,又成了一种文化推动力,成了思想上进的助燃器。既然如此,“今天第二”就成了二甲中学独有的精神口号,就成了师生坚守的一个品牌。
  凌宗伟:是的!“今天第二”要想成为二甲中学的品牌,其实不是立一块牌子那么简单,她要的是践行,是坚守,是思考,是添加。于是,我想到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在哪里?是制度文化,还是标志文化、建筑文化,显然这些都不是我任期内要做的。因为建筑已经形成,我无力推倒,标志也在那里,不可更改,制度也已经建立,要的只是认同与内化。这样看来,我们要想将“今天第二”打造成品牌,就不只是在制度与标志上下工夫了,而要在将二甲中学固有的和生成的文化上下工夫了,要让“老二哲学”新的内涵变为师生内在的认同,进而转化为二甲中学特有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追求了——因为,所有的文化,最终体现的是人的行为。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学校发展战略:通过生命化教育理念引领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去改变管理者的理念,改变我们的管理方式——变一味的“管”为在“理”的基础上的“引”和“领”,从而改变教职工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学生和家长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陶继新: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而作为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又是需要维护和可以塑造的。学校理念,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而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
  “管”“卡”“压”可以形成一定的行为,但那不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文”味十足,有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化”的过程。所以,需要您所说的“引”和“领”。谁来“引”和“领”呢?首先,当然是校长了。所以,校长要有理念,有思想,有行动。不然,就会将教师“引”“领”到错误之道上。于是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更要深入地实践,逐渐形成“不令而行”的权威,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全校师生朝着正确路上行走,还要有耐心与恒心,去引领师生拥有不断成功的信心与行动。
   校长当系教师发展的文化引路人
  凌宗伟:我的另一个认识是,校长的范本作用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校长必须是上课的能手,由此成为理念的推手、改革的先行者、教师的范本。所以,我们学校的校长,不论一把手还是副手,都做到了人人兼课,而且个个带头上研究课。因为,你不在场,你没有体验哪有发言权呀!
  陶继新:在学校里,校长是管理者,而管理不只是管人管事,还要管教学。那么,不懂教学,就不可能管好。校长听课、评课、上课,才能知道“课”中“三昧”。游离课堂之外的研究,多是不切实际的玄想。只有深入其中,才有教学上的话语权。只有真正关心课堂教学的校长,才会深入课堂之中,才能成为推动课堂改革的先行者与引路人。
  凌宗伟:如您所说:“生命是很神奇的,一旦有了生命契合,就会打通时空的通道,让共通或相近的感情产生对接,从而让今人感慨万千”。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总是习惯于在“工具”和“人文”上争论,或者偏执一方,抑或相提并论。作为语文教师,我的想法是,工具性必须是融于人文性中的。也就是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光有形式,内容单薄的东西是无法激起人们的共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必然会将学生引入空洞和虚假。
  陶继新:语文教学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由来已久,而我更关注的是人文,这并不是不重视工具性。因为现在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当严重,而语文学科,又是承载着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当然,人文还不止于语文一个学科,也不止于教学层面,它应当是全方位地体现在整个教育之中。
  凌宗伟: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目的是使我们的学校像个学校,教师像个教师,学生像个学生。这样的学校文化追求下的课堂文化,必然要将它的出发点、关注点和归宿点放在人的发展上,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还应该是教师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如前所说,我们一方面采取了专家引领、榜样追求的策略,另一方面,我们更加重视教师的内涵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力图通过一个个类似于“张文质之友读书会”的小团体建设来推动大的团队的改善,面上的动作是买书,发书,读书,写感想(摘录)写故事,写思考。就在这读和写的过程中,不少年轻的教师实现了生命的嬗变,推动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蜕变。
  陶继新:教师读书与写作,是其生命成长的关键所在。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也不可能教出下笔成文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不读书不写作的教师,往往会心理浮躁,会缺少文化味,会没有积极的追求。而这些,又会影响到学生。读书与写作,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而且还可以让心灵安顿下来。读书与写作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内容之后,教师的发展就有了必然之势,成为名师甚至成为教育专家,都不会再是一种梦想。
   在课堂上找寻生命的“契合点”
  凌宗伟: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命化的课堂”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陶继新:对于生命化教育和它的课堂建设,我研究不多。我觉得,它首先是应当具有生命张力的,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生龙活虎;教师不是面无表情,而是激情四射。
  可以感受到,你们学校的生命化教育是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走进你们的厕所,如果不是身在学校之中,是断然不会想到那是一个农村学校的“方便”之处的。不但十分洁净,而且有花草,有图画。让人不可想象,这个去处也会有如此的优雅美丽。这是另一种生命化教育的表现形式。如此看来,生命化教育的表现形式不应当是丑的,而应当是美的;不应当让师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师生感到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在实施生命化教育的时候,有了自己的诠释,有了自己的创造,形成了属于二甲中学的有特色的生命化教育。
  凌宗伟:您的目光相当敏锐。生命化教育确实应该是“具有生命张力的,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生龙活虎;教师不是面无表情,而是激情四射的”。我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积极倡导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探寻张扬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情绪、推动师生交流的那种生命场的形成途径。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学教案”为抓手的生命化课堂建构思路。我们的理解是,教育也好,教学也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范式,但不应当是一刀切的模式。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应该是基于个人的——教师个人、学生个人,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的。“学教案”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基本的规律,但更着眼于具体的教师、学生和课堂。其实质,就是期求通过有形的“学教案”这个载体,将教师个人对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解读融入其中,在有效的动态生成中,充分发挥师生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感”),来达成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相互润泽、相互提升的教育追求。
  陶继新:欣赏您的“课感”说。我听教师讲课,更多的不是关注其知识传授的多少,而是感受师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遗憾的是,在有的课堂上,师生不是在思维碰撞,而是感情对峙。这个时候,不管教师如何用心教学,都不会获取良好的效果。所以,情感丰富才是课堂的生命原动力。当师生情感特别丰富时,当师生精神亢奋时,教与学就不再是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场心灵相通的快乐之旅。人们孜孜以求的“高效”,就在这种情感交融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课感”。所以,真正的名师,特别是大师,不太关注形式,也很少有什么模式。形式只是外在的,它很容易被模仿,而只有核心源头才是根本。1985年我去上海采访特级教师于漪的时候,曾问她创造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她笑笑说:“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她看来,教师个体的思想文化积淀不一样,学生学习状态各有不同,就是课文,也是风格各异。那么,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与学生,就不应当用统一的模式来框定。
  凌宗伟:“教师个体的思想文化积淀不一样,学生学习状态各有不同,即使课文,也是风格各异,那么,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与学生,就不应当用统一的模式来框定。”说得极是!教育也好,教学也好,一旦有了一个什么固化的模式,即便你尊重学生的调子唱得再高,也只是一个调子。我们追求的课堂境界应该是基于当下的具体场景的,基于生活现实的,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要进入这样的境界,作为教师,就要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在具体教材与现实生活和具体学生群体中寻找契合点,将生活的阅历同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我们的教师渐渐地形成这种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教育教学意识,我们每周请一名教师为全体教师提供一堂研究课,要求上课者课前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意图,课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由听课者着眼于如何进一步改善谈谈议议,没有现场发言机会的,就在活动以后提供一个书面的发言,以求形成各自对生命化课堂的个性化的理解,进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探索、践行和提升。这学期的第一堂研讨课,就是由我来上的。我这堂课的定位是:生命化的课堂必须是生活化的。我们的研讨,自然也就要围绕生命化的课堂如何生活化来展开。这样的研讨,就不是确定一个怎样的教学模式那么简单了。
  陶继新:课堂生活化可以走向现实生活之中,但更多的生活化是体现在课堂之上的。生活无处不在,课文就是生活的再现,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固化的文本。有了这种认识,教学的时候,就不能只是在文字上研究,而要透过文字表层,去发现其中的生活底蕴,以及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感情。这样,课文这种文本,就与生活有了生命的对接。
  可是,有的课文中描述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命是很神奇的,一旦有了生命的契合,就会打通时空的通道,让共通或相近的感情产生对接,从而让今人感慨万千。
   在生命提醒中守护好我们的心灵
  凌宗伟:诚如您前面说,人文不应当只是属于语文或者文科的,还应该属于其他学科,甚至是教育的全过程的。
  人文性体现在管理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教育的人文关怀,我的认识就是,她是一种提醒,一种改善,一种添加,一种坚守。所以我们的学校,不主张模式,不喜欢口号式的标语,不容忍言语和表情的摧残,主张的是开放式的校园,开放式的教育。学生可以即时上网,运动器材可以任意取用,实验室可以随时进出。走进校园的不仅有教育专家,有书法家、作家,还有家长和社会贤达,甚或邻里友邦。班级不仅有班旗班训,还有各种社团。教师不仅有博客、QQ,更有适合自己的小团体。学生不仅只是上课、作业、考试,更有种种社会活动。总之,学校追求的是尽可能地给每个人以归属感、成就感。
  陶继新:由此可见,你们的学校是开放的。而人文与开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开放,缘自您的思想与观念的开放。因为开放,所以师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是舒展的,是灵动的。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创造力。可是,如果没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这种创造就会萎缩甚至窒息。
  网络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如果不让学生上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封闭了他们与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当然,你们学生的上网也是开放的,我注意到办公楼下,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微机,共同查阅他们关注的信息。形式的开放与内容的健康,让这些莘莘学子快乐而又看有所得。这样的上网,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限制呢?看来,对于学生上网,疏之有道,就比堵之无路要好得多。
  专家学者、家长及社会贤达人士进入校园,会给师生吹来新的思想之风,也会将他们的智慧带进校园。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不经意间透视出某种精神与思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与学生。这样的影响,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点,具有一种内在的穿透力。
  凌宗伟:是的,生命化教育倡导的就是“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我的理解就是要用教师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师生在生命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所以,我反对空洞的说教,而是主张给师生即时的提醒。因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认识的形成不时一朝一夕的,它是需要时间的。也可以说,教育就是生命之间的一种不断提醒。
  陶继新:生命提醒至关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有的时候也会有迷失的时候。所以,需要智者适时的提醒。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那样“不贰过”。这些年来,我读大师的作品,特别注意那些生命提醒的话语。有的时候,即便是其中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所以,有人说《周易》《论语》《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中的不少话语,都是生命提醒,提醒我们人生无常,应该守护好我们的心灵,让心灵更加自由、更加坦荡,让自己变成一个心量更大的精神勇士,这样就能让充满变数的生命少了灾难,有了“元亨利贞”。
  凌宗伟:就说前面提到的“不乱丢乱扔”吧,我们很羡慕在日本召开的奥运会,散场以后地面干干净净,无需打扫。可是,我们很多的学校大肆宣传的却是“每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扫地也要扫出一个全国一流来”。我就想,如果我们都养成了不丢的习惯,还要“一天一小扫”吗?于是,我们挂出了这样的一个提醒:“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拾起的是品质。”提醒全体教职工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不乱丢乱扔。也提醒我们的师生见到地面上的垃圾杂物,弯下腰来,随手拾起。我们让学生在校内上网,我在屏幕上打的友情提醒是:网络,不仅是用来游戏的,它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其实,回过头来看,网络游戏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技能呀。信息社会了,你不让学生玩网络游戏,他们就不玩了?没那么简单的事呀。
  陶继新:人的品质是需要积累的,正像积累文化一样,是可以不断增值的。在管理上,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在人生旅程中,细节照样是可以决定胜负的。那些在小事小节上不太“讲究”的人,认为“小善”“小德”而不屑于为也。殊不知,大善大德都是从小善小德积累而来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也。不乱扔垃圾,随手捡拾垃圾,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优秀品质的体现。这些“举手之劳”,看起来简单,天天做到,就是不简单,就是良好习惯的积累,生命化教育的渐进。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行动和积累中,形成了一种学校行为文化。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更是在这一个个“小善”“小德”的叠加中,慢慢提升和明晰的。这也许就是你们“今天第二”的文化意蕴所在吧。(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4日)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特级教师吴金根创设有效学习情境,优化数学活动,让学生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促进
期刊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基点,一切教育都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他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教师要把了解学生,认识教育对象放在工作首位,既要了解学生个体,又要了解学生群体;既要了解学生的昨天,又要看清学生的现实,并预测和控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本身实践、先天遗传等不同,这
期刊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诗歌从诗经起,就有这个传统。这样的重章迭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并有强调、加深所反复句段的内容、感情的作用,还易于记诵传播,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诗歌具有了迷人的节奏美。欣赏了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深深感受到回旋复沓手法同样能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美。  【片段一】  (师出示词语:第一组:脸颊 训斥 冷酷 拆除;第二
期刊
瑞昌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个世纪以来,历经兴衰更迭,而今坐落在有着“殷商铜都”之称的瑞昌市西城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科技教育让这所百年老校勃发旺盛的生命活力,绽放出璀璨的创新之花。    科学课上的探究体验  上课铃声一响,三(1)班的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等待着科学课老师的到来。记者在学校三(1)班采访时,看见陈丽华老师提着
期刊
课堂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明确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在重视学生主体体验、重视课堂有效生成的今天,课堂评价的技巧和作用更加引起教师的重视。然而课堂恰当的评价语言却很难预设,往往是教师爱心、学识以及课堂调控机智的自然流露。翻开名师实录,仔细研读他们的课堂评价,我们能颇受启发。  【片段一】评价有温度(《晏子使楚》窦桂梅)  师(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
期刊
【片段一】  师:我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看谁回答得快又准确。1+1=?  (生愕然,齐声回答,并大笑)  师:回答得很好!如果把它作为一道作文题,我想也难不住同学们吧。好,给你们3分钟时间,以“1+1=?”为题拟一个作文提纲。(生动手列提纲)  师:提纲拟好了先放在一边。老师这里有一篇别人写的文章发给你们,跟自己的提纲比较一下,看看它的优点在哪里。(发第一篇文稿)  师:谁来读一下这篇文章?(一
期刊
窦桂梅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捶捶乐》在多次公开课展示中都取得了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以“交际”为作文教学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利用课堂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真实交际,使写作活动具备“真实的言语人物”“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论可发,不仅兴致盎然,而且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片段一】知己——
期刊
他本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着快乐的童年,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不料,一次突发的意外几乎把他完全击倒。  10岁那年,他和另外3个孩子在一个简陋的配电室旁玩捉迷藏。配电室的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他往墙上爬的时候,不幸触到了裸露的高压线。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  突逢变故,他开始变得消沉。但是父母并没有因为他失去双臂就特别保护他,相反有时候
期刊
“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写进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人们纷纷关注究竟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操作细则实行教师流动的时候,请别忘了要多给“流动教师”以心理关怀。  “流动教师”的困扰,有日常生活层面的,如语言交流障碍,饮食、生活、习惯差异;有教育环境层面的,如教育硬件的悬殊、教研氛围的区别;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如离开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陌
期刊
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备课组长严把作业关,严格规范资料征订, 江苏省镇江一中“问题导学”为师生减负。“过去,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仅物理就要做七八千道题!自从学校推出了‘防护网’般的改革措施,各科练习和作业都大大减少,像物理,有的老师把习题量减掉一半,但考试的效果并没减下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邹建平如是说。  3年来,镇江一中把学生从“题海”中“捞”起来,不开晚自习,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