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补服制度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身份等级的制度,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在补服制度的明文指引之下,各地各时期的工匠艺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图案造型,尤其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造型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观摩大量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基础上试分析总结其构图艺术特点,即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等。
【关键词】: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构图;特点
补服制度起源于明代,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身份等级的一种官方制度,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佩戴于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也被称作“补子”,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圆形补服应用于皇室成员的日常服饰上,方形补子则用于装饰臣僚的袍服,方圆形的补子共同体现出“天圆地方”的中国古典思想。明代洪武年间规定政府官员在常服的胸前背后各饰一方形补子,文官补服主体图案为禽、武官补服主体图案为兽,监察官则为獬豸(一种传说中能明辨是非善恶的神兽);此外还有皇帝特恩授予臣僚的“赐服”,赐服补子图案有麒麟、蟒、飞鱼和斗牛(都是传说中具有龙的特征的神兽)等。皇室成员常服上所饰用的补子主体图案毫无疑问就是龙了,不过这其中还有爪生五趾的龙和爪生四趾的龙(通常被称作蟒)之分,爪生五趾的龙纹应用于皇帝常服,蟒纹则用于皇室宗亲服饰上,臣僚赐服上的龙形神兽(飞鱼、斗牛、蟒)爪上只有三趾;作为一种法定成文的制度,各种补服图案用很多细微的差异构建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系。明代补服制度虽在官方文献中被明确规定了代表等级、身份的禽兽或神兽的图形名称,但不曾详细规定动物的姿态和除动物外的其他装饰图形元素,但补服图案除了主体动物形象外还需有其他各种装饰元素,方可构成一幅完整的精美艺术图案,因此设计补服图案的工匠艺人必须在制度限定的范围内合理搭配运用各种图形元素、巧妙构图方可设计出具有装饰艺术效果的补服图案。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造型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观摩大量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基礎上逐步分析总结其构图艺术特点,发现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等,下面笔者稍详细论述之。
一、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
明代补服制度中规定文官的补服图案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为练鹊;同为文官的御史监察官等则使用獬豸图案。明代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官服式样一直不曾改变,但在官员常服上起到装饰和识别标志作用的补服图案的装饰风格却发生着很大变化。明代补服图案的制作和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前期补服图案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为单一金银色,因为剪裁方式和结构设计等原因,袍服正背面由左右两片相同质地的衣料拼接、中央有一条纵向接缝,先前织就的补服图案被分割于左右衣料上、须被恰到好处地对接于前胸后背的中央纵线两侧,防止左右图案错位;这样的制作方式对缝制工艺有较高要求,因此明代中后期的补服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明代中后期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
明代前期和中期的文官补服图案都采用双禽,而后期补服图案中大多仅有单禽,这是区别明代中期和后期补服图案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就是说明代的文官补服图案大多数是采用双禽造型的,以笔者所见,补服图案中的往往双禽一只飞天、一只在地面展翅欲飞,两禽顾盼有情,通常在方形的补服画面中呈对角线状的分布,不过也有一些画面中的双禽呈上下状分布,不论是哪种构图,都足以让两禽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整个明代期间,武官补服和监察官补服的主体形象一直采用的单兽,大概受此影响,明代后期的文官补服中也出现了单禽造型,相对于双禽造型而言,单禽的文官补服图案禽鸟体积较大,通常作展翅欲飞状,占据了方形补服画面的主体,而禽鸟的头部则一般朝向右侧。不管单禽还是双禽,顺应着禽鸟的头部指向,在其头部前方通常会设有红日、祥云等造型元素,成为画面的点睛元素之一。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武官补服中兽类的头部朝向都是向左,这大概是因为古时朝堂上文武官员分列于皇帝的左右两侧,则文官补服上的禽鸟、武官补服上的走兽两者的头部恰好相向。
二、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
在主体的单双禽图案之外,明代文官补服的空间中还需许多次要和辅助的元素进行填补,方可构成一个整体的图画,明代文官补服画面的构图设计中非常重视辅助元素的应用,通常添加的辅助装饰元素有祥云、松柏、花卉、山石、枝叶、葫芦等,而这些元素的与民间工艺品中的装饰元素相通,因为大多数设计制作补服的工匠艺人本来就来自民间、师从民间。如一品文官的仙鹤补服的图案中在周边添加祥云、松柏纹样,与民间传统的“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相近,而能官居一品的人通常也年事已高,一品文官补服图案本身就是一幅寓意吉祥的精美图画。其他各级文官的补服图案设计及构图也大体沿用此思路,二品文官补服主体图案是锦鸡,辅助装饰图案则一般采用芙蓉花和祥云造型,芙蓉与锦鸡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寓意吉祥,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在设计中重视将不成文的辅助元素选用于主体图形周围,将官员等级图形与民间的吉祥寓意文化结合起来,非常接地气。还有作为低级官员的鹌鹑、练鹊补服图案,则通常运用枝叶、葫芦等图形搭配,祥云较少,也很接地气,因为低级官员上升的空间还很大,画面较少使用祥云图案。除了图形的搭配外,后来的明代文官补服还很注重色彩的搭配运用,祥云等装饰元素色彩与袍服底料相互搭配,但很注意凸显禽鸟的形象,通常是禽鸟的色彩与补服或袍服底色差异较大、而祥云等辅助元素的颜色与底色色差较小一些,这样便于凸显禽鸟为补服的中心和主体形象。辅助元素中使用最多的是祥云,其使用范围较广、各级官员的补服图案中都有应用,且数量没有限制,通常设计补服的工匠艺人会将祥云元素按照构图的需要而填充在任何位置,再根据官员等级大小,结合吉祥寓意的需要,合理分配各种其他装饰元素的辅助使用。总体说来,明代文官补服虽然辅助装饰元素较多,但使用较为讲究,并非为了填充画面而填充,而是根据图案设计构图的需要而谨慎使用,这也使得明代传世的补服实物能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工艺品,即便是容像中官员服饰中的补子图像,也有较好的构图和色彩运用。
三、结语
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在补服制度的明文指引之下,各地各时期的明代工匠艺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补服图案,通过构图的良好有序性从而赋予其较好的装饰效果。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造型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观摩大量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基础上逐步分析总结其构图艺术特点,发现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等,笔者以从各种资料中收集的图片为基础进行分析推理,行文源自对资料的解读和自己的理解,有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20);
[2]王可,“补服图案”与民间美术——从明清补服图案及制作工艺看民间美术与上层美术的相互影响[J],艺术研究,2008(1)
[3]张丽,纵论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及风格演变[J],艺海,2017(11);
【关键词】: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构图;特点
补服制度起源于明代,是明清两代官方用以标示和区别官员身份等级的一种官方制度,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佩戴于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也被称作“补子”,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圆形补服应用于皇室成员的日常服饰上,方形补子则用于装饰臣僚的袍服,方圆形的补子共同体现出“天圆地方”的中国古典思想。明代洪武年间规定政府官员在常服的胸前背后各饰一方形补子,文官补服主体图案为禽、武官补服主体图案为兽,监察官则为獬豸(一种传说中能明辨是非善恶的神兽);此外还有皇帝特恩授予臣僚的“赐服”,赐服补子图案有麒麟、蟒、飞鱼和斗牛(都是传说中具有龙的特征的神兽)等。皇室成员常服上所饰用的补子主体图案毫无疑问就是龙了,不过这其中还有爪生五趾的龙和爪生四趾的龙(通常被称作蟒)之分,爪生五趾的龙纹应用于皇帝常服,蟒纹则用于皇室宗亲服饰上,臣僚赐服上的龙形神兽(飞鱼、斗牛、蟒)爪上只有三趾;作为一种法定成文的制度,各种补服图案用很多细微的差异构建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系。明代补服制度虽在官方文献中被明确规定了代表等级、身份的禽兽或神兽的图形名称,但不曾详细规定动物的姿态和除动物外的其他装饰图形元素,但补服图案除了主体动物形象外还需有其他各种装饰元素,方可构成一幅完整的精美艺术图案,因此设计补服图案的工匠艺人必须在制度限定的范围内合理搭配运用各种图形元素、巧妙构图方可设计出具有装饰艺术效果的补服图案。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造型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观摩大量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基礎上逐步分析总结其构图艺术特点,发现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等,下面笔者稍详细论述之。
一、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
明代补服制度中规定文官的补服图案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为练鹊;同为文官的御史监察官等则使用獬豸图案。明代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官服式样一直不曾改变,但在官员常服上起到装饰和识别标志作用的补服图案的装饰风格却发生着很大变化。明代补服图案的制作和使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前期补服图案是预先织就于袍服面料上再随之剪裁成衣,色彩为单一金银色,因为剪裁方式和结构设计等原因,袍服正背面由左右两片相同质地的衣料拼接、中央有一条纵向接缝,先前织就的补服图案被分割于左右衣料上、须被恰到好处地对接于前胸后背的中央纵线两侧,防止左右图案错位;这样的制作方式对缝制工艺有较高要求,因此明代中后期的补服不再预先织就于面料上,而是单独制作成块再缝缀于袍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补服”;明代中后期的补服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的织造演变为刺绣、缂丝等多种工艺并行。
明代前期和中期的文官补服图案都采用双禽,而后期补服图案中大多仅有单禽,这是区别明代中期和后期补服图案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就是说明代的文官补服图案大多数是采用双禽造型的,以笔者所见,补服图案中的往往双禽一只飞天、一只在地面展翅欲飞,两禽顾盼有情,通常在方形的补服画面中呈对角线状的分布,不过也有一些画面中的双禽呈上下状分布,不论是哪种构图,都足以让两禽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整个明代期间,武官补服和监察官补服的主体形象一直采用的单兽,大概受此影响,明代后期的文官补服中也出现了单禽造型,相对于双禽造型而言,单禽的文官补服图案禽鸟体积较大,通常作展翅欲飞状,占据了方形补服画面的主体,而禽鸟的头部则一般朝向右侧。不管单禽还是双禽,顺应着禽鸟的头部指向,在其头部前方通常会设有红日、祥云等造型元素,成为画面的点睛元素之一。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武官补服中兽类的头部朝向都是向左,这大概是因为古时朝堂上文武官员分列于皇帝的左右两侧,则文官补服上的禽鸟、武官补服上的走兽两者的头部恰好相向。
二、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
在主体的单双禽图案之外,明代文官补服的空间中还需许多次要和辅助的元素进行填补,方可构成一个整体的图画,明代文官补服画面的构图设计中非常重视辅助元素的应用,通常添加的辅助装饰元素有祥云、松柏、花卉、山石、枝叶、葫芦等,而这些元素的与民间工艺品中的装饰元素相通,因为大多数设计制作补服的工匠艺人本来就来自民间、师从民间。如一品文官的仙鹤补服的图案中在周边添加祥云、松柏纹样,与民间传统的“松鹤延年”的吉祥图案相近,而能官居一品的人通常也年事已高,一品文官补服图案本身就是一幅寓意吉祥的精美图画。其他各级文官的补服图案设计及构图也大体沿用此思路,二品文官补服主体图案是锦鸡,辅助装饰图案则一般采用芙蓉花和祥云造型,芙蓉与锦鸡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寓意吉祥,明代文官补服图案在设计中重视将不成文的辅助元素选用于主体图形周围,将官员等级图形与民间的吉祥寓意文化结合起来,非常接地气。还有作为低级官员的鹌鹑、练鹊补服图案,则通常运用枝叶、葫芦等图形搭配,祥云较少,也很接地气,因为低级官员上升的空间还很大,画面较少使用祥云图案。除了图形的搭配外,后来的明代文官补服还很注重色彩的搭配运用,祥云等装饰元素色彩与袍服底料相互搭配,但很注意凸显禽鸟的形象,通常是禽鸟的色彩与补服或袍服底色差异较大、而祥云等辅助元素的颜色与底色色差较小一些,这样便于凸显禽鸟为补服的中心和主体形象。辅助元素中使用最多的是祥云,其使用范围较广、各级官员的补服图案中都有应用,且数量没有限制,通常设计补服的工匠艺人会将祥云元素按照构图的需要而填充在任何位置,再根据官员等级大小,结合吉祥寓意的需要,合理分配各种其他装饰元素的辅助使用。总体说来,明代文官补服虽然辅助装饰元素较多,但使用较为讲究,并非为了填充画面而填充,而是根据图案设计构图的需要而谨慎使用,这也使得明代传世的补服实物能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工艺品,即便是容像中官员服饰中的补子图像,也有较好的构图和色彩运用。
三、结语
补服是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的精美图案工艺品,在补服制度的明文指引之下,各地各时期的明代工匠艺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补服图案,通过构图的良好有序性从而赋予其较好的装饰效果。明代文官补服图案造型多样、异彩纷呈,笔者在观摩大量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的基础上逐步分析总结其构图艺术特点,发现明代文官补服图案擅于巧妙配合禽鸟数量进行构图、重视辅助元素在构图中的应用等,笔者以从各种资料中收集的图片为基础进行分析推理,行文源自对资料的解读和自己的理解,有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20);
[2]王可,“补服图案”与民间美术——从明清补服图案及制作工艺看民间美术与上层美术的相互影响[J],艺术研究,2008(1)
[3]张丽,纵论明代补服图案的装饰特色及风格演变[J],艺海,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