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儿歌我是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篇目
  《小蚱蜢》《妹妹的红雨鞋》《谁的耳朵》《月牙》《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音乐,感受儿歌和儿童诗的不同韵律。
  2.通过朗读,体会儿歌的节奏美和儿童诗的韵味美。
  3.体会儿歌通俗易懂和儿童
  诗含蓄典雅、韵味深长的语言表达特点。
  4.抓住儿童诗想象的语言特
  点尝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音乐区分
  1.出示文本,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组有趣的诗歌,首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出示诗歌:《小蚱蜢》《谁的耳朵》《大年初一扭一扭》《妹妹的红雨鞋》《月牙》。)
  2.音乐和诗歌是绝配哦,有诗歌怎么能少得了音乐呢。老师准备了两种伴奏,你们听——(播放节奏感强的鼓点和旋律悠扬的钢琴伴奏音乐)这几首诗歌你觉得选哪个作伴奏合适呢?
  生依次为五首诗歌选配乐并朗读。集体构建,达成共识。
  师汇总选择结果:好,现在看看你的记录,用鼓点伴奏的有《小蚱蜢》《谁的耳朵》《大年初一扭一扭》;用钢琴伴奏的有《妹妹的红雨鞋》《月牙》。
  3.引发学生质疑。
  刚才看上去长得很像的一组小诗歌一读就被我们分成了两类。你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4.归类总结,揭示议题。
  老师现在可以告诉你,用鼓点伴奏的这三首有个名字叫“儿歌”,用琴声伴奏的两首也有一个名字叫“儿童诗”。“你是儿歌我是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好
  朋友。
  二、解读儿歌,发现特点
  1.用拍手、问答、打节奏的形式朗读儿歌,体会儿歌的节奏感。
  怎么才能认识这对好朋友呢?那就让它们站在一起,我们好好地听一听,看一看。(出示三首儿歌,播放音乐。)
  老师来做指挥,我们一起读。《小蚱蜢》拍手读;《谁的耳朵》我来问,你来答;《大年初一扭一扭》拍着桌子读。
  三首儿歌一起读,你有什么感觉?
  儿歌里到底藏了什么样的密码,让它读起来节奏感这么强呢?
  2.引导学生听一听,关注音韵,发现儿歌外在形式押韵的特点。
  你仔细听——(板书:听)
  教师读《小蚱蜢》,重读强调每句最后一个字,引导学生发现押韵的特点。(板书:押韵)
  只有《小蚱蜢》押韵吗?另外两首儿歌押的什么韵?
  儿歌都押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3.引导学生看一看,关注句式,发现儿歌句式整齐的特点。并体会读,再次感受儿歌欢快的节奏美。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板书:看)从儿歌句式的长短,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对,每一小节字数、句式都一样,特别整齐。(板书:整齐)对呀,这是儿歌的另一个特点:句式比较整齐,就像鼓谱一样。
  儿歌为啥节奏感这么强的密码就这么被我们破译了。
  4.调动积累,发现生活中的儿歌、游戏中的儿歌,感悟儿歌内容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语言特点。
  师: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儿歌了。你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跟你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样的儿歌你是不是会很多?
  师:有些游戏还经常用儿歌伴奏,这样的游戏你们都玩过什么?
  师:儿歌就是这么简单,易懂,好玩,陪伴了我们的幼儿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诗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它的感觉和儿歌一样吗?我们还是从读开始。
  三、品读儿童诗,感悟意韵美
  1.学生朗读《月牙》《妹妹的红雨鞋》,感受儿童诗与儿歌不同的音韵美。
  有了儿童诗的味道,但是还不足。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范读《妹妹的红雨鞋》,强化儿童诗的音韵美。学生评价。
  老师之所以这么读,是抓住了儿童诗的特点。你发现儿童诗和儿歌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朗读比较,对照儿歌语言特点发现儿童诗音韵、句式自由的语言特点。
  儿歌押韵,儿童诗呢?——不押韵。
  都不押吗?——有的句子押韵,比如《月牙》。
  对,儿童诗就相对自由了,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板书:
  自由)
  你再仔細看一看,儿童诗的句式和儿歌有什么不一样?
  师:对,儿童诗的句子可长可短,完全由表达需要决定,也特别自由。那就让我们把儿童诗这种自由的美读出来。
  2.品味《妹妹的红雨鞋》,发现儿童诗语言表达含蓄典雅的特点,并发现儿童诗中的想象。
  (1)诗中有画,边读边描绘
  画面。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体会读;学生展示读。
  师:越来越有味道了。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穿着一双红雨鞋在雨地里玩;看到一条红金鱼游来游去……
  师:真的有红金鱼吗?
  生:没有,是诗人想象的。
  师:想象让画面更生动。再读,你还能读出更丰富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玻璃窗后面有一个人在看妹妹玩。
  师:他是谁?
  生:妹妹的哥哥或者姐姐。
  师:在他(她)的眼睛里,窗外的世界就像一个大鱼缸。这就是儿童诗,读着读着,画面就一层又一层地跃出来。
  (2)诗中有情,边读边体会情感。
  诗中不仅藏着画面,还藏着人物的情感,你读到了吗?   生:我读出了妹妹的快乐!
  师:她为啥快乐?
  生:在雨地里玩,很开心;红雨鞋是新买的,所以很开心。
  师:还有一个人也很快乐,他(她)为什么快乐?
  生:因为妹妹开心,他也开心。
  (3)品读中聚焦“想象”,想象让画面更生动,让情感更细腻。
  不计较自己的境遇,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幸福。其实,哥哥的快乐还不仅这些,他还享受着想象的快乐。他能把一双红雨鞋想象成红金鱼,即使不能出去玩,这种想象也能带给他快乐。就像我们坐在这里读林焕彰的诗,也能感受到快乐。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它让儿童诗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3.品味《月牙》,自主发现诗中的想象。
  学生品读《月牙》,发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没有味道的月亮在诗人那儿变得——又甜又香。鸭梨和月牙像吗?不像。但是诗人有办法——咬一口。
  师:诗人在问我们是哪个馋嘴的娃娃咬了一口。
  生:是乌云;是星星;是天狗;是我自己……
  师: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的想象也跟着诗人飞扬了起来。这就是儿童诗的味道。
  四、调动积累,进行创编
  1.金波爷爷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诗人。我想问问在座的小诗人们,这弯弯的月牙在你的眼里是什么呢?
  出示弯月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点评。
  那胖胖的满月在你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请动笔把它用儿童诗的语言写下来。
  2.学生创编,展示作品。
  点评小结:一个个小诗人在我们班诞生了,看来写诗没有那么高深莫测。
  出示学生作品《不知道》:
  不知道
  想来想去
  就是不知道
  为什么就我不知道
  唉!
  看来还是读诗太少!
  师:老师给他补充了一句:看来还是读诗太少!下课。
  专家评析
  儿歌与儿童诗像一对孪生姐妹,均以利于儿童吟唱歌咏,具有一定节奏、音韵的语言形式,来形象生动地反映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与情趣。但儿歌内容浅显单纯,语言通俗直白,节奏感、音乐性更强;儿童诗则内容意蕴丰富,语言形象优美,音韵感、意象性更显。本课智慧地借用群文阅读形式对比读议,引导学生对这两种相似而又小有区别的文体的特點简要感知,以助其读出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与感受。这是整体教学设计上的创新。
  教学实施中,以选择不同配乐伴读,生动感受区别;以分类解读品读,发现儿歌节奏音韵特点和感悟儿童诗语言意蕴特色;以调动积累进行创编,来强化认知:不仅使教学过程读与议结合、识与悟融通、学与创链接,生动有趣,而且巧妙地形成了“音乐伴读感受区别→对比读议感悟特点→创编体验强化认知”的语文学习链,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也显现出本课教学的独具匠心。
  当然,如有可能,从两者内容呈现特征、语言表达特点、音韵诵读特色等方面,稍加精要地比对读议出些具体可感的异与同,可能更具实际教学认知价值。
其他文献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是初步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安排了三次“写话”,下册安排了四次“写话”。而统观低年级四册教材,“写话”的元素无处不在,作为写话基础的“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占有大量比重。立足教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再写一写,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建构过程的。  一、说一说:说出语言的千变万化  不论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还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规
我原本不喜欢语文,进入师范学校注定当教师后,也没想当语文教师。1998年,我走上三尺讲台,领导阴差阳错地非让我教语文,这一教就是20年。  2000年8月,我进入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面对个个业务水平过硬的同事,我的心里没底:我能胜任这里的工作吗?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语文教研组常规听课活动,我讲的是三年级课文《“你们想错了”》。面对10多位同事和学校领导,我心里十分紧张。我觉得学生是那样不配合,课下
导读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2.简单梳理情节,认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语言特色。  3.尝试“用少爷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看少爷”,指导阅读  实践。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師:说到日本这个国家,你想到什么?  (生说。略。)  师: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是读它的文学作品。今天我带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和他的《少爷》,让我们—
我发现,小學生阅读测试越来越难!难,应该说是可喜的进步,首先源于大家对测试的重视,对考题的研究。国际知名的几个阅读测试系统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瞬间被中小学阅读测试命题研究者学习借鉴,在面对小学生的测试中大量运用。注意,教学没有改,测试已经改了,所以难度加大源于这一落差。  从原先的随意命题到如今的国际标准化测试命题格局,这个变化是好的。但我们发现,三到六年级,各年级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的能力等几
2014年7月28日,我在“2014年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导入课,受到了与会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关注。其焦点在于之前在全国的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还没有人就综合性学习上过公开课,大家都是带着一种期待与一种思考在“观望”。面对压力与挑战,在课堂结束后,我感到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一、挑战,源于特级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多年来
叶圣陶先生坦言,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一来受到西方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影响。而中国亟需专为儿童所作的文学,“身为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二来受人所托,为好友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供稿。  一、叶圣陶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编著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出版),将儿童文学编写为小学教材。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盼望穿上雨衣的迫切心情。  2.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  意思写的。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玩具吗?(出示陀螺图片)  2.为了玩转这个陀螺,下面给大家提供一根小棒和两根绳子(出示两根绳子图片,一根10厘米,一根50厘米),请问你会选择哪根绳子?为什么?  3.这个习作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
教材解读  这是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想象作文,要求聚焦有趣的题目,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畅游在想象的世界里感受着想象的神奇,并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再经过交流平台进行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大胆想象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初试身手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展开想象,接龙编故事。经过层层学习与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识“可怜、挪动、笨拙、灵巧挣脱、轻盈、色彩斑斓、九牛二虎之力、尽心竭力”等生词。会写“整、怎”两个生字。  3.体会小毛虫变化的过程。  4.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小毛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予教师新的考验:如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會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主战场。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数学课堂要从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对此,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建立知识关联,引发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