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聚集华夏文明于一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记载着大量值得后人研究的茶文化知识。功能对等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强调语义的功能对等。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研究,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研究《红楼梦》茶文化的精髓,意在使读者掌握茶文化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技能,从而促使茶文化更好地传播。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经历了不断阐释、完善的过程。1964 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对“动态对等”下定义:“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由于“动态”这个术语容易被误解为仅指“影响力”。奈达后来用“功能对等” 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但二者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到了九十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很难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却是翻译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能够达到明白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接下来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赏析两位翻译大师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翻译,并对其进行研究。
二、《红楼梦》 茶文化翻译
1.茶名的英译。“千红一窟”一茶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五章中,这种茶保存在放春山的遣香洞中……所以茶的名字叫“千红一窟”。对于这段话,杨宪益先生的的翻译作品是:“这个茶生长在名叫放春山的一个山洞里,山东叫做遗香洞,”Disenchantment 告诉他,“泡茶的时候使用来自仙草仙花的露水和珍贵的叶子,他的名字就叫做一个山洞里的千年红花”,而作家霍克斯的翻译是:这种茶叶采自开满花的天国—被春天唤醒的山Disenchantment对他介绍道,“用来泡茶必须是从鲜花仙草上收集到的水,它的名字叫做女孩的眼泪。”其实“千红一窟”暗示了旧时代女子的坎坷命运,谐音“千红一哭”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坎坷。翻译家杨译将文中的茶名叫做“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虽然营造了“山洞中千朵红花”的意境,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曹雪芹先生对于该花名的原本用意。而霍译版将茶名译作“Maiden’s Tears”,少女的眼泪完美地将原文中的暗示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见,就“千红一窟”茶名的翻译而言,霍克斯更好地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语言翻译实践中,他的用词与语境更协调,译文的效果甚佳。
2.茶俗的英译。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拥有很多的茶俗,在《红楼梦》中,茶俗也随处可见。比如凤姐曾对黛玉说过:“你既然都已经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的媳妇呢?”这句話的杨译版是:“Drink our family’s tea, a daughter-in law to be. ”而霍译版是:“You know the rule: ‘drink the family’ tea, the family’s bride to be”.在我国,未婚女子不能轻易受别人的茶,女子受茶即受聘,杨译版和霍译版都简明直接地将这一茶俗表现了出来。又比如:袭人的母亲曾说:“她要将袭人接回家吃年茶,晚些时候再将袭人送回来。”“年茶”是我国又一著名的茶俗,在正月里的前几天,贫困人家以茶代酒,同亲戚朋友团圆享乐,吃茶尽欢。杨宪益将其译作:“…to take her daughter home to tea”没有体现出“年茶”的意思,而霍克斯的将其译作:“she was taking her daughter home for a New Year’s party and would not be bringing her back until late that evening. ”表现出了“年茶”的韵味,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看,霍版译文在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更精确,使得异语读者对小说情节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三、结语
《红楼梦》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本百科全书一般的参考书,使得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绚丽缤纷,使得国人欣喜陶醉,为了发挥它更大的价值,译者们将其翻译成英文版以供异语读者欣赏。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优秀的译法,意在增长读者的翻译技能,从而为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任彤,张慧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1):101-103.
[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陈璇.从文化翻译视角看《红楼梦》英汉语对比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27-29.
[4]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宋华.从中华茶文化看《红楼梦》“茶”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19.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经历了不断阐释、完善的过程。1964 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对“动态对等”下定义:“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由于“动态”这个术语容易被误解为仅指“影响力”。奈达后来用“功能对等” 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但二者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到了九十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很难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却是翻译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能够达到明白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接下来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赏析两位翻译大师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翻译,并对其进行研究。
二、《红楼梦》 茶文化翻译
1.茶名的英译。“千红一窟”一茶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五章中,这种茶保存在放春山的遣香洞中……所以茶的名字叫“千红一窟”。对于这段话,杨宪益先生的的翻译作品是:“这个茶生长在名叫放春山的一个山洞里,山东叫做遗香洞,”Disenchantment 告诉他,“泡茶的时候使用来自仙草仙花的露水和珍贵的叶子,他的名字就叫做一个山洞里的千年红花”,而作家霍克斯的翻译是:这种茶叶采自开满花的天国—被春天唤醒的山Disenchantment对他介绍道,“用来泡茶必须是从鲜花仙草上收集到的水,它的名字叫做女孩的眼泪。”其实“千红一窟”暗示了旧时代女子的坎坷命运,谐音“千红一哭”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坎坷。翻译家杨译将文中的茶名叫做“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虽然营造了“山洞中千朵红花”的意境,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曹雪芹先生对于该花名的原本用意。而霍译版将茶名译作“Maiden’s Tears”,少女的眼泪完美地将原文中的暗示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见,就“千红一窟”茶名的翻译而言,霍克斯更好地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语言翻译实践中,他的用词与语境更协调,译文的效果甚佳。
2.茶俗的英译。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拥有很多的茶俗,在《红楼梦》中,茶俗也随处可见。比如凤姐曾对黛玉说过:“你既然都已经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的媳妇呢?”这句話的杨译版是:“Drink our family’s tea, a daughter-in law to be. ”而霍译版是:“You know the rule: ‘drink the family’ tea, the family’s bride to be”.在我国,未婚女子不能轻易受别人的茶,女子受茶即受聘,杨译版和霍译版都简明直接地将这一茶俗表现了出来。又比如:袭人的母亲曾说:“她要将袭人接回家吃年茶,晚些时候再将袭人送回来。”“年茶”是我国又一著名的茶俗,在正月里的前几天,贫困人家以茶代酒,同亲戚朋友团圆享乐,吃茶尽欢。杨宪益将其译作:“…to take her daughter home to tea”没有体现出“年茶”的意思,而霍克斯的将其译作:“she was taking her daughter home for a New Year’s party and would not be bringing her back until late that evening. ”表现出了“年茶”的韵味,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看,霍版译文在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更精确,使得异语读者对小说情节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三、结语
《红楼梦》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本百科全书一般的参考书,使得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绚丽缤纷,使得国人欣喜陶醉,为了发挥它更大的价值,译者们将其翻译成英文版以供异语读者欣赏。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优秀的译法,意在增长读者的翻译技能,从而为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任彤,张慧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1):101-103.
[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陈璇.从文化翻译视角看《红楼梦》英汉语对比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27-29.
[4]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宋华.从中华茶文化看《红楼梦》“茶”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