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音乐思想之论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庄子》的音乐思想最彻底揭示了音乐的本源,《庄子》音乐思想中的理想之乐,是高雅浪漫和理想化的,是一种纯音乐。
  关键词:哲学 浪漫 理想 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才逐步建立起来,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则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尤其是进入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更是百家争鸣,先后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以及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庄子哲学思维上“法天贵真”的思想是整个庄子思想的精髓,这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庄子》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天贵真”,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甚至社会生活,也提倡“无为而至”,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和平相处。这一切,最后还是归结到自然无为的“道”上。这种“法天贵真”的思想表明,《庄子》不仅以自然为美,而且以自然为真、为善。“法天贵真”崇尚道的音乐、自然之乐,崇尚“大朴不雕”的天然美,就是为了否定那些假、恶、丑的世俗礼乐,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之乐。
  《庄子》哲学中的“法天贵真”,涉及到“真、善、美”,《庄子》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精神自由的境界。“真”是本质,“善”和“美”的东西首先是“真”的。失去了“真”,就不存在“善”和“美”。当然,“真”和“善”就是“美”。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并且以“美”为最高,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善”,其“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夫得是(指‘游心于物之初’),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圣人。”这一“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极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一 《庄子》的音乐思想的本质仍然是“法天贵真”
  
  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1、他崇尚“道”的音乐,也就是“大朴不雕”的自然音乐,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天籁”
  “法天贵真”——极度崇尚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也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源。它认为“无声之中独闻和”、“金石不得无以鸣”,否定“彰声而声遗”的世俗礼乐,肯定“不彰声而声全”的“道”的音乐,极度推崇自然:他借有焱氏之口称颂“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咸池》之乐,把“天籁”看作音乐的最高境界,更是崇尚自然。这里表明了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自然。《齐物论》中把声音分为三种:“人籁”、“地籁”、“天籁”。“人籁”,是人为的音乐;“地籁”是指大地上由于四季变化,风草动而发出的声音:小溪流水,暴雨倾盆、雷霆万钧,残荷雨声,逆风过林等;而“天籁”,则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谁耶”。意即千差万别的声音,形成于孔窍的天然的差异,绝非其他外部因素。因此,“天籁”是自然的声音,是“大朴不雕”的音乐的最高境界。它是《庄子》的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庄子》所提出的最理想的美的形态,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
  二是大全。《庄子》推崇“天地之大全”,认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对这几句话,郭象有很好的解释:“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口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不鼓琴也。”“彰声而声遗”,其美是片面的,不可靠的,世俗礼乐就是如此,这是《庄子》所否定的;“不彰声而声全”,其美是全面的,可靠的,这是道的音乐特点,是《庄子》所要肯定的。《庄子》认为这种自然而大全的音乐才是真美的音乐,才是至美至乐的音乐。
  2、《庄子》的音乐思想崇尚“至乐无乐”
  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在此,《庄子》说“至乐无乐”,其实与老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至极的欢乐在于‘无乐’”。在《庄子》看来,“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美的音乐是一种与“道”的属性相应的、具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形之乐,也就是所谓“天乐”。
  “天乐”既无形也无声,如何去感知和审美呢?《庄子》认为“无言而心悦”。对感性上获得的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获得的“声”的刺激,予以否定,因为这些都不是精神体验。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这“心”应该是道家之“心”,是一种境界。
  3、《庄子》提倡“中纯实而返乎情”的音乐
  创作、演奏、欣赏、体验音乐的是人,而人是社会的人,音乐毕竟离不开社会。《庄子》在《缮性》中谈到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乐”时说“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这是以人的内心纯朴自然的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这反映出《庄子》不是一般地否定世俗有声之乐的——虽然这不是他的理想之乐。不过,这仍然没有离开他的“法天贵真”的哲学范畴,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要表达人的自然性情,不应拘泥于人为的礼法的桎梏甚至作为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他是崇尚自由的。
  
  二 《庄子》音乐思想的解读
  
  1、《庄子》的音乐思想最彻底地揭示了音乐的本源
  音乐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摹仿,并且用音乐的语言记录了这个过程。四时更替,夏盛冬衰,春文秋武。声音的清、浊、高、低,阴阳吕律,盈溢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本真音乐,有它的音色,节奏的自然变化,对人的心灵有特殊的启迪和感召作用。称之为“天乐”,是绝不过分的。
  庄子思想崇尚自然,主张人性复归,同样是以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主张“法天贵真”,提出理想社会的“乐”应是“中纯实而返乎情”,即在音乐中复归内心纯朴自然情性。“鼓琴足以自娱”,则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娱乐功能。尤其可贵的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过程与本质,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音乐思想,揭示了音乐的起源于劳动这一重要源头。他认为音乐应该表现人之常性,即“织而衣,耕而食”。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他们在从事耕、织、建筑或狩猎活动时,常借助呼喊、吆喝来统一动作和鼓舞干劲,表达喜悦、庆贺、失落、沮丧等各种情感体验。这都是“民之常性”,是极“中纯而返乎情”的,因此也是真正的音乐。
  2、《庄子》音乐思想中的理想之乐,是高雅浪漫和理想化的纯音乐,达到了音乐史上后人无法企及的最高境界
  在音乐的“形”上,《庄子》提出“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的抽象音乐,也就是“至乐而无乐”的“道”的音乐。
  在音乐的欣赏方法上,《庄子》提出“音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生理感官,用心灵去感受,想象,体验,达到“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他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音乐本身,而在声音之外,审美者要寻味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旨趣。
  我们设想:某大音乐家登台前,主持人报告了音乐的曲目、情节和部分场景,然后出场登台,面对观众,静默无为,全场寂然良久。唤起观众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心”,让观众在无声中欣赏音乐。然后鞠躬谢幕。观众掌声雷动。何其浪漫,何其高雅!这是理想化了的“本真”音乐,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
  3、从总体上讲,《庄子》的音乐,是理想化的,超现实的,从属于道家玄学的
  从音乐的本质上论说,音乐的本源是“声”,这是物质性的。“声”进入人的听觉,才能成为“音”,这“音”只有进入懂音乐的耳朵,才能成为“乐”。《乐记》中“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衣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
  《庄子》推崇的“至乐无乐”及无形无声的“天乐”,就是理想化的超现实的“乐”。这种“乐”对庶民百姓就是不可捉摸的,充溢玄学的极抽象的东西,是很不现实的。这是《庄子》音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4、《庄子》音乐思想摒弃音乐的教化、教育作用,是不利于大众音乐的推广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这一观点,我们把《庄子》的音乐思想和孔子的音乐思想作一个简单比较。如上所述,《庄子》的音乐思想是浪漫主要的、超现实的、超功利的;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和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仁”。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和”,对音乐的评价标准是“尽善尽美”、“乐而不淫”,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教育作用,并将其贯彻于教育的全过程。他的音乐思想是入世的,是服务于社会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应该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情感交流工具,在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国民素质和教化教育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提倡并推广大众音乐(人人音乐),是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要让广大百姓懂得音乐,喜爱音乐,从事音乐活动,就要进行音乐教育。高雅音乐也好、通俗音乐也好,都在推广学习之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为音乐的普及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首先,在现代准小康社会里,广大“庶众”有了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强烈愿望;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音乐的本体——声、音、乐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直接交给每一个愿意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的人。
  我们探讨庄子的音乐思想,目的是推进音乐的发展。如何继承庄子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而扬弃其消极的一面呢?笔者认为,把庄子和孔子即道家和儒家的音乐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儒家的音乐思想如巍峨的泰山,浑然荡漾着“仁”与“和”,是民族音乐精神的脊梁;而道家有明确“入世”“匡世”意图的音乐思想正如山花烂漫的后山,给人以自由呼吸与返朴归真的享受。诚如斯,既有纯音乐意义上的提高,又有大众音乐的普及;既有出世之情怀,又有入世之实践,中国音乐事业的振兴,当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 陆永品译注:《庄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 杨帆:《庄子:逍遥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
   [4] 陈绍燕:《庄子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 东方桥:《庄子现代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6] 张叹凤:《庄子选粹》,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
   [7]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8] 舒金城:《中国古代智慧的殿堂——深闳奇特的庄子》,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
   [9]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作者简介:朱雯,女,1963—,江苏徐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键盘,工作单位:枣庄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左传》用词上呈现出的特征展开论述,对“以”、“所”以及“告谕”等词进行了总结性的分析,并着重指出在《左传》中,行人辞令的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着重分析了辞令中呈现出的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刚柔并济等特点,并进一步指出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左传》 辞令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语
期刊
摘要 文学的“内部研究”发端于西方,中国文学的“内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虽然在“内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的瓶颈,至今无法解决。本文认为,从学者知识结构构成的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学背景薄弱造成的西方哲学底蕴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语言学的困境。  关键词:“内部研究” 语言学 哲学 困境  中
期刊
摘要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国际电影大师黑泽明将其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并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本文就作为小说的《罗生门》和作为电影的《罗生门》,进行解读和比较。  关键词:《罗生门》 小说 电影 语言  中图分类号:I131 文献标识码:A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表达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
期刊
摘要 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品以人的感情,并隐喻含教,从而达到倡导人类树立勇敢、热情、善良、乐观的品性,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的人性的目的。格林童话《小精灵》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尤其故事中魔力与自我创造力关系的隐喻极富深意。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深层次一一探究其背后隐意。  关键词:《小精灵》 隐喻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荀子是中国先秦思想集大成者,他信崇孔子以儒家为本,兼涉百家,独成荀学。荀子是首位提出“化性起伪”去除“人性之恶”,把“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入礼,据礼制法的哲学家。荀学精髓“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管理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荀子 人性恶 礼法 隆礼重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分
期刊
摘要 《谢铎及茶陵诗派》从明代茶陵诗派二号人物谢铎的个案研究,推进到茶陵诗派整体研究,为茶陵诗派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全书文献翔实、考论精湛、结论审慎明确,对丰富明代前中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谢铎 茶陵诗派 明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林家骊教授近年来在明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谢铎及茶陵诗派》(以下简称《诗派》)是他的最新成果,全书有以下几
期刊
摘要 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呈现出力图摆脱哲学,进而与现代科学相吻合的趋势,关注点已从哲学的附属转变为依托实验、精神分析、符号研究、意向研究等领域。本文试图在熟悉这些领域后,梳理出不同的概念架构,进而探索当代美学思想与东方式思维结合的新研究方法与途径——深度把握时代性、凸显民族性来建构美学。  关键词:西方 近现代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美学自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美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从昌耀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哈拉库图》文本入手分析了这首诗;其次,在考察了昌耀的个人生命行程之后,笔者认为《哈拉库图》的创作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及一些人物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为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哈拉库图》这首诗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昌耀 《哈拉库图》 生命感伤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哈拉库图》这首诗是昌耀最重要的作品
期刊
摘要 众所周知,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幸田露伴、森鸥外、夏目漱石等著名作家都有很深的汉文学素养。但是,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在日本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远离汉文学的倾向。提起大正作家和中国的关联时,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作家是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木下 太郎等人,其数目比明治时代已经少了很多。在大正时代,上述作家和中国有着很深的联系。然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包括很多文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开始追
期刊
摘要 新写实小说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作家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摹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呈现现代社会的人生悲剧形态,力求在生活原始形态的真实呈现中,渗透式的展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与把握。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 平民世界 灰色人生 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