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成人总是忽视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的重要性,催促孩子成长,导致孩子失去了在那个年龄本该有的童真和自然。成人应当重视教育的过程,关注孩子的生活,不应该代替孩子成长。
【关键词】:教育;儿童生活
一、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教育应当回归儿童的生活,那么,儿童生活的实质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生活?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指学校教育。[1]
(二)儿童生活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解释生活“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2]生活就是一种经验的习得和体验,是人们在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适应与转变。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人类的生活应当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
生活对于成人来说,是一场搏斗、一种竞争。而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则是一种游戏。儿童的生活是自然的、生长的、富于创造性的,儿童生活不像成人生活那样可以追寻规律,不受规律束缚,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常新的,自由自在的,可以天真烂漫,可以率性而为,因此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3]
三、儿童生活的现状
(一)成人催促下的儿童
手持一朵野花或一株杂草,嬉戏于丛间,与同龄人一起追逐打闹、奔跑玩耍。这些本该是属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应当是自然的、不受约束的。然而当下儿童的生活却并非如此。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则期望学生认真学习,不调皮捣蛋。这是父母和老师们塑造“理想儿童”的标准。成人总习惯将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成熟独立、有独特见解的孩子总会得到成人的赞叹,我们听到的来自成人最多的话语就是“这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似的”。我们还是孩子,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成熟而褪去了童真?为什么我们要变成一个小大人?现实的儿童,在那个年龄阶段,他们本该是活泼的、无忧无虑的、自然地成长着的。他们不用努力去学习各种规矩和说话的方式以应对成人的世界。成人却总是无形中催促着孩子向“理想儿童”的方向成长,这种加速的成长,让儿童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然性、纯真性。
(二)教学忽视儿童当下的经历
课堂尤其是中国的课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为了方便管理,大部分教师都会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并张贴于班级之内,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内容,学生若在规定时间段里做了其他事情就会被禁止,孩子们如机器一般被操控着。这是孩子们放学后的生活:在家里写连续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接受几个小时的一对一家教辅导等。
然而,我们都忽视了一点,教育来源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孩子们应当通过亲身体验来接触和感知这个世界。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4]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玩去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是我们让他们错过和失去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当关注并鼓励儿童当下的经历和经验,并给予其恰当的指导,不要冒昧地打断和否定儿童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给他们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世界,并从中感知新事物。
(三)规矩框架下的儿童
成人总是喜欢给孩子定下条条框框的规矩,并命令孩子必须遵守。更有甚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熟记家规,不得违反。一旦违反,“家法”处置。儿童,在学校守纪律,在家里守家规。成人总是习惯对儿童说“不准”,那么为什么不让儿童自己去尝试呢?儿童终有一天会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现在,请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对他们说“不准”,这样只会束缚孩子的思想,使孩子缺乏创新和探索的能力。成人,你可以成为儿童成长的引导者,但绝不可成为儿童自然成长的制止者。
四、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策略
(一)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活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又珍贵的回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恶魔来亲手摧毁孩子们的童年,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是懵懂的、未知的。他们需要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在他们体验和感知大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从而引发孩子们对這个世界的思考和追问,进而获得感悟和理解,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吗?
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每一个孩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步伐和内在秩序。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在他们该尽情玩耍的年龄里待在一个固定的教室或者房间里,拿着课本,通过面对着毫无生命气息的文字去了解认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世界呢?我们为何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亲自去探索,亲自去寻找答案?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本里,并且孩子们在生活中能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社会情感。我们应该意识到让教育回归自然,关注儿童的生活。
(二)重视教育过程,不要代替孩子成长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家长们追着孩子喂饭、替孩子背书包,而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样在前面悠闲地走着。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小事,现如今渐渐都被家长代替。许多小孩子比较调皮,到处翻看并经常弄坏一些东西。因为怕孩子们打破东西、弄脏地板或者受伤,父母往往阻止孩子们去尽情玩耍和做事,从而扼杀了孩子们探索和感知世界的机会,也导致孩子错过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我们可以在孩子们的旁边观察和引导,让孩子从小经历一些挫折,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在挫折中悟出道理,学会选择。所以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那他自然什么都不会做了。未来,他又怎能独立生活?
五、结束语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催促着儿童的快速成长,忽视了儿童自然的本真。成人总是想着去塑造、培养、教育儿童,却根本没发觉,儿童是自然的生命体,需要我们的呵护。我们不能霸道地把孩子塑造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爱,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注释: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1-112.
[4]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1-112.
[4]陈超群.论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关系[J].2012:4
[5]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李子勋.早教的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作者简介:丁凡凡,女,籍贯:安徽淮北,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学前教育学研究生。
【关键词】:教育;儿童生活
一、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教育应当回归儿童的生活,那么,儿童生活的实质是什么?儿童需要怎样的生活?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指学校教育。[1]
(二)儿童生活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解释生活“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2]生活就是一种经验的习得和体验,是人们在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适应与转变。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人类的生活应当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
生活对于成人来说,是一场搏斗、一种竞争。而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则是一种游戏。儿童的生活是自然的、生长的、富于创造性的,儿童生活不像成人生活那样可以追寻规律,不受规律束缚,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常新的,自由自在的,可以天真烂漫,可以率性而为,因此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3]
三、儿童生活的现状
(一)成人催促下的儿童
手持一朵野花或一株杂草,嬉戏于丛间,与同龄人一起追逐打闹、奔跑玩耍。这些本该是属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应当是自然的、不受约束的。然而当下儿童的生活却并非如此。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则期望学生认真学习,不调皮捣蛋。这是父母和老师们塑造“理想儿童”的标准。成人总习惯将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成熟独立、有独特见解的孩子总会得到成人的赞叹,我们听到的来自成人最多的话语就是“这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似的”。我们还是孩子,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成熟而褪去了童真?为什么我们要变成一个小大人?现实的儿童,在那个年龄阶段,他们本该是活泼的、无忧无虑的、自然地成长着的。他们不用努力去学习各种规矩和说话的方式以应对成人的世界。成人却总是无形中催促着孩子向“理想儿童”的方向成长,这种加速的成长,让儿童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然性、纯真性。
(二)教学忽视儿童当下的经历
课堂尤其是中国的课堂,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为了方便管理,大部分教师都会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并张贴于班级之内,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内容,学生若在规定时间段里做了其他事情就会被禁止,孩子们如机器一般被操控着。这是孩子们放学后的生活:在家里写连续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接受几个小时的一对一家教辅导等。
然而,我们都忽视了一点,教育来源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孩子们应当通过亲身体验来接触和感知这个世界。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4]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玩去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是我们让他们错过和失去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当关注并鼓励儿童当下的经历和经验,并给予其恰当的指导,不要冒昧地打断和否定儿童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给他们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世界,并从中感知新事物。
(三)规矩框架下的儿童
成人总是喜欢给孩子定下条条框框的规矩,并命令孩子必须遵守。更有甚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熟记家规,不得违反。一旦违反,“家法”处置。儿童,在学校守纪律,在家里守家规。成人总是习惯对儿童说“不准”,那么为什么不让儿童自己去尝试呢?儿童终有一天会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现在,请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对他们说“不准”,这样只会束缚孩子的思想,使孩子缺乏创新和探索的能力。成人,你可以成为儿童成长的引导者,但绝不可成为儿童自然成长的制止者。
四、教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策略
(一)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活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难忘又珍贵的回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恶魔来亲手摧毁孩子们的童年,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是懵懂的、未知的。他们需要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在他们体验和感知大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从而引发孩子们对這个世界的思考和追问,进而获得感悟和理解,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吗?
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每一个孩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步伐和内在秩序。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在他们该尽情玩耍的年龄里待在一个固定的教室或者房间里,拿着课本,通过面对着毫无生命气息的文字去了解认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世界呢?我们为何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亲自去探索,亲自去寻找答案?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本里,并且孩子们在生活中能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社会情感。我们应该意识到让教育回归自然,关注儿童的生活。
(二)重视教育过程,不要代替孩子成长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家长们追着孩子喂饭、替孩子背书包,而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样在前面悠闲地走着。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小事,现如今渐渐都被家长代替。许多小孩子比较调皮,到处翻看并经常弄坏一些东西。因为怕孩子们打破东西、弄脏地板或者受伤,父母往往阻止孩子们去尽情玩耍和做事,从而扼杀了孩子们探索和感知世界的机会,也导致孩子错过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我们可以在孩子们的旁边观察和引导,让孩子从小经历一些挫折,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在挫折中悟出道理,学会选择。所以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那他自然什么都不会做了。未来,他又怎能独立生活?
五、结束语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催促着儿童的快速成长,忽视了儿童自然的本真。成人总是想着去塑造、培养、教育儿童,却根本没发觉,儿童是自然的生命体,需要我们的呵护。我们不能霸道地把孩子塑造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爱,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注释: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1-112.
[4]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4.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1-112.
[4]陈超群.论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关系[J].2012:4
[5]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李子勋.早教的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作者简介:丁凡凡,女,籍贯:安徽淮北,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学前教育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