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我们很难指望小学生能真正创新出什么来,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并因此阻隔了创新,东方人尤其如此。其实,创新,甚至是一些伟大的创新,有时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难。翻开科技史,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获得有时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在这里,发明创造者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敏感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最缺乏的还不是创新的能力,而是创新的意识、勇气、欲望、冲动以及相关的人格,总之,最缺乏的可能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1 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也就是说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学生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学业的成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①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②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③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④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做出回答;⑤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3 注重学生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做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研究,先让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就会很快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学得主动、认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并因此阻隔了创新,东方人尤其如此。其实,创新,甚至是一些伟大的创新,有时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难。翻开科技史,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获得有时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在这里,发明创造者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敏感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最缺乏的还不是创新的能力,而是创新的意识、勇气、欲望、冲动以及相关的人格,总之,最缺乏的可能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1 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也就是说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学生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学业的成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①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②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③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④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做出回答;⑤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3 注重学生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做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研究,先让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就会很快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学得主动、认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