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一词源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 〔2001〕17号],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体系,改革后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即称为“新课程”。而仅仅从字里行间去琢磨新课程的教学并不能深刻感受到,只有在一遍遍的磨课中和上课中,在特级教师尹丹红老师的指引下,才逐渐对“新课程”的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故,笔者就以“一对好朋友”这节课为例,谈一谈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新体系;音乐教学
在大多数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中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而希望把整节课的内容一点也不漏掉的设计在课中,整堂课非常满,学生也失去了思考和体验的时间,教师经常会变成自问自答的这样一种情况,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不够简洁,反而使教学变得复杂化,学生也无法放开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无法亲身在课堂上体验音乐的重要要素。第一次上《一对好朋友》这节课的试教课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便想尽量上的生动一些,加入了许多情境语言,然而孩子们上完课非但没有觉得轻松有趣反而觉得比较疲惫,因为他们一直在听我述说这个故事,而且因为这节课的故事情境不好设计,便设计成了拥有冗长的语言的一节德育故事课,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专心的去学习歌曲的唱法了。而由于笔者出于钢琴专业的限制性,因此对唱法的教学并不像声乐教师那样敏感,反而注重了小器乐的使用,整节课上下来就显得有点词不达意,变成了一节小器乐的伴奏课。第二次上这节课时,笔者整理教案,把故事情节删减的尽量简单,而修改之时却发现处处不舍得删减,只好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上加入了自己生动的表演,留下了情节的主要环节,将一些细碎的语言去掉,还加入了长笛为学生的歌声伴奏,声文并茂的演绎了一堂课。由于这堂课与学生有了互动,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并且以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有趣形式来阐释,为自己打了不少分,上完后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可是笔者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仍旧没有摆脱这个框架,一节课将两节甚至三节课时的内容都上完了,速度非常快,庆幸的是这次上课的班级学生素质非常好,所以即使我在一节课中讲了那么多的知识他们也学完了,并且还会唱。可是,如果换一个班级呢?笔者却不能保证还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跳出这个框框,因为笔者觉得自己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入设计好的情境,又必须教会学生本节课的歌曲,还必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好能够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在本节课中体现“生本”理念等等。然而一开始太注意这些所谓的条条框框的理论,却反而限制住了课堂中的实践,由此课堂氛围还是欠缺了一些活力。
第三次上这节课是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借班上课,由于之前受尹丹红老师的启发,决心去掉冗长的故事环节,更加关注音乐本体的细节,并运用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以节奏和律动作为开场导入新课。然而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一开始的“放”,使得孩子们在后半节课的学习旋律环节中几乎不能收回自己的情绪,使得整个课堂变成有一点不受控制的局面,这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使得原来设计好的个别环节也无法完成。尹老师也及时的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在尹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又对这节课的教案前后做了六次的修改,虽然还是同样的课题,却完全改变成了全新的一节课。整个教案除了摒弃了之前繁琐的故事情境,更是将整节课简化成了三个教学环节:1.节奏训练,2.重难点旋律学习,3.师生互动学习新歌。其中在节奏训练中,运用“在空间中行走”这一游戏,学生边听着老师的鼓点声走恒拍边进行新课中的节奏训练,在重难点的旋律学习过程中,利用柯尔文手势 并运用了骨干音教学法和填音游戏轻松的完成,最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通过聆听、接唱和音乐游戏“找朋友”来完成。
在修改好教案和课件后,笔者进行了第四次上课。这次是借了跨年级的班级来上,由于上课班级是一年级小朋友,难度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比较大的。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这是公开课,上的极其认真,竟然也完成了整节课的内容。笔者按部就班的上完了三个环节,孩子们确实也在课堂上学会了这首歌,达到了整节课的要求,然而这一次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三个教学环节中虽让都是用音乐游戏部署的,但是环节太分明,专业指向性太强,自我感觉缺少了一根引导线,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气氛太过于平静和规矩,缺少了音乐课堂上该有的动感。究其原因,是我去掉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任凭再多的音乐游戏和律动也变得刻板。于是,我对教案和ppt进行了第七次的修改。以出游为整节课的主线,课的一开始以“在空间中行走”来做热身,从整堂课中剥离出去,课的开始以节奏训练导入,以节奏卡片作为上车的车票进行游戏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节奏得到节奏卡片制成的车票跟随老师“上车”出游,此时可以复习节奏训练游戏“在空间中行走”。第二个环节重难点教学与旋律学习,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一句情景串联:“车子开到了美丽的山野,看到了小朋友在唱歌,他们唱的歌由三个音符组成”来引出柯尔文手势和骨干音的学习,以填音游戏作为复习和巩固。最后一个师生互动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是由情境一对好朋友是谁呢?引导学生聆听、学唱、创编动作等内容,并在学生成果汇报的时候加上自己的长笛现场伴奏,引起了学生的兴致,将整节课推向一个高峰。待学生学会整首歌曲时,利用好朋友接唱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对歌曲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尾声部分,利用好朋友拍手歌来边做游戏边快乐的走出教室。最后第五次上课便遵照了以上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开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2.学唱环节由于音乐游戏的合理设计变得简单易学,并且减少了许多内容,只为第一课时做了设计;3.教师自身的才艺展示也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仍在是存在不足的:师生互动环节仍有待改善,学生自我思考和体验歌唱的机会仍然需要增加,注重音乐本体的同时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自我素质设计一些印象深刻的,独特的情境内容。因此,这节课在日后仍需更多的时间打磨和试上。 综上,笔者在对这节课修改了7次教案,3次试教及2次公开课后,有了如下理解,与大家分享,希望指正:其一,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教师的漫长成长旅程之后,音乐课堂再也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种满堂灌,老师说啥我做啥,老师唱啥我唱啥的时代了。其二,课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歌唱的学习中,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音乐课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全部都是音乐课上的教学要求,那个整节课都是朗朗歌声的时代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了。其三,无论是撰写教案还是试教上课,都应该以即“融入”又“跳出”的思维来指引自己,融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来设计课堂教学和上课,跳出,又是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节课,或者从家长的视角来审视这节课,又或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节课。只有多元化的审视课堂,即融入又跳出来做一节课的研究,我想应该会取得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最后,笔者认为现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加应该从一名纯粹的教工变为一名研究者,而真正去做一名研究者的教师,并不是每周的教研活动,而是自己课堂之外勤劳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也是不断的阅读和学习。笔者深知自己的知识仍然很浅薄,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才能得以前进,就像这节《一对好朋友》的课一样,只有经过一遍遍的打磨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将要改进与前行的方向。
总而言之,教学这条路,尤其是新课程的教学,还有很长要走,只有不断的否定自己-哪怕全盘推翻,大胆的改革自己的课堂-哪怕一开始很不成熟,然而兴许只有这么做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孙传远《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D] 2007.(4).
[2]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 广西师范大学 [D] 2005(4).
[3]冷宇《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构建》 天津师范大学 [D] 2005(4)3.
[4]杨晓宏; 李鸿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信息化初探》中国电化教育 [J] 2012.(7).
[5] 李瑞霞《新课程理念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校外教育 [J] 2014.(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 〔2001〕17号
[6]人音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一对好朋友》
[7]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
[8]“柯尔文手势”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作者简介】
吴寒青(1986.11~),女,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研究方向:传统音乐学。
挂课题: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颠倒教室”在音乐学科中的实践研究》编号:15G0109.
【关键词】新课程;新体系;音乐教学
在大多数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中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而希望把整节课的内容一点也不漏掉的设计在课中,整堂课非常满,学生也失去了思考和体验的时间,教师经常会变成自问自答的这样一种情况,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不够简洁,反而使教学变得复杂化,学生也无法放开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无法亲身在课堂上体验音乐的重要要素。第一次上《一对好朋友》这节课的试教课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便想尽量上的生动一些,加入了许多情境语言,然而孩子们上完课非但没有觉得轻松有趣反而觉得比较疲惫,因为他们一直在听我述说这个故事,而且因为这节课的故事情境不好设计,便设计成了拥有冗长的语言的一节德育故事课,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专心的去学习歌曲的唱法了。而由于笔者出于钢琴专业的限制性,因此对唱法的教学并不像声乐教师那样敏感,反而注重了小器乐的使用,整节课上下来就显得有点词不达意,变成了一节小器乐的伴奏课。第二次上这节课时,笔者整理教案,把故事情节删减的尽量简单,而修改之时却发现处处不舍得删减,只好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上加入了自己生动的表演,留下了情节的主要环节,将一些细碎的语言去掉,还加入了长笛为学生的歌声伴奏,声文并茂的演绎了一堂课。由于这堂课与学生有了互动,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并且以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有趣形式来阐释,为自己打了不少分,上完后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可是笔者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仍旧没有摆脱这个框架,一节课将两节甚至三节课时的内容都上完了,速度非常快,庆幸的是这次上课的班级学生素质非常好,所以即使我在一节课中讲了那么多的知识他们也学完了,并且还会唱。可是,如果换一个班级呢?笔者却不能保证还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跳出这个框框,因为笔者觉得自己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入设计好的情境,又必须教会学生本节课的歌曲,还必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好能够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在本节课中体现“生本”理念等等。然而一开始太注意这些所谓的条条框框的理论,却反而限制住了课堂中的实践,由此课堂氛围还是欠缺了一些活力。
第三次上这节课是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借班上课,由于之前受尹丹红老师的启发,决心去掉冗长的故事环节,更加关注音乐本体的细节,并运用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以节奏和律动作为开场导入新课。然而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一开始的“放”,使得孩子们在后半节课的学习旋律环节中几乎不能收回自己的情绪,使得整个课堂变成有一点不受控制的局面,这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使得原来设计好的个别环节也无法完成。尹老师也及时的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在尹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又对这节课的教案前后做了六次的修改,虽然还是同样的课题,却完全改变成了全新的一节课。整个教案除了摒弃了之前繁琐的故事情境,更是将整节课简化成了三个教学环节:1.节奏训练,2.重难点旋律学习,3.师生互动学习新歌。其中在节奏训练中,运用“在空间中行走”这一游戏,学生边听着老师的鼓点声走恒拍边进行新课中的节奏训练,在重难点的旋律学习过程中,利用柯尔文手势 并运用了骨干音教学法和填音游戏轻松的完成,最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通过聆听、接唱和音乐游戏“找朋友”来完成。
在修改好教案和课件后,笔者进行了第四次上课。这次是借了跨年级的班级来上,由于上课班级是一年级小朋友,难度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比较大的。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这是公开课,上的极其认真,竟然也完成了整节课的内容。笔者按部就班的上完了三个环节,孩子们确实也在课堂上学会了这首歌,达到了整节课的要求,然而这一次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三个教学环节中虽让都是用音乐游戏部署的,但是环节太分明,专业指向性太强,自我感觉缺少了一根引导线,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气氛太过于平静和规矩,缺少了音乐课堂上该有的动感。究其原因,是我去掉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任凭再多的音乐游戏和律动也变得刻板。于是,我对教案和ppt进行了第七次的修改。以出游为整节课的主线,课的一开始以“在空间中行走”来做热身,从整堂课中剥离出去,课的开始以节奏训练导入,以节奏卡片作为上车的车票进行游戏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节奏得到节奏卡片制成的车票跟随老师“上车”出游,此时可以复习节奏训练游戏“在空间中行走”。第二个环节重难点教学与旋律学习,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加上一句情景串联:“车子开到了美丽的山野,看到了小朋友在唱歌,他们唱的歌由三个音符组成”来引出柯尔文手势和骨干音的学习,以填音游戏作为复习和巩固。最后一个师生互动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是由情境一对好朋友是谁呢?引导学生聆听、学唱、创编动作等内容,并在学生成果汇报的时候加上自己的长笛现场伴奏,引起了学生的兴致,将整节课推向一个高峰。待学生学会整首歌曲时,利用好朋友接唱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对歌曲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尾声部分,利用好朋友拍手歌来边做游戏边快乐的走出教室。最后第五次上课便遵照了以上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开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2.学唱环节由于音乐游戏的合理设计变得简单易学,并且减少了许多内容,只为第一课时做了设计;3.教师自身的才艺展示也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仍在是存在不足的:师生互动环节仍有待改善,学生自我思考和体验歌唱的机会仍然需要增加,注重音乐本体的同时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自我素质设计一些印象深刻的,独特的情境内容。因此,这节课在日后仍需更多的时间打磨和试上。 综上,笔者在对这节课修改了7次教案,3次试教及2次公开课后,有了如下理解,与大家分享,希望指正:其一,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教师的漫长成长旅程之后,音乐课堂再也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种满堂灌,老师说啥我做啥,老师唱啥我唱啥的时代了。其二,课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歌唱的学习中,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音乐课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全部都是音乐课上的教学要求,那个整节课都是朗朗歌声的时代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了。其三,无论是撰写教案还是试教上课,都应该以即“融入”又“跳出”的思维来指引自己,融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来设计课堂教学和上课,跳出,又是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节课,或者从家长的视角来审视这节课,又或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节课。只有多元化的审视课堂,即融入又跳出来做一节课的研究,我想应该会取得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最后,笔者认为现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加应该从一名纯粹的教工变为一名研究者,而真正去做一名研究者的教师,并不是每周的教研活动,而是自己课堂之外勤劳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也是不断的阅读和学习。笔者深知自己的知识仍然很浅薄,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才能得以前进,就像这节《一对好朋友》的课一样,只有经过一遍遍的打磨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将要改进与前行的方向。
总而言之,教学这条路,尤其是新课程的教学,还有很长要走,只有不断的否定自己-哪怕全盘推翻,大胆的改革自己的课堂-哪怕一开始很不成熟,然而兴许只有这么做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孙传远《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D] 2007.(4).
[2]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 广西师范大学 [D] 2005(4).
[3]冷宇《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构建》 天津师范大学 [D] 2005(4)3.
[4]杨晓宏; 李鸿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信息化初探》中国电化教育 [J] 2012.(7).
[5] 李瑞霞《新课程理念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校外教育 [J] 2014.(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 〔2001〕17号
[6]人音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一对好朋友》
[7]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
[8]“柯尔文手势”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作者简介】
吴寒青(1986.11~),女,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研究方向:传统音乐学。
挂课题: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颠倒教室”在音乐学科中的实践研究》编号:15G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