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形势下,新课程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校本教材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师在这场新课改运动中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构成教师业务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快乐语文——知识素养篇》和《快乐语文——博雅阅读篇》带着雀跃的心情悄悄地走进了学生心中。对此,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利用当下手中的语文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与大家分享。
  一、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首先,要合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校本教材应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构建校本教材的内容要有益于语言文字的规范训练,因为语文的教育是母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训练的教育,尤其是现阶段,现代汉语的规范性越来越受到不伦不类的语言现象冲击的情况下,我们选取的内容更应科学、规范、严谨。其次,构建语文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要求形式可多样一些,既要有观察的训练、阅读的训练、习作练习,又要尽量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语文基础,或不同学生不同的语文爱好,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学习的内容,体现校本教材的创新性。
  二、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的语文学习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或者两者反差过大,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别扭。为了充分发掘有益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资源,我们可在构建校本教材的时候,把一些健康的歌谣、民间曲艺、有影响的人文环境等引进课堂,让学生读一读,唱一唱,乃至写一写,这样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切实地使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环境结合起来,在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性的融合中,张扬学生的语文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另外,在充分发挥地方性语文资源的作用构建校本教材的同时,要坚持把学生引向生活、推向社会的实践性原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转一转。比如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组织学生到田间到工厂到农舍到公园去观察、去表达。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表达能力训练中的“成文”练习固然重要,但实地观察、描述、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是不可少。因此,现代语文教与学少不得实践课,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构建语文校本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构建校本教材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过于单调和孤立的教材体系。在构建校本教材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某一年级某一学期该做哪些实践课,什么时候该去什么地方观察,该了解哪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等作统一要求一一规范的话,势必又会走进另外一个封闭的圈子,即教条的校本教材的圈子。这与《标准》中构建校本教村的目的是相悖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的,包括学生对生活的希冀和看待社会的角度等。因此,我们在构建校本教材时,一定要有开放性,封闭不得,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同步。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开放”,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练习,又使?学生体察到了劳动的艰辛及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挖掘一些消极因素,使学生深层次地去感受自己的生活环境,在辨析、交际中既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开放”是为了“搞活”,因此,我们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单个的信息汇成“宽带网”,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和效果。在确保校本教材的开放性的同时,还要讲求其训练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学年伊始,我又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考的压力,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高三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做。通过长时间的琢磨,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虽然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是,第一轮复习是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习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明年高考的成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理想的课堂要有一段精心准备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艺术中,我认为导语设计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是“开山的第一炮”,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
期刊
校本研修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支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否重视校本研修,已成为学校教育进步与倒退的分界线。近两年来,我校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为本,因地制宜,科学整合教育资源,认真落实校本研修,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下面把我校近两年来在这方面的点滴做法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领导抓策略  对新课改的领导使命是艰巨的,仅靠成立组织,组织学习,下发规章制度是
期刊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进入21世纪,多媒体犹如盛开的鲜花,为语文教学这一窗前之“月”注入新的活力,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筑新的语文课程不但要扎根于传统,更要面向未来。相信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有效的整合,将是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的模式之一。  一、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变化。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包括“学习资源、教
期刊
鲁迅的名篇《祝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章,此文主题意蕴深广,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下面就是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剖析。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
期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这里向大家介绍八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
期刊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门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谦,《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都是很典型的聪明的大笨蛋。刻画这三个现世宝,曹雪芹、施耐安、罗贯中所见略同,都主要从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其基本相同的性格侧面:  一、出场滑。门子在贾雨村就要发签拿人时露脸。门子的眼色使的很是到位,装腔作势、咋咋呼呼、想落个“清正”美名的贾雨村果然“停了手”;门子的眼神使的很是时候,贾雨村拿不来人丢脸,拿来人又要丢
期刊
高考命题中心发言人张伟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说:“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平时训练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诗歌可谓好读,难析,有点心有余,言不足。有些细节必须高度重视,解题时才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一、容易忽视诗歌中标点的理解  标点符号在诗歌中看似无关大体,若细心的读者从标点中也可找到一条解读的路径。南朝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使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弄点“味精”,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独具魅力。  一、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