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语文中有效阅读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有效阅读教学的标准,并对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从母语阅读课程的设置来看,阅读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运用语言进行阅读或思考的行为及结果,是个体的生命意识的体现以及再现,是人的经验、观念、思想意识、意志品质的学习过程,是品读个体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可实际上,中学生生活的贫乏导致学生阅读范围的狭小,急功近利的模式化训练偏离了阅读教学规律,不科学的试题设置变成了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泛滥成灾的阅读参考和阅读指导成了学生备考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却收效甚微。因此要树立“有效”的意识,建立科学的阅读序列,开展广泛阅读,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且与写作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必须探索的问题[1]。
1、有效阅读教学的标准
1.1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见教材,不见课程。教材是语文课阅读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离不开教材。一节好课,必定要对教材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也就是要把教材“吃透”。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如果教师的目光囿于教材中阅读文章的条条框框,仅仅围绕着教材的文本去查找资料,那只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不会必然“吃透教材”。要想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必须占领学科(或该学习领域)的制高点,从课程的高度驾驭教材[2]。
1.2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往往变成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或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效阅读教学”从教学的本义出发,把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方向转变。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实际主要是指学生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动机水平(兴奋点)、能力结构和层次等。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依据于此。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单纯地根据课标和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那只能是空对空,不僅仅教学设计难以贯彻,教学效果更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从展现。
因此,能否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2、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2.1阅读要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对文本解读的现状一是不重视,只把精力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二是不自主解读文本,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解读,如阅读教参,看别人对文本的分析;三是不会解读文本,解读之后没有读明白,没有解读效果;四是没有能力解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看,解读文本的策略主要有:
(1)驱除功利,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这里的“功利”指的是教师教学,要驱除功利,初读教材,不考虑教学的事,完全以阅读者的身份面对,好好享受文章、文学作品。就像作者游览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要“慢慢走,欣赏啊!”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要重视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
(2)充分阅读,用心体会
这里的充分阅读,指的是学生阅读要用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用心体会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作者的心境或写作时代背景,通过朗读,借助声音,激发情感,感受情感。教师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办法也有一些,比如找准学生生发感受的语言点;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阅读的方式及困难;引导学生读懂编者的意图;恰当地确定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等等。
同时读者本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多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创新能力。
2.2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发展作为日常概念,指“各色各样的变化”、“扩大”等意思。在哲学上,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知到新知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发展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关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即学生身心的立体三维全面的变化;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即学生身体、心理每一方面在整体结构上出现变化;它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变化,即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积极变化。皮亚杰就肯定教育具有发展性,但同时又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态度要慎重。
在现代教育中,它更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要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引导现有的发展水平前进,它激活现有的发展水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中引起新的因素,并在教育过程中使这些因素成熟起来,完善起来,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3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所谓体验,是指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暂且忘记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体验着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传递出的思想与情绪。
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擅于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通过示范点拨、领悟自得、师生交流中使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给学生预留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结论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杨四根.PISA: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语文学刊,2005(06):5
[2]刘延风.反思与开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4(06):16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从母语阅读课程的设置来看,阅读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运用语言进行阅读或思考的行为及结果,是个体的生命意识的体现以及再现,是人的经验、观念、思想意识、意志品质的学习过程,是品读个体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可实际上,中学生生活的贫乏导致学生阅读范围的狭小,急功近利的模式化训练偏离了阅读教学规律,不科学的试题设置变成了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泛滥成灾的阅读参考和阅读指导成了学生备考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却收效甚微。因此要树立“有效”的意识,建立科学的阅读序列,开展广泛阅读,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且与写作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必须探索的问题[1]。
1、有效阅读教学的标准
1.1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见教材,不见课程。教材是语文课阅读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离不开教材。一节好课,必定要对教材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也就是要把教材“吃透”。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如果教师的目光囿于教材中阅读文章的条条框框,仅仅围绕着教材的文本去查找资料,那只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不会必然“吃透教材”。要想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必须占领学科(或该学习领域)的制高点,从课程的高度驾驭教材[2]。
1.2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学往往变成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或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效阅读教学”从教学的本义出发,把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方向转变。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实际主要是指学生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动机水平(兴奋点)、能力结构和层次等。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依据于此。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单纯地根据课标和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那只能是空对空,不僅仅教学设计难以贯彻,教学效果更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从展现。
因此,能否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2、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2.1阅读要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对文本解读的现状一是不重视,只把精力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二是不自主解读文本,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解读,如阅读教参,看别人对文本的分析;三是不会解读文本,解读之后没有读明白,没有解读效果;四是没有能力解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看,解读文本的策略主要有:
(1)驱除功利,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这里的“功利”指的是教师教学,要驱除功利,初读教材,不考虑教学的事,完全以阅读者的身份面对,好好享受文章、文学作品。就像作者游览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要“慢慢走,欣赏啊!”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要重视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
(2)充分阅读,用心体会
这里的充分阅读,指的是学生阅读要用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用心体会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作者的心境或写作时代背景,通过朗读,借助声音,激发情感,感受情感。教师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办法也有一些,比如找准学生生发感受的语言点;换位思考,多想想学生阅读的方式及困难;引导学生读懂编者的意图;恰当地确定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等等。
同时读者本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多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创新能力。
2.2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发展
发展作为日常概念,指“各色各样的变化”、“扩大”等意思。在哲学上,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知到新知的运动变化过程,它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发展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它关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即学生身心的立体三维全面的变化;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即学生身体、心理每一方面在整体结构上出现变化;它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变化,即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积极变化。皮亚杰就肯定教育具有发展性,但同时又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态度要慎重。
在现代教育中,它更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要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引导现有的发展水平前进,它激活现有的发展水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中引起新的因素,并在教育过程中使这些因素成熟起来,完善起来,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3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所谓体验,是指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暂且忘记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体验着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传递出的思想与情绪。
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擅于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通过示范点拨、领悟自得、师生交流中使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给学生预留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结论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杨四根.PISA:阅读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语文学刊,2005(06):5
[2]刘延风.反思与开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