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实例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7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个必要因素而并非只是“辅助”,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没有真正理解和很好地运用,致使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两个方面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然后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互动协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
1.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精心设计任务
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作为设计任务的资源。当然在整合时要注意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本,把学习信息技术作为设计任务的根本目的。例如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由于学生正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中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名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搜集了大量的经典名篇,如《论语》《诗经》等,还有作者生平及历史背景。这些搜集到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使其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扩展了视野,教师希望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和学习的成果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此任务中隐含着本节的五个知识点:⑴版面设计;⑵美化文档;⑶图文混排;⑷页眉页脚;⑸输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五个知识点设计在课堂教学任务中。同样各个知识点也可以进行相互整合,如我们可以把⑴和⑵整合成一个大任务:格式化文档,其中隐含三个小知识点,即:①页面格式化;②文字格式化;③段落格式化。分别设计三个小任务将这三个知识点隐含其中。教师在设计每一个任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来进行统筹安排。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完成任務
任务的确定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思维激荡起来,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学习任务。等任务呈现出来后,教师别急着去讲解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或让学生立即去完成任务。应该先引导学生理清问题,明确目标,弄清任务,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完成任务。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新知识进行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要求学生对高一年级开展的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情况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直观准确的分析报告。提出任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如何去做才能完成任务,即提出问题,此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即:⑴建立表格;⑵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⑶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四个小任务,即:⑴数据的输入;⑵格式设置;⑶公式与函数的使用;⑷图表的制作。在确定的任务中,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这些知识点以前已经学过,任务布置后学生自己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但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特别是图表数据的转置、图表类型的选择这些隐含的新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后学生才能完成。
(责任编辑 斯 陌)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7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个必要因素而并非只是“辅助”,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没有真正理解和很好地运用,致使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两个方面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然后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互动协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
1.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精心设计任务
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作为设计任务的资源。当然在整合时要注意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本,把学习信息技术作为设计任务的根本目的。例如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由于学生正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中的《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名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搜集了大量的经典名篇,如《论语》《诗经》等,还有作者生平及历史背景。这些搜集到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使其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扩展了视野,教师希望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和学习的成果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此任务中隐含着本节的五个知识点:⑴版面设计;⑵美化文档;⑶图文混排;⑷页眉页脚;⑸输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五个知识点设计在课堂教学任务中。同样各个知识点也可以进行相互整合,如我们可以把⑴和⑵整合成一个大任务:格式化文档,其中隐含三个小知识点,即:①页面格式化;②文字格式化;③段落格式化。分别设计三个小任务将这三个知识点隐含其中。教师在设计每一个任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来进行统筹安排。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完成任務
任务的确定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思维激荡起来,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学习任务。等任务呈现出来后,教师别急着去讲解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或让学生立即去完成任务。应该先引导学生理清问题,明确目标,弄清任务,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制定出操作的步骤,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完成任务。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对新知识进行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要求学生对高一年级开展的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情况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直观准确的分析报告。提出任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如何去做才能完成任务,即提出问题,此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即:⑴建立表格;⑵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⑶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四个小任务,即:⑴数据的输入;⑵格式设置;⑶公式与函数的使用;⑷图表的制作。在确定的任务中,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这些知识点以前已经学过,任务布置后学生自己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但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特别是图表数据的转置、图表类型的选择这些隐含的新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后学生才能完成。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