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永恒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不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和“乐学”的境界。
一、不期而然:云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关注学生是重构语文课堂的起点
“三喜爱”教育作为上海市洪山中学试验项目,即指初中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的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在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具体、鲜活的德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创建的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规范。通过教师、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喜爱老师、在学习的成功中喜爱学习、在学校的发展中喜爱学校。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以“微笑和激励更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更高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大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更充足一点”为内容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构工作。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进步和成功中确立自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会提问、能探究的学习品质。一言以概之,学生将在语文学习的成功中喜爱语文。
“三喜爱”教育试验项目的展开,不期然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起千层之浪。联系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构语文课堂的起点在于关注学生。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进行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三喜爱”教育,也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要的完整生命而存在,语文课堂是学生与创设情境的共同生成,是学生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永无止境的学习与实现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具体体现的和谐场。如在教《一千张糖纸》时,因为是借班上课,采用个性化方式,用学生最喜欢的机器猫导入,契合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爱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性质使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学生是重构语文课堂的核心
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与重新构建。可以说,学校任何试验项目的实施,如果没有引发课堂的深刻变革,那么它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今天,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已成为学校“三喜爱”教育项目实施的关键之一。
(一)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课堂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愉悦的精神生活的过程,教室是师生和谐共处的生活世界。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体验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学生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性,体验性阅读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悟、体验、揣摩,如陶渊明所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不求精确,只求明了。在上宗璞《花的话》这篇童话时,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女生扮成各种花儿,在课堂上表演,模仿群花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位同学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避免学生主体体验的缺失,否则教学将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将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本应处于课堂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将被边缘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将丧失,学生喜爱学习,喜爱老师,喜爱学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对话
课堂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阐释学主张对话,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鼓励学生多问。
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课堂对话也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老师。
课堂对话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心灵愉悦的天堂;倾听是一种包容,会减少误会,增加实现愿望的机会,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合,课堂是学生喜爱学习的生态区。
课堂对话要防止的误区:一是认为交谈即是对话。对话一定是通过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对话是心灵世界相互理解的过程。二是认为对话越多越好。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否则就会走向形式主义。如果对话各方抱着真诚的态度,互相表现出了民主、理解和包容,心灵世界上都得到了提升,就达到了目的。
(三)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生成
“生成”,《辞海》中解释为“自然形成”。叶澜教授对生成教学有精辟的论述:“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精彩之处要 “画龙点睛”、“指点迷津”、“引导点播”,使学生举一反三,生成精彩。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承认这些,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生成。
综上,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是课堂重构的核心,也是课堂之山的山巅。
三、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生互动是重构语文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不在于教师讲的精彩,而在于学生学有所得,在于学生学得精彩。重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重在学生的学和师生互动上。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
重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的最真实的缩影。
师生互动在重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只有在有效的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才是内化了的,养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刻骨铭心了的,学校“三喜爱”教育才是有的放矢了的,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归属感。
由此看来,在“三喜爱”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契合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唯如此,学生对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才会是喜欢的,进而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不教”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以达到“会学”的境界和“乐学”的境界。
一、不期而然:云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关注学生是重构语文课堂的起点
“三喜爱”教育作为上海市洪山中学试验项目,即指初中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的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在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具体、鲜活的德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创建的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规范。通过教师、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喜爱老师、在学习的成功中喜爱学习、在学校的发展中喜爱学校。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以“微笑和激励更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更高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大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更充足一点”为内容的语文课堂教学重构工作。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进步和成功中确立自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会提问、能探究的学习品质。一言以概之,学生将在语文学习的成功中喜爱语文。
“三喜爱”教育试验项目的展开,不期然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起千层之浪。联系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构语文课堂的起点在于关注学生。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进行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三喜爱”教育,也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要的完整生命而存在,语文课堂是学生与创设情境的共同生成,是学生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永无止境的学习与实现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具体体现的和谐场。如在教《一千张糖纸》时,因为是借班上课,采用个性化方式,用学生最喜欢的机器猫导入,契合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爱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性质使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学生是重构语文课堂的核心
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与重新构建。可以说,学校任何试验项目的实施,如果没有引发课堂的深刻变革,那么它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今天,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已成为学校“三喜爱”教育项目实施的关键之一。
(一)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课堂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愉悦的精神生活的过程,教室是师生和谐共处的生活世界。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体验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学生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性,体验性阅读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悟、体验、揣摩,如陶渊明所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不求精确,只求明了。在上宗璞《花的话》这篇童话时,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女生扮成各种花儿,在课堂上表演,模仿群花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位同学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避免学生主体体验的缺失,否则教学将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将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本应处于课堂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将被边缘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将丧失,学生喜爱学习,喜爱老师,喜爱学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对话
课堂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阐释学主张对话,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鼓励学生多问。
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课堂对话也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老师。
课堂对话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心灵愉悦的天堂;倾听是一种包容,会减少误会,增加实现愿望的机会,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合,课堂是学生喜爱学习的生态区。
课堂对话要防止的误区:一是认为交谈即是对话。对话一定是通过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对话是心灵世界相互理解的过程。二是认为对话越多越好。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否则就会走向形式主义。如果对话各方抱着真诚的态度,互相表现出了民主、理解和包容,心灵世界上都得到了提升,就达到了目的。
(三)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生成
“生成”,《辞海》中解释为“自然形成”。叶澜教授对生成教学有精辟的论述:“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精彩之处要 “画龙点睛”、“指点迷津”、“引导点播”,使学生举一反三,生成精彩。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承认这些,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生成。
综上,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是课堂重构的核心,也是课堂之山的山巅。
三、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生互动是重构语文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不在于教师讲的精彩,而在于学生学有所得,在于学生学得精彩。重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学不再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重在学生的学和师生互动上。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
重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的最真实的缩影。
师生互动在重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只有在有效的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才是内化了的,养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刻骨铭心了的,学校“三喜爱”教育才是有的放矢了的,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归属感。
由此看来,在“三喜爱”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契合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唯如此,学生对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才会是喜欢的,进而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