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展示了学校博爱众生、海纳百川的大气象!
“博”,表明了学校博贯古今、承前启后的大智慧!
“博”,体现了学校博览众山、誓为人先的大境界!
四川德阳五中——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把“以‘博’之文化引领发展研究”作为创办特色中学的大课题来精雕细作,形成了以“博”为核心理念的办学特色,以及凸显博之管理、博之师资、博之学生活动、博之校本课程、博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促成了学校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快速转变,促成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快速转变,学生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快速提升,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博德与博学,是中国古代圣哲共同追求的修身正心之道。周公推崇“德博而化”,孔子亦主张“博学于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这恰好与德阳五中多年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厚德重基”的办学方针一脉相承。
古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中,以博厚为特征的天地之道是有德性的,德阳五中的“博”巧妙地与“德阳”地名建立联系,喻示德阳五中志向广博,致力于站在全市中学教育的最高处规划办学。
正是聚焦一个“博”字,德阳五中以博大胸襟广揽巴蜀英才,确立了较高的办学起点,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并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感为动力,正迅速迈向全国百所特色高中行列。正可谓“博”出一个学校新品牌……
拼“博”求索富内涵 文化引领成特色
德阳五中始建于1988年,到现在已有23年的发展历程。23年来,她与时俱进、艰苦拼搏、锐意改革,现已建成为中美教科文组织重点合作学校、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国家网络教育优秀示范学校、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百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并连年荣获德阳市省级及其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德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一级学校。
如此名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却依然孜孜以求,不断丰富“博”的内涵,寻求更大的突破。
伴随着2005年制定完成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方向性的《德阳五中文化战略纲要》,德阳五中从2009年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博’之文化引领发展研究”,以此开启了学校“博”文化的特色研究。
在课题的引领下,德阳五中掀起了对学校“博”文化界定的大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提炼,最终完成了对“博”文化的界定——明确了以“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其内容包括行政之博、教师之博和学生之博;提出了教育理念——博喻,博,主要体现为教育目的,即只有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广博的知识;喻,主要体现为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其中更体现为积极的、负责的教育态度。同时,德阳五中还确定了校训——博雅,意指“为学的”学识渊博、“为人的”节操雅正;提炼了学校精神——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具体表现为五中建校23年来逐渐形成的永不气馁不得乐观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面向世界的超越精神。
依据“博”的核心理念学校制定了“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制度为导向,执行为保证,沟通为手段,增效为目标”的管理策略,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将学校“博文化”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发展条件;以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的方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机遇,以完善评优晋级制度的方式为师生发展提供制支撑。
开展“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系列化培训,包括为青年教师制定十五年成长规划、为每一名新大学生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按“从优秀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到教研骨干再到学者型教师”系列化的校本培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每学期进行一次优质课或技能大赛、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组织专题培训;成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每月进行一次有目的、有专题的交流。与此同时,德阳五中还开展“名师工程”,为青年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包括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名师出个人专集、帮助教师总结教学法、让教师成为课题主研、出版教研专集和教学论文集、成立中老年教师学术沙龙、提供出外学习考察的机会等。
通过探索,德阳五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校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到市级、省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考核、使用、奖励的制度,激励教师发展。
就是这样,德阳五中把“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系统内,从而不仅从思想引领上,也从文化建设上,不仅从理念系统,也从视觉系统和执行系统上,真正建构起学校的“博”文化特色。
“博喻”师资炼“真功” 提炼教学法成常态
根据德阳五中学校文化战略工程的要求,教师应“博喻”。这里的“博”有几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来源要“博”,即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形成合力;二是品德要“博”,即有高尚的师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素养,能保护学生天性,激发学生个性,弘扬学生德性,能把平淡的事做精彩,把简单的事做经典;三是学识要“博”,要通过教改研究,以研究促读,以读作为实现教师之博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喻”既指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恰当而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又可引申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如何使教师真正实现“博喻”呢?德阳五中的突破点是指导教师进行“草根型”教学研究,把问题当作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学习提高,从而总结出了“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促成提升”的教师培养特色,并提出了实施途径:读书——反思——总结教学法。
在特级教师龚如君看来,读书是让教师达到“博喻”要求的基本途径,“研究”是读的方向与动力。德阳五中为了让读书落到实处,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中老年教师学术沙龙等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教师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每天至少读一小时书,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月交流一次读书及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重点谈获得的启示与产生的困惑,每学期至少有一篇相应的读书心得或文章交学校教科室。教科室对读书心得或文章组织评奖,获奖文章全校交流,并收入德阳五中教研论文集,由此出版了有一定影响的《杏园犁耕的足迹》《特色教学模式》等。 在德阳五中,“反思”是实现“喻”的基本方法。反思主要是让老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的具体措施是写教后记,总结提升成功经验,反省失败的原因及思考改进、提升的办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学校要求教师对课前、课堂、课后进行反思,将反思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绝大数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不少老师写出了高水平的教学反思案例,于是,新的成果《教学反思集》正在形成。
在此基础上,德阳五中要求教师“总结教学法”。此项工作在全国都很少有人做。但正是“难做”,更显出其重要性和学校的不同凡响。德阳五中倡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又要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题,还要简便易行,具有推广价值。
寗洪校长说,总结教学法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他人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对自己未来教学的规划,能实现从体力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的转化,它将使未来的教学更加轻松、有效。所以,学校在名师推出工程中明确规定,推出的名师必须总结出个人特色教学法。学校对总结出教学法的个人在评职、晋级、评先中给予重奖。目前在总结教学法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龚如君老师总结出“趣味语文教学法”,出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及《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两书,在全国、省级会议上发言,产生了较强烈的影响。肖冬老师总结出“‘三好’语文教学法”,其教学法专著《“三好”语文教学法》已公开出版。学校则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些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名师,同事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品牌效应。
在教师教研方面,学校开展了特色教研组创建活动。各教研组总结出了自身特色,并明确了深化特色的举措。已基本养成教研的风气,各学科均有科研骨干。创建特色教学模式以“激趣”为特色,教学各环节均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为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方式是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学科特点、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开展的“三课”活动,创建学科、个人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博喻”实现学生的“博雅”。 同时学校已对教学各环节如何做到高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形成教师研究论文集《高效课堂研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博雅学子造“栋梁” 活动课程成品牌
名校之名,绝不仅仅是教师之名。而承载学校办学思想的课程文化和学生活动文化,使之育人的目的更大化地彰显。
德阳五中坚持以培养“志向高远、学识渊博、节操雅正、身心强健”的自主型人才为己任,在这样的追求下,自主,成为德阳五中育人的亮点。
学生活动坚持以“自主”为特色,引导学生开展学生个体行为的自主管理、班级建设中的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学校事务的自主管理三个层次的活动,提高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自主管理习惯;开展以“劳动实践体验活动、主题班会、创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参与学校管理”为载体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步构建班级、校级特色的系统化、系列化、序列化的自主管理主题活动系列。
经过多年的探索,德阳五中形成了学生以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活动、以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国际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跨文化活动。现在,德阳五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近20个,社团成员2000余人,社团活动实现了经常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活动节在德阳、读书节有较大影响和丰硕的成果;跨文化活动搭建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与国外师生交流已成为学校的常态,近年来,学校仅派出的公费留学生达30余人,接待的外国AFS 学生6人,每年派出至少2个师生代表团到外国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当然,学生培养,更重要的是构建符合办学理念的课程文化。德阳五中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确立以整合地方、学校、学科资源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开发了学科竞赛类、学科拓展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舞蹈类、体育武术类、跨文化交流类、心理健康类、实用技能类等8大类课程,完成了各类课程的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学分认定办法。各类课程的开设均实行学生自愿申报,打乱行政班,实行走班制。
特色课程设置以“发挥特长,突出特点”为特色,发挥特长指立足学生兴趣特长、发挥老师的知识特长,突出特点指突出中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突出学科学习的特点,突出学校文化的特点,突出地区特点。目前,德阳五中已完成了学法指导系列、学科特色系列、高初中衔接系列、考点与训练系列等四个系列共1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并课程化实施。
德阳五中还结合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已将《中学生实用学习方法》《趣味语文》《德阳历史名人传》《德阳五中传》打造成精品特色课程;并设置成相应的校本选修课程,要求所编校本教材体现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式,对课本学习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实现教师的博喻,学生的博雅。
正是在“搏”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寗洪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办学成绩斐然,不仅教育教学成绩在德阳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创新大赛中,曾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6项,学校还被评为四川省科技示范学校;2007年和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有5位同学由于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德阳市市长奖;有一个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学科竞赛成绩更为突出,曾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86人,近千人获全国三等奖、省、市一、二、三等奖……
“博”文化渗透下的德阳五中,越来越彰显出一种特色办学的宏大气魄,如此“博”出的教育品牌名校,也必将引领这个时代特色办学的脚步!(自教育文摘周报2011.11.30)
“博”,表明了学校博贯古今、承前启后的大智慧!
“博”,体现了学校博览众山、誓为人先的大境界!
四川德阳五中——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把“以‘博’之文化引领发展研究”作为创办特色中学的大课题来精雕细作,形成了以“博”为核心理念的办学特色,以及凸显博之管理、博之师资、博之学生活动、博之校本课程、博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促成了学校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快速转变,促成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快速转变,学生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快速提升,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博德与博学,是中国古代圣哲共同追求的修身正心之道。周公推崇“德博而化”,孔子亦主张“博学于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这恰好与德阳五中多年来所倡导和践行的“厚德重基”的办学方针一脉相承。
古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中,以博厚为特征的天地之道是有德性的,德阳五中的“博”巧妙地与“德阳”地名建立联系,喻示德阳五中志向广博,致力于站在全市中学教育的最高处规划办学。
正是聚焦一个“博”字,德阳五中以博大胸襟广揽巴蜀英才,确立了较高的办学起点,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并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感为动力,正迅速迈向全国百所特色高中行列。正可谓“博”出一个学校新品牌……
拼“博”求索富内涵 文化引领成特色
德阳五中始建于1988年,到现在已有23年的发展历程。23年来,她与时俱进、艰苦拼搏、锐意改革,现已建成为中美教科文组织重点合作学校、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国家网络教育优秀示范学校、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百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并连年荣获德阳市省级及其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德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一级学校。
如此名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却依然孜孜以求,不断丰富“博”的内涵,寻求更大的突破。
伴随着2005年制定完成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方向性的《德阳五中文化战略纲要》,德阳五中从2009年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博’之文化引领发展研究”,以此开启了学校“博”文化的特色研究。
在课题的引领下,德阳五中掀起了对学校“博”文化界定的大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提炼,最终完成了对“博”文化的界定——明确了以“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其内容包括行政之博、教师之博和学生之博;提出了教育理念——博喻,博,主要体现为教育目的,即只有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广博的知识;喻,主要体现为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其中更体现为积极的、负责的教育态度。同时,德阳五中还确定了校训——博雅,意指“为学的”学识渊博、“为人的”节操雅正;提炼了学校精神——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具体表现为五中建校23年来逐渐形成的永不气馁不得乐观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面向世界的超越精神。
依据“博”的核心理念学校制定了“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制度为导向,执行为保证,沟通为手段,增效为目标”的管理策略,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将学校“博文化”理念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发展条件;以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的方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机遇,以完善评优晋级制度的方式为师生发展提供制支撑。
开展“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系列化培训,包括为青年教师制定十五年成长规划、为每一名新大学生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按“从优秀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到教研骨干再到学者型教师”系列化的校本培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每学期进行一次优质课或技能大赛、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组织专题培训;成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每月进行一次有目的、有专题的交流。与此同时,德阳五中还开展“名师工程”,为青年骨干教师、中老年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包括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名师出个人专集、帮助教师总结教学法、让教师成为课题主研、出版教研专集和教学论文集、成立中老年教师学术沙龙、提供出外学习考察的机会等。
通过探索,德阳五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校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到市级、省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考核、使用、奖励的制度,激励教师发展。
就是这样,德阳五中把“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系统内,从而不仅从思想引领上,也从文化建设上,不仅从理念系统,也从视觉系统和执行系统上,真正建构起学校的“博”文化特色。
“博喻”师资炼“真功” 提炼教学法成常态
根据德阳五中学校文化战略工程的要求,教师应“博喻”。这里的“博”有几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来源要“博”,即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形成合力;二是品德要“博”,即有高尚的师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素养,能保护学生天性,激发学生个性,弘扬学生德性,能把平淡的事做精彩,把简单的事做经典;三是学识要“博”,要通过教改研究,以研究促读,以读作为实现教师之博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喻”既指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恰当而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又可引申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如何使教师真正实现“博喻”呢?德阳五中的突破点是指导教师进行“草根型”教学研究,把问题当作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学习提高,从而总结出了“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促成提升”的教师培养特色,并提出了实施途径:读书——反思——总结教学法。
在特级教师龚如君看来,读书是让教师达到“博喻”要求的基本途径,“研究”是读的方向与动力。德阳五中为了让读书落到实处,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中老年教师学术沙龙等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教师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每天至少读一小时书,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月交流一次读书及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重点谈获得的启示与产生的困惑,每学期至少有一篇相应的读书心得或文章交学校教科室。教科室对读书心得或文章组织评奖,获奖文章全校交流,并收入德阳五中教研论文集,由此出版了有一定影响的《杏园犁耕的足迹》《特色教学模式》等。 在德阳五中,“反思”是实现“喻”的基本方法。反思主要是让老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的具体措施是写教后记,总结提升成功经验,反省失败的原因及思考改进、提升的办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学校要求教师对课前、课堂、课后进行反思,将反思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绝大数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不少老师写出了高水平的教学反思案例,于是,新的成果《教学反思集》正在形成。
在此基础上,德阳五中要求教师“总结教学法”。此项工作在全国都很少有人做。但正是“难做”,更显出其重要性和学校的不同凡响。德阳五中倡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又要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主题,还要简便易行,具有推广价值。
寗洪校长说,总结教学法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他人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对自己未来教学的规划,能实现从体力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的转化,它将使未来的教学更加轻松、有效。所以,学校在名师推出工程中明确规定,推出的名师必须总结出个人特色教学法。学校对总结出教学法的个人在评职、晋级、评先中给予重奖。目前在总结教学法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龚如君老师总结出“趣味语文教学法”,出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及《让语文教学有趣简单高效》两书,在全国、省级会议上发言,产生了较强烈的影响。肖冬老师总结出“‘三好’语文教学法”,其教学法专著《“三好”语文教学法》已公开出版。学校则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些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名师,同事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品牌效应。
在教师教研方面,学校开展了特色教研组创建活动。各教研组总结出了自身特色,并明确了深化特色的举措。已基本养成教研的风气,各学科均有科研骨干。创建特色教学模式以“激趣”为特色,教学各环节均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为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方式是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学科特点、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开展的“三课”活动,创建学科、个人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博喻”实现学生的“博雅”。 同时学校已对教学各环节如何做到高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形成教师研究论文集《高效课堂研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博雅学子造“栋梁” 活动课程成品牌
名校之名,绝不仅仅是教师之名。而承载学校办学思想的课程文化和学生活动文化,使之育人的目的更大化地彰显。
德阳五中坚持以培养“志向高远、学识渊博、节操雅正、身心强健”的自主型人才为己任,在这样的追求下,自主,成为德阳五中育人的亮点。
学生活动坚持以“自主”为特色,引导学生开展学生个体行为的自主管理、班级建设中的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学校事务的自主管理三个层次的活动,提高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自主管理习惯;开展以“劳动实践体验活动、主题班会、创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参与学校管理”为载体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步构建班级、校级特色的系统化、系列化、序列化的自主管理主题活动系列。
经过多年的探索,德阳五中形成了学生以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活动、以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国际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跨文化活动。现在,德阳五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近20个,社团成员2000余人,社团活动实现了经常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活动节在德阳、读书节有较大影响和丰硕的成果;跨文化活动搭建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与国外师生交流已成为学校的常态,近年来,学校仅派出的公费留学生达30余人,接待的外国AFS 学生6人,每年派出至少2个师生代表团到外国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当然,学生培养,更重要的是构建符合办学理念的课程文化。德阳五中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确立以整合地方、学校、学科资源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开发了学科竞赛类、学科拓展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舞蹈类、体育武术类、跨文化交流类、心理健康类、实用技能类等8大类课程,完成了各类课程的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学分认定办法。各类课程的开设均实行学生自愿申报,打乱行政班,实行走班制。
特色课程设置以“发挥特长,突出特点”为特色,发挥特长指立足学生兴趣特长、发挥老师的知识特长,突出特点指突出中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突出学科学习的特点,突出学校文化的特点,突出地区特点。目前,德阳五中已完成了学法指导系列、学科特色系列、高初中衔接系列、考点与训练系列等四个系列共1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并课程化实施。
德阳五中还结合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已将《中学生实用学习方法》《趣味语文》《德阳历史名人传》《德阳五中传》打造成精品特色课程;并设置成相应的校本选修课程,要求所编校本教材体现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式,对课本学习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实现教师的博喻,学生的博雅。
正是在“搏”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寗洪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办学成绩斐然,不仅教育教学成绩在德阳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创新大赛中,曾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6项,学校还被评为四川省科技示范学校;2007年和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有5位同学由于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德阳市市长奖;有一个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学科竞赛成绩更为突出,曾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86人,近千人获全国三等奖、省、市一、二、三等奖……
“博”文化渗透下的德阳五中,越来越彰显出一种特色办学的宏大气魄,如此“博”出的教育品牌名校,也必将引领这个时代特色办学的脚步!(自教育文摘周报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