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大学新生入学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和影响因素,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校园活动等对于增加大学新生适应性的作用,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提出了好的思路,并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因素;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学生从高考重压下的高中生活转移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中, 经历了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全方位改变,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生个人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产生了一些突出适应性问题。如对大学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等,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大学生活伊始就出现了适应性障碍,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个别严重的将会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新生同学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本文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同时学校要更加积极主动,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支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给学生提供所处环境信息,使他们学会客观解释所处情景,学会应对压力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支持;矫正学生不合理的自我认知,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为大学生提供自尊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
1、对大学学习方法。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学习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也影响大学新生的情绪状态。大学新生在学习的适应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很多刚入校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还有的同学虽然能主动学习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不高,如有些学生采用浅层的学习方法,注重机械记忆,忽视意义学习;不会抓重点,只注重细节,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害怕学习失败的紧张心理;过分依赖外部指导,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2、对人际交往。
如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大学新生离开父母独立地面对较复杂的人际关系,靠自己去处理各种人际矛盾,存在一个适应的过度期,但行为冲突相对较少而心理矛盾较多,新生阶段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等行为冲突,但大多数新生认为同学对自己不友好;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主动性严重缺乏,半数新生很少或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同时,进入大学之后,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的同学变得非常盲目,不知该如何选择,而有的同学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往往是既影响了学习又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还有的同学因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不是第一志愿心理存在很大的落差
3、个人心理。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认知失调、过于担忧、情绪不稳定等方面。这些身心症状反应,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或所处的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失败,使大学新生在客观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上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水平。常常有新生感觉前途渺茫,生活没有动力,感叹生活“郁闷”,长时间内化为一种心境,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同学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同样要面临压力、竞争,要刻苦的学习,要面对平淡的生活,这种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
二、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1、家庭的状况。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心,而家庭经济相对不好的同学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也有影响,在比较民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相对比父母专制或过度溺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自身性格特点。
学生自我中心、自卑、心胸狭窄、孤僻、神经质、攻击性强、期望值过高等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这些同学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使他们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对自身能做出正确评价和认识的学生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对大学生产生更高的要求和影响,要求大学生不断树立平等、自主、自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促进其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伴随高校扩招而越显激烈,使不少学生在经济和就业压力下普遍存有一种危机心理。其中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由压力变为动力。因此,刻苦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思想逐渐占据主流。但也有不少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常感心理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的挑战和就业压力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会使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茫然,并产生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态。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都将会给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同时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提高新生适应性对策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新生面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此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有利于大学生发挥才干,充实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可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增进交流沟通,缓解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带来身心的愉悦,消除适应不良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还能为大学生活提供高雅、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冲淡思乡恋家的情绪,又能满足他们交往和尊重的需要,从而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2、加强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专业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第一,为了提高新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融入新环境,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习指导系统。开设与大学学习有关的包括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方法以及自习室图书馆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系列指导课程。采取人生导生制。新生阶段,由学校选派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新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帮助其顺利渡过适应期。第二,新生入学指出开展进专业教育,由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使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想详细的了解,增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专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大学教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应重在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任何专业学习过程中都可做到的,放弃对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偏见。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从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相互模仿、彼此支持而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与技巧。学校可以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团体辅导的内容,同学们在游戏中通过面对面地沟通,分享对大学生活的畅想,增进彼此了解、建立互信,为个人和班级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新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彼此欣赏、彼此接纳、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使生活更有目标、更有激情、能够自信的迎接挑战,在对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中正确了解自己、明晰理想信念、克服认知失调。
4、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课外辅导为依托,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
健全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还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总之,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大学新生应该主动完成适应期的自我调适,让它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作为学校教育和各方力量应创造性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阳.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
[2]牛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02,(1).
[3]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3,(2).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因素;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学生从高考重压下的高中生活转移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中, 经历了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全方位改变,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生个人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产生了一些突出适应性问题。如对大学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等,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大学生活伊始就出现了适应性障碍,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个别严重的将会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新生同学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本文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同时学校要更加积极主动,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支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给学生提供所处环境信息,使他们学会客观解释所处情景,学会应对压力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支持;矫正学生不合理的自我认知,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为大学生提供自尊支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
1、对大学学习方法。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学习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也影响大学新生的情绪状态。大学新生在学习的适应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很多刚入校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还有的同学虽然能主动学习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不高,如有些学生采用浅层的学习方法,注重机械记忆,忽视意义学习;不会抓重点,只注重细节,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害怕学习失败的紧张心理;过分依赖外部指导,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
2、对人际交往。
如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大学新生离开父母独立地面对较复杂的人际关系,靠自己去处理各种人际矛盾,存在一个适应的过度期,但行为冲突相对较少而心理矛盾较多,新生阶段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等行为冲突,但大多数新生认为同学对自己不友好;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主动性严重缺乏,半数新生很少或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同时,进入大学之后,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的同学变得非常盲目,不知该如何选择,而有的同学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往往是既影响了学习又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还有的同学因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不是第一志愿心理存在很大的落差
3、个人心理。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认知失调、过于担忧、情绪不稳定等方面。这些身心症状反应,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或所处的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失败,使大学新生在客观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上打破了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水平。常常有新生感觉前途渺茫,生活没有动力,感叹生活“郁闷”,长时间内化为一种心境,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同学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同样要面临压力、竞争,要刻苦的学习,要面对平淡的生活,这种心理落差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
二、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1、家庭的状况。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心,而家庭经济相对不好的同学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也有影响,在比较民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相对比父母专制或过度溺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自身性格特点。
学生自我中心、自卑、心胸狭窄、孤僻、神经质、攻击性强、期望值过高等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这些同学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使他们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对自身能做出正确评价和认识的学生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对大学生产生更高的要求和影响,要求大学生不断树立平等、自主、自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促进其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伴随高校扩招而越显激烈,使不少学生在经济和就业压力下普遍存有一种危机心理。其中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由压力变为动力。因此,刻苦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思想逐渐占据主流。但也有不少学生难以摆脱危机心理的支配,常感心理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的挑战和就业压力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会使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茫然,并产生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态。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判标准,都将会给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同时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提高新生适应性对策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新生面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此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有利于大学生发挥才干,充实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可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增进交流沟通,缓解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带来身心的愉悦,消除适应不良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还能为大学生活提供高雅、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冲淡思乡恋家的情绪,又能满足他们交往和尊重的需要,从而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2、加强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专业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第一,为了提高新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融入新环境,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习指导系统。开设与大学学习有关的包括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方法以及自习室图书馆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系列指导课程。采取人生导生制。新生阶段,由学校选派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新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帮助其顺利渡过适应期。第二,新生入学指出开展进专业教育,由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使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想详细的了解,增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专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大学教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应重在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任何专业学习过程中都可做到的,放弃对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偏见。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团体心理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从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相互模仿、彼此支持而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与技巧。学校可以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团体辅导的内容,同学们在游戏中通过面对面地沟通,分享对大学生活的畅想,增进彼此了解、建立互信,为个人和班级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使新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彼此欣赏、彼此接纳、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使生活更有目标、更有激情、能够自信的迎接挑战,在对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中正确了解自己、明晰理想信念、克服认知失调。
4、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课外辅导为依托,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
健全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还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总之,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大学新生应该主动完成适应期的自我调适,让它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作为学校教育和各方力量应创造性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阳.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
[2]牛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02,(1).
[3]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