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自信与他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想来,每一位教师在登上讲台时,都应是姿态稳健挺拔,语言幽默风趣,知识广博丰富,态度让人如沐春风……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些事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老师一到上课就紧张到手足无措、语言匮乏干瘪、内容苍白如纸,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总是打太极,怎么也说不到关键之处的程度。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想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耳闻目睹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应该说,内因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自信心的缺乏。自信的缺位源于知识功底的薄弱,教学内容的生疏,教育机智的欠缺,教学方法的生硬,教学手段的单一。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是很好的,但如果不能加以改进和提高,恐怕意义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怎样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呢?
  一、“知道自己知道”——自信
  首先,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魅力。一方面,我们要有丰富的课本知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专业知识。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才能既可以传道受业解惑,又于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就应该胸中有丘壑,清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课本在手而知识在心。没有深厚的内涵,要想让语文课流光溢彩,芳香扑鼻,那只能是白日美梦,空中楼阁。以前总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的知识储备。这个一桶水说的就是语文教师的内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精心准备,只靠经验和参考书,是不能满足今天教学的需要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要肯下工夫去学习、去钻研,知识内涵丰富了,教师的自信也就不是问题,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这样这种专业的自信就树立起来了。
  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把教学效率的低下归罪于学生:学生真是目不识珠啊,我明明都讲到知识点了,我讲的都是重点,为什么学生就是不爱听啊,还嫌我枯燥。须知,学生虽不比老师,能说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的感受还是准确的。上课枯燥,说明教师备课功夫没有做足,对新旧知识的链接难以驾轻就熟,融會贯通。比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的老师是直接进入文本,从字音到大意到主旨,一个都不放过,结果好好的一首诗歌硬是像躺在手术台上的一具标本,惨不忍睹,以致部分学生直呼,永远不想看徐志摩的诗歌了。而另一位老师则从徐志摩的生活着手,先让大家了解康桥之于徐志摩的重要意义,再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人们追求自由、美、爱情的困难,再去学习文本,学生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兴趣大增,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费功夫的边缘知识,是提高教师自信能力的一味良药。
  提起知识内涵丰富的大师,不得不说刘文典先生。他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红楼梦》的时候就放言:“凡是别人讲过的我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讲。”这种近乎狷狂的自信,源于他渊博的学识。刘先生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文选学”、“校勘学”、“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等内容,先生涉猎很广,且见解独到,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先生的故事很生动地诠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的神话。
  其次,要做一名自信的教师,我们还应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一位老师让学生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敬服时,他就已经成功了,因为教育的职责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育人为先,因此,教师首先应树立德之榜样。同时,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提升自我,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更好地感染学生。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一味地纠缠于典故之中,而忽视了稼轩的成长经历和人格魅力,忽视了稼轩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忽视了那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忽视了那种“故园三千里,血流成海洋。难当凌绝顶,流落在江南”的国破家亡之痛,课堂就会沉寂于枯涩干瘪的词章考据之中。反过来,教师倘或能声情并茂地讲述稼轩年少之时,带50骑兵,夜闯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为抗金首领耿京报仇雪恨的故事,讲述稼轩主张抗金却总是遭到主和派的百般刁难的故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外延,更重要的是,这些与高考考点毫无关联的貌似无用的知识,恰恰能够借助教师本身的性格、气质,帮助学生理解“无人会,登临意”的“意”的内涵和英雄末路的惆怅。比如,在金钱观价值观上,一个洁身自好的老师比一个惜金如命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也会培养出更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学生;在语言风格上,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机智,内心也会更是阳光普照,温润而泽。
  还有,做一名自信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变。教学具有预设性,同时也具有生成性。教师不是在演戏,不可能每一分每一秒都提前计划的精准无比。意外,是一种美丽的邂逅,是一次难得的不期而遇。当我们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有学生提出了出乎我们意料的问题,突然发现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变!最准确的预知是在明确了一切的必然和偶然之后。在教学中,面对课堂小意外,一方面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另一方面,多变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的智慧是通过这种“急智”展现出来的。
  当然,做一名自信的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绝对不是学习机器,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建立真正的师生间的友谊。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还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温暖、平等、自由,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关于他信
  什么是教师的他信心理?正如前面所说,他信即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就盲目地相信他人。   这种他信,既是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现,更是隐晦地体现了个人自卑意识。初上讲台,毫无经验,45分钟的时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说者貌似滔滔不绝,实则不着边际,泛泛而谈,听者不知所云,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就自甘沉沦。打开电脑,上网搜索,找到相关课件和习题,置学情于不顾,全盘照抄,投入他人的怀抱寻求安慰,这种做法,充分肯定了自己无能,是恰如由闭关锁国到一味割地赔款的晚清的真自卑。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瓶水从这个瓶子倒入另一個瓶子,教育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的综合工程,是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相处的人格的培养。一节课没有自己的思想,全盘照抄地讲授从别人那里舶来的知识,无疑教师只是成了一种传声筒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根本就无所谈起。他信,说到底,就是一种自身懒惰的借口。“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老祖宗早就把这真理告诉了我们,只要肯干,就一定会有收获。青年教师刚入讲坛,知识储备不足,经验全无,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之所以结果不同,主要是个性使然。教学就是一个学、教、思、学、教……如此循环反复的过程。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学习别人驾驭课堂的技巧,再运用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得失,修正不足,总结经验,如此,则可以很快跳出茫然无知的窘境,欣赏成功的喜悦。
  他信的人是可怕的,有他信思想的教师同样是可怕的。当一个老师的上课内容是来自于对他人上课流程的全盘复制,当一个老师全盘使用他人的教学教研成果,当一个老师懒惰懈怠,工作态度消极时,他的教师魅力如何体现?他的教学智慧何以展现?教学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三、他信如何转化为自信
  勤学多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道酬勤,作为教师,应当经常给自己充电,多学习,勤学习。知识越丰富,课堂内容就越生动,自己的内涵也会得到提升。“教而不思则罔”,同时,教师要学会思考,将“死”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活”知识,做到当学生需要一滴水的时候,我有一碗水;当学生需要一碗水的时候,我能提供一池水甚至一江水,并且是一江流动的水。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因此,在此之前,应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让学生明白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教师自身也要多元化地看待事物,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启发。同时,这种辩证思维可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可爱之处,从而有宽容之心,避免过于严苛。阳光照耀之处必有阴影,潮流涌动之时沉渣亦会泛起。然而,阴影送人清凉,沉渣提供营养。以辩证的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扬弃。
其他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后,被遗留在家乡的儿童,他们或独自生活,或由祖辈、亲戚托管。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在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盲点,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将影响新农村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呢?    一、关爱留守儿童。填补其亲情缺失的空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924年5月,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日,写下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出版的《志摩的诗》。1928年8月新月书店再版时删去了前面17首小诗,仅留最后一首《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这首诗被公认为是新月诗中最精短也最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意蕴丰富,成为许多文学批评家评论的对象。笔者对历年来20余篇专门评论这首诗的论文研究后发现,以往学者主要从印象主义批评、道德批评、文体学或文本细读批评几种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讲解,更需要尊重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平台,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笔者结合实践,结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重点在语文有效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教师语言需要有“煽动”性,让课堂始终洋溢快乐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具有情感鼓励的语言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
一、教学理念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写作,学生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一定的语言训练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它和学生的学科学习密切相关。学科学习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浓缩、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了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难点和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枯燥乏味,老师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我尝试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微课进行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使用微课中的思考。  一、微课使识字教学由难变易,兴趣盎然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的形近字让孩子们很难分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面对这样的难点,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只有乐于学习,才会真正地学到知识,而低年级的孩子关注的是学习活动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循着这条主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端开花,课堂氛围飘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航线上的航标灯。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者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在教学伊始处便把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教师或家长)把学习者当做“非人”对待、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现象依然可见。“例如,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动物’对待,这突出地表现为采取类似于驯兽师训练动物表演所用的简单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就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1]对于这些浅显的忽略学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