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品质的课程需要系统思维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经历经验、思辨和专业的发展阶段,课程是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更是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威廉F.派纳认为:“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课程不再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过程。它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及一个公众希望”。追求有品质的课程已然成为中小学行进在“过程”中的“公众希望”,但在我国学校简介中,办学历史、知名校友、办学质量、学校荣誉等内容仍是不可或缺的,而西方学校则以介绍课程与社团为主。
  虽然教育史与人类历史同步,但是课程史只有近百年。教育经历经验、思辨和专业的发展阶段,课程是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更是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实力,就是由这所学校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程开发无疑是一个热点,业内学者纷纷出版专著进行系统阐述,许多中小学也热衷于学校课程建设。可是,这其中不乏“散乱的活跃”,学校课程建设沦为“校长课程工程”。因此,冷静地梳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范式,对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
  教育具有服务属性。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始终思考与实践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培养这些人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框定,但实际操作中,每所学校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表述方式,这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学校描绘出培养目标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包括周边的文化资源、历史传统、办学基本条件与背景,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客观基础,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形成的基础与出发点。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学校共同体成员对教育、学校的一种观念性理解。它为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是一种方向性指引,表现为目标、准绳和标杆。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以下简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许多学校把“三级课程管理”误解为“三级课程”,一提学校课程建设,就囿于校本课程泥潭不能自拔。其实,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一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从课程的实施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在我国岭南地区,校长的课程意识不强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着力较大,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不深。
  1.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这一基本含义为: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含各学科课程规划、综合实践课程规划和校本/选修课程规划)的研制,学期/模块课程纲要(回答一门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编写,基于课程标准(含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及评价、课外作业)的教学。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这需要把校本课程看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产品”或结果,其开发的权限(主体是学校及其教师)、范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领域)是确定的。目前,这一课时大约占整个课程体系课时的15%。
  规划校本课程方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需求分析(合理性论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毕业生形象)、学生课程需求、社区发展需要、可以获取的课程资源。二是确定校本课程方案,包括总体目标、课程整体结构及科目、各门校本课程《课程说明》与《课程纲要》。
  至此,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简言之,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保住底线”——打牢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拓展类课程面向分层学生,目的是“发展差异”——发展学生不同的基础;兴趣特长类课程面向个别学生,目的是“鼓励冒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
  事实上,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但不能完全用来学习课程。毕竟他们需要一定的闲暇时间来调整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拥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衡量一所学校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不能一味地增加课程数量,而不考虑学生实际承受的能力,但也不能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一味地减少课程数量。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平衡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呢?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是必选的,用于体现学校的意志和要求;哪些课程是自选的,以反映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在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后,需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规划来分期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展开。立足于当下最重要、最紧急事情的解决,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策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专家的视角、行政的视角、师生的视角、家长的视角,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等,对学校课程进行诊断,拟出最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然后将之排序,做好推进解决先与后的计划安排。于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制订计划——行动实践——观察分析——反思评价——再行动——再改进”。
  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
  学校完成整体课程规划之后,很多校长认为,学校课程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当我们询问“为什么将这个项目、活动、节日变成课程?”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是“通过课程的形式,使之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使学校课程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这是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而上海市嘉定区的“触点工坊”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案例。什么是“触点”?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切入点做精做透,以点带面地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什么是“工坊”?“工坊”意味着从技术层面解决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将课程实施的经验分享交流,在面上形成可以推广的课程智慧。根据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梳理、聚焦,以研讨的方式进行集中解决;通过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建构模型,将学校课程变革中的好做法上升为带有普适价值的“课程理论”,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与成果。在这里,“触点变革”的“点”是具体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可操作性强的点(见下图),能够较好地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化。   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价
  学校课程建设具有综合性和协同性,必须将课程、教学、评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谁也不能离开谁。作为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顺利进行的最重要条件,学校课程建设需要依据本校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评价标准或指标。同时,每一个环节的课程评价重点不是评价的结果,而是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在新循环的课程建设中加以改进。
  一般来说,好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倾听感,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二是逻辑感,严密的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的;三是统整感,更多地以嵌入方式实施,而非简单的做加减法;四是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取向,而不是知识拓展与加深;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深刻。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系统思维,其基本范式包括五个部分:办学理念是学校课程的灵魂,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内容,课程建设的实施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具体落实,评价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保障。其实,学校课程规划也是学校自主决定课程的过程,学校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全体师生有着充分的参与权和设计权,他们共同致力于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一、学校概况(校情分析)
  1.学校发展的历史审视(旨在说明传承的办学传统)
  2.学校发展的现实把握(规模、设施、师资,特别是生源,说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必须多样化)
  3.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分阶段/概括要点)
  4.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立足于战略性的思考)
  二、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1.学校办学定位(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2.学校办学的核心主题词及办学理念(用几个基本命题展开学校的教育理念)
  3.学校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学子”形象,是确定学校课程方案的根本依据)
  4.办学方略(基本思路:育人模式系统一课程、教学、德育,加上制度与管理)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1.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及特点
  2.课程结构
  3.课程设置及安排
  四、课程实施
  1.基础类课程的调整与改革
  2.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五、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1.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学分制,选课制,分层走班教学
  2.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
  3.教学管理(课表、长短课、学段、学程)
  六、保障机制
  1.管理机构
  2.制度保障
  3.资源保障
其他文献
漫步于广州CBD之一的珠江新城,你也许会发现这么一所特别的学校。它典雅灵秀,“水”与“绿色”等自然生态文化元素在这里融通交汇,孩子们茁壮成长,走向更远的人生。这所学校践行“培育滋润土壤,成就健康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创建润泽生命的教师文化来滋润学生生命,滋养学生灵魂。它是谁呢?它就是以“水润南国,绿荫校园”为主题、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的南国学校。  2012年7月,校长李荣荣刚刚到任南国学校,便思考如何
期刊
又是年终,校长述职述廉要说什么?  每年年底,不少学校都会按照年初教育部门规定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向全体教师开展述职述廉活动,通过这种形式,让老师们知道学校领导一年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绩,并接受教师的监督和评议。但不少学校领导在述职述廉中不抓重点,总结避重就轻,有时甚至形式主义严重,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多讲,让老师听得一头雾水。其实,要让老师真正说校长好,我觉得校长应该述纪律之廉,承校长
期刊
树洞  校长的某些行为和决定是不是让人不满?校长的管理艺术是不是亟需完善?对于校长的着装、谈吐是不是想要吐槽?……那些现实中不曾发出的声音,请把它留在这里。诚征关于校长的小故事以及您想要吐槽校长的事件,若希望隐藏身份也可以满足您哦!  征稿要求:以校长为主角的真实故事,字数不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不管您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别歌功颂德,把您看到的说出来,把您的不满表达出来
期刊
广州市南国学校自2010年8月由民办转归公办以来,确定办学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办高水平的九年一贯制教育,共铸师生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打造一个师生家校共生共荣的生命能量场”。为此,南国学校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支点,积极创建生态文化教育特色,实施校园文化育人、课堂教学育人、特色课程育人,营造师生生命智慧律动的生态苑囿。  所谓“文化”
期刊
《教育的十字路口(修订版)》  张文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MB39.8元  内容简介  作者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一直专注于教育研究与人的心灵状况研究,相信“新的教育创生于十字路口。没有彷徨,就无须选择,无须决断,甚至无须随时承担责任的勇气。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选择的自由。”本书选取了作者50余篇教育随笔,为我们打开的正是作者细腻的教育观察视野——他从
期刊
对比京沪江浙等地名师的星光熠熠,广东名师却寥寥可数。  谈及名师,我们的目光总是投向京沪与江浙一带。这些地区也因为名师涌现,带动、成就了当地教育品牌,全国各地众多的学习者涌向这些地区去学习名师教学经验、考察先进教育模式等。  相对于这种热闹,广东则显得有些冷清。针对京沪等地名师星光灼灼而广东名师黯然失色的现状,有人诘问:广东为什么没有影响全国的名师?是广东教育落后,还是广东缺少真正的人才?广东名师
期刊
女教师的着装可选性更多,更需谨慎。  女性的服装,无论在款式、颜色、面料方面,都比男性服装更有特色,更有可选性。作为女教师,通过着装,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展示着装品位,呈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审美情操,需要遵循职场着装礼仪。选择服饰既要有保暖避寒遮羞的实用功能,又要根据场合、个性特点进行搭配,使自己的服饰具有审美和设计感,庄重大方,体现教师的职业权威感。  场合意识  各级各类仪式
期刊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老师跨学科教学,十几门课程融合成6门“小梅花”课……提起这些,教育界人士甚至部分非教育界人士,会马上联想到谢家湾小学——一所被央视《新闻联播》等诸多媒体关注和报道的课改名校。  在校长刘希娅提出的“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该校确立“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
期刊
提到医患关系,我们本应想的是关怀与被关怀、感谢与被感谢,现实却不是如此,反而因各种矛盾的激发而蒙上了血色阴影。更唏嘘的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家长群体与学生情况,也开始有人拿家校关系对比医患关系,认为老师在家校冲突中常处于弱势群体,与被患者伤害的医护人员处境相同,家校关系可能会演化为医患关系。于是,本刊决定抛出这一话题,看看老师、家长、医生的想法是否一样,以及他们可以为此做出哪些改变?
期刊
11月23日  又近寒假,少数学校又在张罗组织学生出国游学。虽说是学生、家长自愿,但学生在同侪群体中,会受到群体压力。出国游学,少则几千元,多则两三万。对于少数殷实的家庭来说,没有问题。但对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却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能更多地帮助我们这个社会中贫困人群,至少我们可以更多地体恤他们。孩子出国游学,当然有益。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投入与付出了。另外,也不要夸大它的价值。人的一生很长,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