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锤”,聪慧好学的学生老师都爱教,也容易出成绩,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学困生,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基础,走出“学困”的低谷,却是为人师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总结出几点体会,愿受教于大方之家。
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体系不完善、认知困难等问题,但基础差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此我觉得上课时该堵塞的漏洞就要堵,欠缺的知识点该补的就要补,不要嫌麻烦,不要怕影响进度,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我在给高一学生上课时,常常遇到重要地名引发的问题,有的学生分不清“汉口”、“武昌” 、“武汉”的关系及其地理位置,我及时给予讲解,并让学生回忆初中语文课学过的知识,“河之南为阴,河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同时再举出几个例子加以巩固,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这几个地方的关系,还知道了他们得名的原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再如讲军阀割据时课本出现了很多省的简称,学生对此不太清楚,我及时予以复习,并给大家讲述了最新全国省级地名连缀而成的打油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两河:河南河北;两山:山东山西)五江云贵吉福安。(五江: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云南贵州吉林福建安徽)四西二宁青甘陕,(四川,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还有内台北上天。(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外加重庆和海南(重庆海南)。学生对春秋战国七雄位置记不清,我教给他们口诀:燕子北飞楚在南,中间夹有赵魏韩,秦左齐右挂两边。这些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填补了以往知识盲点,触类旁通,课堂教学也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说,他上初中时就非常爱上历史课,因为那位历史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历史课给青少年时代的吴晗以极大的影响,激起了他博览群书的强烈愿望。然而,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得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毫无生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学生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活学活用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课时尽量联系身边的生活,运用时下流行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我在讲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一节时,联系大家熟悉的影视剧《神鞭》、《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我在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时,联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的内容,通过形象的故事分析这一抽象的内容,对于近代史上众多条约内容的记忆是学生头痛的事,我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总结一些重要条约的内容,如《天津条约》每一条抽出一个字便是“公开行贿”;《北京条约》可总结为“天经地议”;《辛丑条约》总结为“前进宾馆”;清朝入关后皇帝的顺序许多同学搞不清楚,我编成一句话:“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完”,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内容诙谐幽默、学生喜闻乐见,容易使学生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课本由厚变薄,活学才能活用,从而激发了学困生探求知识的潜能。
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有人说学习历史,只要背背就行了,此言差矣!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势,题目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因而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历史的。平时我常听见同学说:“我把书都快背过了,就是题不会做。”为此,我常在上课时提醒学生学习历史重在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实际要求是明确史实的基本含义、与其相关史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掌握某具体史实的基本概念。理解的要素,首先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近代史上很多条约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对此同学们往往死记硬背,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对此我多次强调不要机械记忆,因为这样做枯燥又容易忘,况且这些条约内容《课程标准》中是要求记忆的,学生只要据此进行逐条分析即可得出结论,并且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有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比较法是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在历史复习中,应善于横向比较。例如,手工工场时代的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比较;蒸汽机时代的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电气化时代各主要帝国主义特点的比较等。
除此外,在历史复习中还应重视纵向比较。例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儒家学派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的四次统一战线比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世界史中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等。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例如法国大革命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比较等。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历史课也概莫能外,对于学困生来说,如果他们在学习中发现不了快乐,就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个高明的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让这样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授课,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学有所成、取得进步。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总结出几点体会,愿受教于大方之家。
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体系不完善、认知困难等问题,但基础差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此我觉得上课时该堵塞的漏洞就要堵,欠缺的知识点该补的就要补,不要嫌麻烦,不要怕影响进度,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我在给高一学生上课时,常常遇到重要地名引发的问题,有的学生分不清“汉口”、“武昌” 、“武汉”的关系及其地理位置,我及时给予讲解,并让学生回忆初中语文课学过的知识,“河之南为阴,河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同时再举出几个例子加以巩固,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这几个地方的关系,还知道了他们得名的原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再如讲军阀割据时课本出现了很多省的简称,学生对此不太清楚,我及时予以复习,并给大家讲述了最新全国省级地名连缀而成的打油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两河:河南河北;两山:山东山西)五江云贵吉福安。(五江: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云南贵州吉林福建安徽)四西二宁青甘陕,(四川,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还有内台北上天。(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外加重庆和海南(重庆海南)。学生对春秋战国七雄位置记不清,我教给他们口诀:燕子北飞楚在南,中间夹有赵魏韩,秦左齐右挂两边。这些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填补了以往知识盲点,触类旁通,课堂教学也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经说,他上初中时就非常爱上历史课,因为那位历史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的历史课给青少年时代的吴晗以极大的影响,激起了他博览群书的强烈愿望。然而,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得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毫无生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学生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活学活用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上课时尽量联系身边的生活,运用时下流行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我在讲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一节时,联系大家熟悉的影视剧《神鞭》、《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我在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时,联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的内容,通过形象的故事分析这一抽象的内容,对于近代史上众多条约内容的记忆是学生头痛的事,我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总结一些重要条约的内容,如《天津条约》每一条抽出一个字便是“公开行贿”;《北京条约》可总结为“天经地议”;《辛丑条约》总结为“前进宾馆”;清朝入关后皇帝的顺序许多同学搞不清楚,我编成一句话:“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完”,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内容诙谐幽默、学生喜闻乐见,容易使学生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课本由厚变薄,活学才能活用,从而激发了学困生探求知识的潜能。
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有人说学习历史,只要背背就行了,此言差矣!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势,题目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因而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历史的。平时我常听见同学说:“我把书都快背过了,就是题不会做。”为此,我常在上课时提醒学生学习历史重在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实际要求是明确史实的基本含义、与其相关史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掌握某具体史实的基本概念。理解的要素,首先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近代史上很多条约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对此同学们往往死记硬背,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对此我多次强调不要机械记忆,因为这样做枯燥又容易忘,况且这些条约内容《课程标准》中是要求记忆的,学生只要据此进行逐条分析即可得出结论,并且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有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比较法是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在历史复习中,应善于横向比较。例如,手工工场时代的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比较;蒸汽机时代的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电气化时代各主要帝国主义特点的比较等。
除此外,在历史复习中还应重视纵向比较。例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儒家学派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的四次统一战线比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世界史中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等。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例如法国大革命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比较等。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历史课也概莫能外,对于学困生来说,如果他们在学习中发现不了快乐,就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个高明的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让这样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授课,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学有所成、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