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帮扶体系,针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主要存在的自卑、内向孤僻、悲观、焦虑与依赖心理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并构建以贫困学生自身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的帮扶体系,以期贫困学生能在帮扶体系的帮助下健康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31-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也日益增多,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本文试以广西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为研究重点,归纳总结贫困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帮扶体系,以期贫困学生能在帮扶体系的帮助下健康学习和生活。
一、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卑。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状况拮据、生活简朴的家庭,他们来到大学后发现周围许多同学有比较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贫困学生有些看不起自己,甚至担心其他同学和老师也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他们内心深处会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形成自卑心理。
(二)内向孤僻。高额的学费使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这使贫困生在现实生活中变得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导致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有更多的隔阂,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加之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彷徨,形成更加孤僻内向的心理特征。
(三)悲观。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而且在学习上也面临较大压力。进入大学以前他们可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班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优秀者,以前的被重视感觉不复存在,进而会变得比较悲观,对待生活和学习都显得比较消沉,形成对待事物总持消极态度的悲观心理。
(四)焦虑与依赖心理严重。贫困学生一面面临窘迫的家庭经济状况,一面是较强的学习压力,多种情况交错,容易不知所措,出现焦虑,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各种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看待事情也容易出现偏执态度。有的会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贫困就是没有钱,就应该得到各种帮助,这样一来会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状态,而是形成一种等待资助的依赖懒惰心理。
二、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化解具有决定性作用。每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良好的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化解心理问题,走出心理误区;而消极的反应则会让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接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是影响学生性格、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贫困学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与其他非贫困学生相比,肩上担负着更多的期盼和来自家庭的责任。一方面,家人对贫困大学生寄予很高的期盼,希望通过孩子的努力读书改变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命运;另一方面,学生面临着家庭的重托,担心学不好,担心失败,内心害怕,害怕自己不能够达到家庭的期望。这就导致贫困大学生在这种期望与努力之间不知所措,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形成焦虑、自卑、苦闷的心理,对未来感到迷茫,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观念也无时不影响的我们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炫富、拜金主义影响着贫困学生敏感的神经。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也很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的仇视、敌对心理。例如,学校的一些资助评选过程,让贫困学生暴露了本该是自己隐私的家庭经济问题,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心理负担。
三、帮扶体系构建
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考虑,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帮扶体系。只有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帮扶,参与帮扶的各方理念一致,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构建以贫困学生自身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的帮扶体系(见图1)较为全面且有效。
(一)贫困学生积极主动认识自身问题。贫困学生自身是走出心理误区的主要力量,如果自身都不能够正确清楚的认识问题,其他再好的帮助起的效果也是不太理想的。因此,贫困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的认识自身问题,不要过于极端和片面的认识事情,自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自己:一是多鼓励自己,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一味消极对待事情。二是培养主动的求助意识,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想明白的地方应积极向老师同学求助,而不是独自承受。三是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详细分解实现目标的步骤。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学校积极引导。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在以下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杜绝奢靡之风,反对浪费,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教育学生禁止相互攀比,应该团结互助,形成一个良好大家庭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场所、设施、制度,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知道可以向哪里求助,在哪里可以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檔案,进行心理筛查,对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重点关注,有意识地让同学老师多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学校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同时也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扶;四是重视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也比较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教师,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家庭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家庭教育是贫困学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影响学生成长较为权威的教育,在贫困生心理问题帮扶上,家庭也需要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一是对贫困学生寄予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其因期望过高而产生自卑和消极应付心理。过高的期望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家庭在寄予子女期望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要一味追求高目标、高期望。二是在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关心。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发现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往往在那里抱怨,甚至还说子女不够努力,没用等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话语,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贫困学生出现这类情况时,家长应该多给他们关心和鼓励,而不是抱怨。三是家长在发现子女有相应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清楚如何处理和应对时,应及时与学校联系,寻求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学生尽早走出心理误区。
(四)社会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社会给予贫困大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在之前的社会帮扶内容上,更多的是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忽视了心理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教育与引导,因此社会力量在帮扶过程中应做到:一是以给予经济帮助为主体,社会力量给予经济帮助,解决贫困学生面对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压力,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二是社会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支持的同时应给予情感的关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时间一长,贫困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扭曲价值观,他们会认为把从社会得到的经济帮助当成理所当然,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进而会造成他们“等靠要”的懒惰心理。所以在给予经济帮扶的同时在心理和价值观方面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这样的帮扶才会显得比较全面。
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并不是简单独立的帮扶,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各自完成自身应该帮扶内容的同时应兼顾考虑与其他帮扶力量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仅仅是相互独立的帮扶,当帮扶各方理念有冲突时,很有可能给贫困学生造成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效果。同时,在帮扶过程中每个帮扶者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帮扶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够自己解决的时候,可以寻求其他帮扶力量的帮助。比如,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其他因素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子女走出心理误区的时候,可以向学校或者社会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帮扶。这样一来,帮扶力量的各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帮扶优势,达到最优的帮扶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日益突出,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辅导,帮扶的各个方面应形成统一的认识,团结协作,带给贫困生较好的帮扶体验。此外,还需留意的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积极面对挑战,充分利用网络优点,改进帮扶的具体手段,进而提升帮扶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
[2]陈力平.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朱静,孙娟,朱绍胜.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5(32)
【作者简介】谢廷建(1988— ),四川江油人,廣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伍海华(1987— ),广西融安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131-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也日益增多,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本文试以广西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为研究重点,归纳总结贫困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帮扶体系,以期贫困学生能在帮扶体系的帮助下健康学习和生活。
一、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卑。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状况拮据、生活简朴的家庭,他们来到大学后发现周围许多同学有比较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贫困学生有些看不起自己,甚至担心其他同学和老师也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他们内心深处会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形成自卑心理。
(二)内向孤僻。高额的学费使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这使贫困生在现实生活中变得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导致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有更多的隔阂,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加之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彷徨,形成更加孤僻内向的心理特征。
(三)悲观。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而且在学习上也面临较大压力。进入大学以前他们可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班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优秀者,以前的被重视感觉不复存在,进而会变得比较悲观,对待生活和学习都显得比较消沉,形成对待事物总持消极态度的悲观心理。
(四)焦虑与依赖心理严重。贫困学生一面面临窘迫的家庭经济状况,一面是较强的学习压力,多种情况交错,容易不知所措,出现焦虑,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各种抱怨,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看待事情也容易出现偏执态度。有的会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贫困就是没有钱,就应该得到各种帮助,这样一来会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状态,而是形成一种等待资助的依赖懒惰心理。
二、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化解具有决定性作用。每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良好的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化解心理问题,走出心理误区;而消极的反应则会让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接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是影响学生性格、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贫困学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与其他非贫困学生相比,肩上担负着更多的期盼和来自家庭的责任。一方面,家人对贫困大学生寄予很高的期盼,希望通过孩子的努力读书改变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命运;另一方面,学生面临着家庭的重托,担心学不好,担心失败,内心害怕,害怕自己不能够达到家庭的期望。这就导致贫困大学生在这种期望与努力之间不知所措,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形成焦虑、自卑、苦闷的心理,对未来感到迷茫,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观念也无时不影响的我们的生活,所以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炫富、拜金主义影响着贫困学生敏感的神经。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也很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的仇视、敌对心理。例如,学校的一些资助评选过程,让贫困学生暴露了本该是自己隐私的家庭经济问题,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心理负担。
三、帮扶体系构建
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考虑,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帮扶体系。只有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帮扶,参与帮扶的各方理念一致,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构建以贫困学生自身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的帮扶体系(见图1)较为全面且有效。
(一)贫困学生积极主动认识自身问题。贫困学生自身是走出心理误区的主要力量,如果自身都不能够正确清楚的认识问题,其他再好的帮助起的效果也是不太理想的。因此,贫困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的认识自身问题,不要过于极端和片面的认识事情,自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自己:一是多鼓励自己,学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是一味消极对待事情。二是培养主动的求助意识,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想明白的地方应积极向老师同学求助,而不是独自承受。三是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详细分解实现目标的步骤。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学校积极引导。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在以下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杜绝奢靡之风,反对浪费,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教育学生禁止相互攀比,应该团结互助,形成一个良好大家庭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场所、设施、制度,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知道可以向哪里求助,在哪里可以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檔案,进行心理筛查,对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重点关注,有意识地让同学老师多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学校对于学生心理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同时也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扶;四是重视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也比较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教师,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家庭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家庭教育是贫困学生最先接受的教育也是影响学生成长较为权威的教育,在贫困生心理问题帮扶上,家庭也需要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一是对贫困学生寄予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其因期望过高而产生自卑和消极应付心理。过高的期望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家庭在寄予子女期望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要一味追求高目标、高期望。二是在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关心。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发现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往往在那里抱怨,甚至还说子女不够努力,没用等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话语,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贫困学生出现这类情况时,家长应该多给他们关心和鼓励,而不是抱怨。三是家长在发现子女有相应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清楚如何处理和应对时,应及时与学校联系,寻求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学生尽早走出心理误区。
(四)社会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社会给予贫困大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在之前的社会帮扶内容上,更多的是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忽视了心理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教育与引导,因此社会力量在帮扶过程中应做到:一是以给予经济帮助为主体,社会力量给予经济帮助,解决贫困学生面对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压力,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二是社会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支持的同时应给予情感的关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时间一长,贫困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扭曲价值观,他们会认为把从社会得到的经济帮助当成理所当然,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进而会造成他们“等靠要”的懒惰心理。所以在给予经济帮扶的同时在心理和价值观方面也应该有积极的教育,这样的帮扶才会显得比较全面。
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并不是简单独立的帮扶,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各自完成自身应该帮扶内容的同时应兼顾考虑与其他帮扶力量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仅仅是相互独立的帮扶,当帮扶各方理念有冲突时,很有可能给贫困学生造成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效果。同时,在帮扶过程中每个帮扶者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帮扶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够自己解决的时候,可以寻求其他帮扶力量的帮助。比如,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其他因素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子女走出心理误区的时候,可以向学校或者社会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帮扶。这样一来,帮扶力量的各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帮扶优势,达到最优的帮扶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日益突出,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辅导,帮扶的各个方面应形成统一的认识,团结协作,带给贫困生较好的帮扶体验。此外,还需留意的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积极面对挑战,充分利用网络优点,改进帮扶的具体手段,进而提升帮扶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
[2]陈力平.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朱静,孙娟,朱绍胜.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5(32)
【作者简介】谢廷建(1988— ),四川江油人,廣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伍海华(1987— ),广西融安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