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园里,坚硬的土地上覆着厚厚一层枯黄的落叶,毛竹东倒西歪,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有的倒在地上已脱尽枝叶,那是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雪留给竹园的累累伤痕。面对如此凋败的景象,我握着锄头的手不忍下手。我是来挖春笋的,竹园是我老家的竹园,每年春天三月,我都要回老家一趟挖春笋,运到外面晒成笋干。
  1983年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分给咱家五块竹园(山里人称之为分山到户),共十多亩,分布在五座山上。那年夏天,全村二百多户家庭分到山后,整个村庄沸腾了,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以前是集体的山,现在是自家的山了,山民们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每天,山民们在自家的竹园里侍弄竹林,开土,除草,砍掉年岁长的毛竹,背下山来打箩筐,编土箕,卖给山外种田的农民。
  那年我十九岁,还在镇上读高二。放暑假了,父亲要我去竹园里开垦土地,上山时,我挑着一担肥料,或是人粪,或是猪屎鸡粪,或是菜叶笋衣豆壳,这些肥料,是给竹园兴土的。我挥着铁锄,在竹园里开土,手上磨起了泡,也不觉得疼。把隐藏在地下的石头挖出来,堆到竹园边,将地下的不会生笋的老竹鞭(山里人称之为马鞭)除掉。黑油油的新土散发着新鲜、湿润的芳香,沁人心脾。我像一个慈祥的老农,细心地侍弄着土地。山里的土地就像质朴、淳厚的山里人,是最懂得回报的,开着开着,泥土中露出一颗鞭笋尖尖的脑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地下挖出来,好长好粗好白好嫩的一棵鞭笋啊!这鞭笋,是山里头最鲜美的美味,放汤吃,胜过河鲜海鲜。我干累了,就在未开垦的土地上躺下来小憩一会儿,我把鞋子脱下来当作枕头。头上,是绿荫如盖的竹荫,知了在附近的树林里“知了知了”地欢唱,身下的竹叶,像席梦思一样柔软而舒适。我躺在土地的怀抱里,与土地耳鬓厮磨,肌肤相亲,我听到了土地的心跳声,坚强而又柔软,粗粝而又细腻。
  一个暑期下来,我的双手上就长出了老茧,八颗,一手四颗。这老茧,至今还留在我的手上,那是大山馈赠给我的一生最值得珍藏的纪念品,它象征着我勤劳的品质,现在,我教育儿子时,总不忘向他伸出手掌,亮一下我引以为自豪的老茧。我在竹园里辛勤的劳作,竹园给了我家丰厚的回报,那年冬天,竹园里出了很多冬笋,父亲隔三岔五地去挖冬笋,那些生长在肥沃的黑土地里的冬笋,壮硕的身材被金黄色的外衣紧紧包裹着,就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招财童子。父亲把冬笋挑到镇上去买,有时也送一些给山外的亲戚朋友。
  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村里有年轻人外出打工去了,到了年底,他们穿着光鲜的衣服,扛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家过年来了。留在村里的一些年轻人看在眼里,心里头不平静了,过了年,就跟着那些已在外面找到工作的人走了。一年走一批,甚至几批,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来,壮年人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村里剩下的几乎都是些老人和孩子。没人再去侍弄山上的竹园了,留在村里的老人,想去侍弄自家的竹园,也爬不动山了。那时候我和弟早在外面工作了,家里只剩下父亲和母亲。起先,父亲还坚持着每年给竹园开一次土,后来,他得了病,在县城的医院住了四个月院后,回到家,就再也没有力气走到竹园去。躺在家里的父亲,还念念不忘咱家的五块竹园,我每次回家去看望他时,他总要叮嘱我去竹园里看看。
  那个寒冬的深夜,父亲临走时,他从被窝里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臂,指着我,断断续续地说:“多、多回家来看、看看,去侍、侍弄侍弄竹、竹园。”说完,他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竹园是父亲心中的一块圣地,也是这个世界给予父亲的唯一的一块领地,父亲至死也忘不了它啊!
  虽然山里人不再去侍弄竹园了,任野草和杂树肆意侵占竹园,任竹园里的土地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但是竹园对山里人慷慨无私的奉献却一如既往。每年春天,当第一声春雷从山顶上隆隆地滚过,竹园里的春笋,就从地底下钻出毛茸茸的尖尖的小脑袋来。在外面打工的村人络络绎绎地回到老家,在自家的竹园里挖几袋春笋,然后带着满足的笑容又离开了老家。面对一张张久违的熟悉的面孔,竹园的喜欣之情溢于言表,竹林敞开宽阔的怀抱迎接村人的到来,竹叶发出沙沙沙的欢乐的笑声,表达对村人的亲昵,竹笋鼓足了劲儿钻出坚硬的土地,仿佛一个个列队的士兵,任村人挑选。
  我提起锄头,对着一棵粗壮的春笋,小心翼翼地掘了下去……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终于从地质学校毕业了。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应该七八月份毕业,却拖到了11月。还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毕业后的编制身份应该是干部,却成了工人。  我学的是地球物理探矿。这个专业是利用电和磁的原理,通过仪器探测地下所埋藏的金属矿藏。我们物探组十几个人,只有两个人不是学校毕业的,工作起来除他俩外,其他人不分干部还是工人。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远
期刊
汽车下了柏油路,拐上了土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田地,远处是散落在原野上的抽油机和钻井架,近处是大风卷起的沙尘,直往脖领子里钻。经过了一番颠簸之后,汽车在一个大院里停了下来。家属区中间夹杂着白色的油井房,街道上不时地有油田上特种作业车轰隆轰隆驶过,地面都被震得直颤悠。  这个地方叫红二站,是油田上一个居民点。  汽车停下后,去车站接我们的校长老李走出驾驶室,冲着车上喊道:“下车吧,咱们到家了!”
期刊
自古以来,长辈大多偏爱最年幼的孩子,我的祖父与祖母却相反,二老最偏爱的是大哥。  读初中前,每次与大哥、弟弟一起看望祖父与祖母,二老总能从柜子里变出零食给我们。如果我们兄弟三人都在房里,零食是平分的,二老这时候倒没有偏心。但零食不够时,二老舍不得拿出零食了,就会趁我与弟弟不在房里,偷偷地往大哥手里塞零食;或者单独把大哥叫来房内,偷偷给零食。有时候分了零食,还有剩余,二老还会趁我们回家前,再给大哥偷
期刊
走进水磨沟,路转峰回,一道道水景,一盘盘石磨……让人感到像进了梦幻天堂。水,是水磨沟的魂,磨,是水磨沟的神。灵性之水把水磨沟打扮得曼妙灵动。圣水恩泽水磨,水磨惠泽山乡,它们泼金撒银,温润着这块丰硕的大地。  神奇水磨沟,这里绿色铺天盖地,这里林木郁郁苍苍,这里涓涓泉水奔流如注,这里飞瀑银花空谷铿锵。可以说满沟都呈现出“涓涓清泉石上流。”的韵味!  随着水磨沟小桥流水的指引,脚踏石梯,攀援而上,突然
期刊
我知道,忠实先生一辈子没啥业余爱好,就是好抽卷烟,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先生不会唱,就是喜欢听。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咬牙切齿、捶胸弹脚。那我就以老腔贯穿这篇悼文的始终,以求得先生共鸣,唱曰:  中国文坛一硬汉,来去堂堂七尺男。  秦岭八水情未了,万众注目白鹿原。  一  2016年4月29日一大早,收到陈忠实先生凌晨逝世的讣告,身心为之震悸,随后渐渐平静下来。一个人独立书房,
期刊
我执意要选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去给父母修缮坟地,侄子们有千万条理由都因为我的坚持而咽在了肚子里。我是小姨,虽然年龄和他们相仿,但我是长辈,他们会听我的。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固执是错误的。由于前几天落了一场大雪,虽然当天天气晴好,可是上山坡时却是一路泥泞,就连越野车、皮卡车都上不去,后来,还是侄子媳妇娘家的亲戚用小四轮帮忙把石料运送上来,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就修好了父母的坟茔,可我们运送石料却是用了整整一
期刊
父亲走了,他的故事讲完了。那些重复了一生的打鬼子故事,是他教育儿女不忘历史的特殊方式。  父亲16岁在山东老家沂蒙山区参加游击队,18岁入党。从八路军、新四军到华东第三野战军,可谓身经百战。参加过著名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渡江战役。幸运的是,父亲从未受过枪伤,唯一受伤那次是在1943年初。  一天,他们游击小组与鬼子遭遇:“小鬼子人多,我们才十来个人。我是组长下令快撤!散开跑!大家边打
期刊
夏日,荷花的季节,如期而至的花开似初恋的情人,含情脉脉。一阵微风吹过,清香袭人,满池的荷花迎风摇曳,宛如仙女下凡,翩翩起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霞光清晨,晓风轻拂,碧叶田田,青波漫漫。看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真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半闭着娇羞的眸子,粉色的脸颊不肯轻易示人;那半开的荷花,含着露珠的微笑,像一位纯洁的少女,似轻启朱唇渴望心中的恋人;那完全盛
期刊
黄花儿,又称萱草,在我国南北方皆有广泛种植,性强健,耐寒,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对土壤选择性不强,但以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土壤为宜。  春天是黄花儿生长的旺季,而开花时节,已是缤纷的初夏时光,花期要持续三个月以上。它花开时为橙红色,或黄红色,由于黄色分量重,习惯上称“黄花儿”。开花时节,一丛弯叶碧绿,细长叶子中间生出数枝花梃,一枝花梃上顶着几个花苞。刚生的花苞,像小的蚕蛹形状,风光在里面窝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