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对于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华亭县为例,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涵义及发展现状、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因素、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华亭县为例,探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涵义及华亭县发展现状
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个世纪中期,城乡一体化思想已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是从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发展、农村城市化发展、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密不可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4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截止2013年底,华亭县人均生产总值34367元、农业产值比例为8.3%、城镇化率达到4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甘肃省69个县(市)第2位。据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GDP和人均GDP排名《2014.5.2版》显示,华亭县位居第 92位。这表明华亭县已已经完全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具备了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实力。
华亭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一是人口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县城扩张、小城镇扩建和工业的逐步壮大、三产的不断繁荣,县内更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镇)务工经商。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引导,形成了以煤电为龙头多业并举、规模优势突出的地方工业体系。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客运网和移动通讯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在甘肃省县级城市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平移转换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华亭县的主要做法为 “三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华亭县积累了以下五条基本经验。一是经济实力是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发展和建设的龙头,必须从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构建合理有序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三是流转土地是关键。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四是改革创新是动力。体制机制的不平衡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因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因素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华亭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还存在城乡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和城乡社会保障几方面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城乡不可能或难以实现均衡发展,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依然存在;农民群众“乡土情结”普遍较深,一些农民宁可固守贫困,也不愿进城务工经商,谋求发展。二是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差别尚未完全剥离,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待遇与城镇居民极不对等,“工作难找、薪酬难讨、生活难保、家庭难安”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在城镇立足。三是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全县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承载工业、聚集三产、带动农业、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四是建设投入短缺,城乡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地方财政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融资困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突出。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立足县情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华亭工业优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超前性和全局性工作,按照全县一体、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总揽、专业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增强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
(二)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村社道路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水泥硬化路面全覆盖;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土窑洞搬迁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财政扶持,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和土窑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环境保障能力。
(三)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学校结构布局,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采取送医下乡、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设进程,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文化精神生活。
(四)围绕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体制,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逐步取消户口的附加功能,选择有条件的行政村实行整村“农转非”,对移民搬迁农户全部置换身份。建立城乡衔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全员化和趋同化。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华亭县为例,探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涵义及华亭县发展现状
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个世纪中期,城乡一体化思想已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是从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发展、农村城市化发展、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密不可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4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截止2013年底,华亭县人均生产总值34367元、农业产值比例为8.3%、城镇化率达到4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甘肃省69个县(市)第2位。据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GDP和人均GDP排名《2014.5.2版》显示,华亭县位居第 92位。这表明华亭县已已经完全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具备了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实力。
华亭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一是人口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县城扩张、小城镇扩建和工业的逐步壮大、三产的不断繁荣,县内更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镇)务工经商。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引导,形成了以煤电为龙头多业并举、规模优势突出的地方工业体系。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客运网和移动通讯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在甘肃省县级城市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平移转换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华亭县的主要做法为 “三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华亭县积累了以下五条基本经验。一是经济实力是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规划是先导。规划是发展和建设的龙头,必须从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构建合理有序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三是流转土地是关键。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四是改革创新是动力。体制机制的不平衡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因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因素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华亭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还存在城乡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和城乡社会保障几方面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城乡不可能或难以实现均衡发展,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依然存在;农民群众“乡土情结”普遍较深,一些农民宁可固守贫困,也不愿进城务工经商,谋求发展。二是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差别尚未完全剥离,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待遇与城镇居民极不对等,“工作难找、薪酬难讨、生活难保、家庭难安”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在城镇立足。三是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全县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承载工业、聚集三产、带动农业、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四是建设投入短缺,城乡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地方财政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融资困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突出。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立足县情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华亭工业优势,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超前性和全局性工作,按照全县一体、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总揽、专业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增强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
(二)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村社道路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水泥硬化路面全覆盖;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土窑洞搬迁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财政扶持,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和土窑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环境保障能力。
(三)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学校结构布局,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采取送医下乡、城乡互动,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建设进程,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文化精神生活。
(四)围绕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体制,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逐步取消户口的附加功能,选择有条件的行政村实行整村“农转非”,对移民搬迁农户全部置换身份。建立城乡衔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全员化和趋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