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人对生产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跟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学系统下的理解正好相反:制作本身不是目的,而且也不包含其本身的界限,因为它并不在作品中使其自身进入存在,不像行动会在行为中使其自身进入实存;艺术作品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活动的实现,而是跟使其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原理完全相异的某种东西。因此,艺术只有在其本身已经脱离生产(即制作)领域,而进入实践领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美学维度。
如前一章所述,希腊人为了总结制作,即人类生一产的总体之特征,用了技艺这个词,并用技艺家一个词来同时指代手工工匠和艺术家。但这一共同的指称并不意味着希腊人对生一产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物质和实践层面;他们所说的既不是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单纯的建构,而是一种真理和言说真理的模式,是使事物从隐蔽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一种揭示方式。
换句话说,在希腊人看来,技艺意味着“使之出现”,而制作意味着“使之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然而对生产的这种理解并不是从活动或行为出发,而是与知识相关。按照希腊式的认识,生-产与实践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获得真理所需“品质”做了一次著名的分类。他在文中明确区分了制作与实践(“实践的种类与制作的种类不同。制作的目的在于其自身,而实践的目的就是行动本身;实际上,好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目的”)。
按照希腊式的理解,生-产的本质是使某事物进入存在状态(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所有技艺都是生产的问题”)。因此,生-产的目的和界限必然位于其自身之外(目的和界限在希腊语里是同一种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V,1022b):目的和界限都不能等同于生产行为本身。换句话说,希腊人对生产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跟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学系统下的理解正好相反:制作本身不是目的,而且也不包含其本身的界限,因为它并不在作品中使其自身进入存在,不像行动会在行为中使其自身进入实存;艺术作品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活动的实现,而是跟使其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原理完全相异的某种东西。因此,艺术只有在其本身已经脱离生-产(即制作)领域,而进入实践领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美学维度。但如果对古希腊人来说,生产与实践不是同一种东西的话,那么实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实践)这个词源自(横穿),与(另一边)、(通过,门)和(界限)等词语在词源上是彼此联系的。它暗示穿过,暗示一直走到界限的过程。此处意味着终点、结束、极限处,“各种事物的终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V,1022a),即运动与行动前进的最后一站;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一终点并不存在于行动的外部,而是内在于行动之中。如果从词源学上考察,跟最相近的英文单词应该是experience(经验)(拉丁语里的experientia),两者都含有在行动中贯彻行动的意思。希腊语里的经验一词跟有着同样的词根,即:从语源学上讲,两者其实是同一个词。
亚里士多德在以下论述中暗示了经验与实践的近似处。他说:“就实践和行动来说,经验和技艺相比毫不逊色——因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而实践和行动……正是跟个别事物相关。”。在同一段文字中,亚里士多德还说,动物拥有印象和记忆,但没有经验,而人有经验能力,因此具备技艺与学问。他接着补充道,经验看起来跟技艺很像,但从本质上却与之完全不同:“卡里亚得了某某病,用某某药方见效,由此判断该药方用在苏格拉底或很多其他个体身上也见效,这属于经验;而认为某某药方适用于患某某病的所有人——将他们作为‘类’来考虑——的判断则属于技艺。”
亚里士多德在描述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他解释道,理论的对象是真理,而实践的对象却是行动,“因为即便实践之人思考事物的状态究竟为何,他们考察的也不是永恒之物,而是相对的、眼下的东西。”如果实践性、生-产性和理论性三种类型能够概括所有知性活动(《形而上学》V1 1025b),那么经验就是实践理性,是决定各种单个行动的能力。所以,只有人类才有经验能力的意思就是只有人类才能对他的行动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能横穿行动的领域,从而具备实践能力,可以一直走到行动的界限处(这样一来,“行动的”这一所有格就同时具备了主格与宾格的双重意义)。因此,经验与实践从属于同一进程,经验乃是实践理性;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两者在这同一进程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另外,规定两者的共同原理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的末尾给出了答案,而他的解答对西方哲学中所有关于实践与人类活动的考察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论灵魂》将生物定义为依靠自身力量运动的事物,而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运动就是实践。关于实践的原动力究竟为何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
“两者都能够催生运动、理性和意志……针对某个对象的意志是实践理性的原理;而实践理性又是实践的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意志和实践理性都是运动的源泉;意志的对象开始运动,而实践理性只要以意志的对象为原理,就是运动之物……若无意志,理性便不会产生运动。这是因为做决定的意欲是意志的一种形式;而当运动是按照我们的推理进行时,在背后推动它的也仍然是意志……如此一来,有一点便已经很清楚了:意志催生了运动。”
那么,实践以及实践理性的决定性原理就是广义上的意志,其中包含了欲求、欲望和意欲。人具有实践能力意味着人按照自身意志行动,通过对行动的意志,走到行动的极限。所谓实践,是指在意志的推动下走向行动的极限;即意志下的行动。
然而,意志不仅只起推动作用,它不是一种静止的原动力;相反,它在推动的同时也被推动,意志本身就是运动。也就是说,意志不单纯是实践的推动原理,也不仅仅只是催生或推进实践;相反,意志横穿行动领域,从最开始一直到其到达存在的入口,始终支配着行动。通过行动来运动并到达自身极限的正是意志本身。实践是横穿其自身循环并最终走到其自身极限的意志:实践即意志。
如此一来,被理解为意志的实践在希腊人的世界里与制作有着严格区别。制作的界限在于其自身;也就是说,它是生产性质的,是一种根源在其自身之外的原理。与之相对,作为实践的源泉、在行动中到达自身极限的意志始终停留在其自身的循环当中。通过行动,意志欲求的只是它自身;因为它是非生产性质的,只能将自身带入现存。
如前一章所述,希腊人为了总结制作,即人类生一产的总体之特征,用了技艺这个词,并用技艺家一个词来同时指代手工工匠和艺术家。但这一共同的指称并不意味着希腊人对生一产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物质和实践层面;他们所说的既不是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单纯的建构,而是一种真理和言说真理的模式,是使事物从隐蔽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一种揭示方式。
换句话说,在希腊人看来,技艺意味着“使之出现”,而制作意味着“使之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然而对生产的这种理解并不是从活动或行为出发,而是与知识相关。按照希腊式的认识,生-产与实践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获得真理所需“品质”做了一次著名的分类。他在文中明确区分了制作与实践(“实践的种类与制作的种类不同。制作的目的在于其自身,而实践的目的就是行动本身;实际上,好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目的”)。
按照希腊式的理解,生-产的本质是使某事物进入存在状态(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所有技艺都是生产的问题”)。因此,生-产的目的和界限必然位于其自身之外(目的和界限在希腊语里是同一种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V,1022b):目的和界限都不能等同于生产行为本身。换句话说,希腊人对生产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跟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学系统下的理解正好相反:制作本身不是目的,而且也不包含其本身的界限,因为它并不在作品中使其自身进入存在,不像行动会在行为中使其自身进入实存;艺术作品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活动的实现,而是跟使其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原理完全相异的某种东西。因此,艺术只有在其本身已经脱离生-产(即制作)领域,而进入实践领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美学维度。但如果对古希腊人来说,生产与实践不是同一种东西的话,那么实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实践)这个词源自(横穿),与(另一边)、(通过,门)和(界限)等词语在词源上是彼此联系的。它暗示穿过,暗示一直走到界限的过程。此处意味着终点、结束、极限处,“各种事物的终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V,1022a),即运动与行动前进的最后一站;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一终点并不存在于行动的外部,而是内在于行动之中。如果从词源学上考察,跟最相近的英文单词应该是experience(经验)(拉丁语里的experientia),两者都含有在行动中贯彻行动的意思。希腊语里的经验一词跟有着同样的词根,即:从语源学上讲,两者其实是同一个词。
亚里士多德在以下论述中暗示了经验与实践的近似处。他说:“就实践和行动来说,经验和技艺相比毫不逊色——因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而实践和行动……正是跟个别事物相关。”。在同一段文字中,亚里士多德还说,动物拥有印象和记忆,但没有经验,而人有经验能力,因此具备技艺与学问。他接着补充道,经验看起来跟技艺很像,但从本质上却与之完全不同:“卡里亚得了某某病,用某某药方见效,由此判断该药方用在苏格拉底或很多其他个体身上也见效,这属于经验;而认为某某药方适用于患某某病的所有人——将他们作为‘类’来考虑——的判断则属于技艺。”
亚里士多德在描述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他解释道,理论的对象是真理,而实践的对象却是行动,“因为即便实践之人思考事物的状态究竟为何,他们考察的也不是永恒之物,而是相对的、眼下的东西。”如果实践性、生-产性和理论性三种类型能够概括所有知性活动(《形而上学》V1 1025b),那么经验就是实践理性,是决定各种单个行动的能力。所以,只有人类才有经验能力的意思就是只有人类才能对他的行动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能横穿行动的领域,从而具备实践能力,可以一直走到行动的界限处(这样一来,“行动的”这一所有格就同时具备了主格与宾格的双重意义)。因此,经验与实践从属于同一进程,经验乃是实践理性;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两者在这同一进程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另外,规定两者的共同原理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的末尾给出了答案,而他的解答对西方哲学中所有关于实践与人类活动的考察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论灵魂》将生物定义为依靠自身力量运动的事物,而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运动就是实践。关于实践的原动力究竟为何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
“两者都能够催生运动、理性和意志……针对某个对象的意志是实践理性的原理;而实践理性又是实践的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意志和实践理性都是运动的源泉;意志的对象开始运动,而实践理性只要以意志的对象为原理,就是运动之物……若无意志,理性便不会产生运动。这是因为做决定的意欲是意志的一种形式;而当运动是按照我们的推理进行时,在背后推动它的也仍然是意志……如此一来,有一点便已经很清楚了:意志催生了运动。”
那么,实践以及实践理性的决定性原理就是广义上的意志,其中包含了欲求、欲望和意欲。人具有实践能力意味着人按照自身意志行动,通过对行动的意志,走到行动的极限。所谓实践,是指在意志的推动下走向行动的极限;即意志下的行动。
然而,意志不仅只起推动作用,它不是一种静止的原动力;相反,它在推动的同时也被推动,意志本身就是运动。也就是说,意志不单纯是实践的推动原理,也不仅仅只是催生或推进实践;相反,意志横穿行动领域,从最开始一直到其到达存在的入口,始终支配着行动。通过行动来运动并到达自身极限的正是意志本身。实践是横穿其自身循环并最终走到其自身极限的意志:实践即意志。
如此一来,被理解为意志的实践在希腊人的世界里与制作有着严格区别。制作的界限在于其自身;也就是说,它是生产性质的,是一种根源在其自身之外的原理。与之相对,作为实践的源泉、在行动中到达自身极限的意志始终停留在其自身的循环当中。通过行动,意志欲求的只是它自身;因为它是非生产性质的,只能将自身带入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