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与实践种类不同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腊人对生产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跟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学系统下的理解正好相反:制作本身不是目的,而且也不包含其本身的界限,因为它并不在作品中使其自身进入存在,不像行动会在行为中使其自身进入实存;艺术作品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活动的实现,而是跟使其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原理完全相异的某种东西。因此,艺术只有在其本身已经脱离生产(即制作)领域,而进入实践领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美学维度。
  如前一章所述,希腊人为了总结制作,即人类生一产的总体之特征,用了技艺这个词,并用技艺家一个词来同时指代手工工匠和艺术家。但这一共同的指称并不意味着希腊人对生一产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物质和实践层面;他们所说的既不是意志的实现,也不是单纯的建构,而是一种真理和言说真理的模式,是使事物从隐蔽状态进入存在状态的一种揭示方式。
  换句话说,在希腊人看来,技艺意味着“使之出现”,而制作意味着“使之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然而对生产的这种理解并不是从活动或行为出发,而是与知识相关。按照希腊式的认识,生-产与实践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获得真理所需“品质”做了一次著名的分类。他在文中明确区分了制作与实践(“实践的种类与制作的种类不同。制作的目的在于其自身,而实践的目的就是行动本身;实际上,好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目的”)。
  按照希腊式的理解,生-产的本质是使某事物进入存在状态(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所有技艺都是生产的问题”)。因此,生-产的目的和界限必然位于其自身之外(目的和界限在希腊语里是同一种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V,1022b):目的和界限都不能等同于生产行为本身。换句话说,希腊人对生产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跟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学系统下的理解正好相反:制作本身不是目的,而且也不包含其本身的界限,因为它并不在作品中使其自身进入存在,不像行动会在行为中使其自身进入实存;艺术作品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活动的实现,而是跟使其进入存在状态的生产原理完全相异的某种东西。因此,艺术只有在其本身已经脱离生-产(即制作)领域,而进入实践领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美学维度。但如果对古希腊人来说,生产与实践不是同一种东西的话,那么实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实践)这个词源自(横穿),与(另一边)、(通过,门)和(界限)等词语在词源上是彼此联系的。它暗示穿过,暗示一直走到界限的过程。此处意味着终点、结束、极限处,“各种事物的终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V,1022a),即运动与行动前进的最后一站;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一终点并不存在于行动的外部,而是内在于行动之中。如果从词源学上考察,跟最相近的英文单词应该是experience(经验)(拉丁语里的experientia),两者都含有在行动中贯彻行动的意思。希腊语里的经验一词跟有着同样的词根,即:从语源学上讲,两者其实是同一个词。
  亚里士多德在以下论述中暗示了经验与实践的近似处。他说:“就实践和行动来说,经验和技艺相比毫不逊色——因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而实践和行动……正是跟个别事物相关。”。在同一段文字中,亚里士多德还说,动物拥有印象和记忆,但没有经验,而人有经验能力,因此具备技艺与学问。他接着补充道,经验看起来跟技艺很像,但从本质上却与之完全不同:“卡里亚得了某某病,用某某药方见效,由此判断该药方用在苏格拉底或很多其他个体身上也见效,这属于经验;而认为某某药方适用于患某某病的所有人——将他们作为‘类’来考虑——的判断则属于技艺。”
  亚里士多德在描述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他解释道,理论的对象是真理,而实践的对象却是行动,“因为即便实践之人思考事物的状态究竟为何,他们考察的也不是永恒之物,而是相对的、眼下的东西。”如果实践性、生-产性和理论性三种类型能够概括所有知性活动(《形而上学》V1 1025b),那么经验就是实践理性,是决定各种单个行动的能力。所以,只有人类才有经验能力的意思就是只有人类才能对他的行动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能横穿行动的领域,从而具备实践能力,可以一直走到行动的界限处(这样一来,“行动的”这一所有格就同时具备了主格与宾格的双重意义)。因此,经验与实践从属于同一进程,经验乃是实践理性;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两者在这同一进程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另外,规定两者的共同原理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的末尾给出了答案,而他的解答对西方哲学中所有关于实践与人类活动的考察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论灵魂》将生物定义为依靠自身力量运动的事物,而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运动就是实践。关于实践的原动力究竟为何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
  “两者都能够催生运动、理性和意志……针对某个对象的意志是实践理性的原理;而实践理性又是实践的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意志和实践理性都是运动的源泉;意志的对象开始运动,而实践理性只要以意志的对象为原理,就是运动之物……若无意志,理性便不会产生运动。这是因为做决定的意欲是意志的一种形式;而当运动是按照我们的推理进行时,在背后推动它的也仍然是意志……如此一来,有一点便已经很清楚了:意志催生了运动。”
  那么,实践以及实践理性的决定性原理就是广义上的意志,其中包含了欲求、欲望和意欲。人具有实践能力意味着人按照自身意志行动,通过对行动的意志,走到行动的极限。所谓实践,是指在意志的推动下走向行动的极限;即意志下的行动。
  然而,意志不仅只起推动作用,它不是一种静止的原动力;相反,它在推动的同时也被推动,意志本身就是运动。也就是说,意志不单纯是实践的推动原理,也不仅仅只是催生或推进实践;相反,意志横穿行动领域,从最开始一直到其到达存在的入口,始终支配着行动。通过行动来运动并到达自身极限的正是意志本身。实践是横穿其自身循环并最终走到其自身极限的意志:实践即意志。
  如此一来,被理解为意志的实践在希腊人的世界里与制作有着严格区别。制作的界限在于其自身;也就是说,它是生产性质的,是一种根源在其自身之外的原理。与之相对,作为实践的源泉、在行动中到达自身极限的意志始终停留在其自身的循环当中。通过行动,意志欲求的只是它自身;因为它是非生产性质的,只能将自身带入现存。
其他文献
“今天,展览的都是商品,卖的才是艺术!”  几天前的一次聊天中,徐震理直气壮地蹦出了这句话。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已经回应了之前诸多对于没顶公司推出“徐震”品牌,特别是与沈其斌“8G”资本运作系统合作的不解、质疑乃至批评。不消说,无论推品牌,还是进入“8G”,徐震的策略都是基于非常现实的考量,几乎所有的举措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它一方面是个体实践纵向反思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直接针对当下全球艺术系统的保守格
期刊
展览时间  2013年9月21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  库帛H画廊(北京)  刘瑾近年的创作多以行为和观念摄影为主,《无处可逃》展览中则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多种媒介,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  展场中央是一独立展厅,展厅中间镜面平台上“供奉”了一尊顶部残破但仍旧静穆、慈祥的佛像,后方壁面高处“可以出卖的佛,五百元一个”白底黑字赫然显立,尤其“出卖”两字一下揪起人内心不安和羞惭的情绪,
期刊
在近来的某次讨论会上,策展人鲍栋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后先锋时代”,为“我们”定位了一个时间属性。而如果这个“我们”代表着一个陷入困境的群体,“后先锋”这个修辞正精确包含着其陷入困境的原因。  无论是后先锋、后现代、后革命、后工业,还是别的后什么时代,都代表着其生存时间特性与相应的权力结构。因为先锋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革命运动、工业运动等皆已经结束了;仍然在老框架、老理想下引领时势向前的代表人物或
期刊
黎巴嫩艺术家瓦立德·莱得(Walid Raad)的创作方式从对于战后创伤的挖掘和心理分析逐渐转向对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战后影响,然而他永远保持着对于文献资料式的研究方式的迷恋并且从来不惜结合真实和虚构。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高度热情同时成为了他研究和展示的对象。  《我可能在拿到一杆步枪之前死去》(I might die before I get a rifle)是黎巴嫩艺术家瓦立德·莱得(Wa
期刊
当代艺术批评的衰微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本人并不抱这种态度,批评并非“不发声”和“边缘化”,而是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的私语时代。  私语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你不能保证当着你面说你牛逼的背后不会骂你是傻逼。在公共领域的阿谀奉承为游戏规则遵守者制造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幻境之后,真正的当代艺术评价体系实际上几乎只能隐匿于私人领地。(这里的私人领地并不是指个人,而是代表某一稳固集团的私人领地)这些集团或
期刊
艺术家创作作品,本是心灵出发使然。在艺术家职业化以前,创作本身也并不拘泥于职业。如今艺术从业者甚而从文化工作者的范围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使得创作难找出纯粹的,而更多与关系有关。  为了使更多人接受,商业艺术机构同样从事公益事业,以资助艺术家全新创作、设立实验性空间项目为市场教育的手段。而作品的制作,随着媒介的丰富,或媒介本身成为语言的一部分,也理所当然地需要起资助来。展览随着作品制作及其对空间的
期刊
作为艺术界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体,邢庆仁正是其中重量级的一员。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一年后其作品《金色蔷薇》就获陕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1989年作品《玫瑰色回忆》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最优秀作品奖”、“新人奖”三项奖项。1990年春,邢庆仁作品及论文《关于玫瑰以及其它》在《美术》发表后,引起美术界关注。随后,老前辈蔡若虹先生撰文《忘年之交——致青年画家邢庆仁的一封信》在《
期刊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收藏几乎成了当下的一种时髦,各种收藏、  鉴宝电视节目的播放也更让这一行为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但是毕竟这一行水深,  没有哪个人在没有专家的指导下贸然攻进。  清代瓷、黄花梨、和田玉、名人字画……这些行情火爆的藏品无疑是藏家瞩目的中心,但是价格昂贵、  优劣难辨的缺陷也让不少初入藏界的人们望而却步。其实,收藏本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藏家应以兴趣和文化价值决定收藏
期刊
高向阳走上绘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他辍过学,务过农事,做过建筑工,在饱尝了人生辛酸后,最终得以拿上画笔一心一意画自己的画。人对梦想的执着往往决定着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高向阳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痴心在艺术之路上走得纯粹,也走得长远。喜好传统,也不断创新,重视自身传统修为的他在水墨画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的高峰,努力打造一块属于自己亦惠及观者的“优游自在,沉着痛快”的笔墨天地。      艺报:你
期刊
射程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