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采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了阐述。教学实践证明,“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操作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课证融合
基金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教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J2015-05)
作者简介:童强,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4-0050-02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
当今个人计算机已相当普及,几乎各行各业的各种岗位都会或多或少要涉及到计算机的使用,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类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等,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技能之一。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讲,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很多课程的基础课程和先修课程。比如,机械制图类专业要熟练使用制图软件,图形图像处理专业要熟练使用图像处理和设计软件,自动化类专业要熟练掌握编程技术,而它们的前提都是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之一,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高度重视“有效课堂”、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校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不断重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教材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类教材,教学实施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加演示的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之后安排上机练习。在未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来讲是不利的。
首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操作的机会,在后续的上机课时才能实际操作,导致操作时淡忘了讲解的内容。
其次,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较长时间连续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不耐烦和注意力不集中,遏制了学生想动手实践的心理,降低了教学的实效。
最后,花大力气进行纯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讲解,对于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讲,不利于知识点的彻底理解及技能点的彻底掌握。对于这类课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把精力放在动手操作上,而基础的知识点可以融入到实践中来讲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所谓“课证融合”,就是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取证相结合,也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确立“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类教学目标,既要保证知识点的讲解,又要保证技能点的讲解与演示,两者相互融合。对于技能点的要求是要达到某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这也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实践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校内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为便于统一管理和统一标准,可由教务部门牵头,代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一)课程标准的统一制定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基本目标、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的专业分为计算机类和非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相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多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需要组织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讨论制定,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环境要求。[2]
(二)一体化教材建设
基于课程标准,组织具有丰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常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了解了当前主要计算机基础类考试的环境和考试大纲,编写过程要兼顾ATA办公自动化中级操作员考试、高级操作员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技能取证类考试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点涵盖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基于主流的操作系统环境和软件版本进行编写。同时,课程内容也要兼顾技术发展,如加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介绍一些最新的工具软件。教材的每章开头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标明本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在线学习网址,采用“案例描述→知识准备→案例实现”的案例式编写思路开展编写。
(三)教学资源建设及MOOC模式应用
鉴于“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的专业和学生人数较多,为了能够充分使用和发挥相关资源的应用价值,采用共建、共享的方法建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种类包括:文本、PPT、声音、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以便实现课程内容的全方位、多角度呈现。[3]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及案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教师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并严格按照教材顺序规范组织进行,建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公开课课程学习网站及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可以探索MOOC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通过上述资源在课下学自己所需,上课期间主要以解惑答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上机训练为主,以适应目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4]
(四)考核评价
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及考核评价,应兼顾知识和技能。[5]“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基础知识考核和技能点考核。其中对于知识点的考核,基于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平台中可以建设题量为1 000道的试题库,试题内容涵盖了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考生依据学号登录后自动随机抽取100道试题作答,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成绩60分合格。对技能点的考核(即应用能力的测试)借助第三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WINDOWS7、OFFICE2010平台)来考核,该考试属于省人社厅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类考试,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参加高级操作员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参加操作员级考试,考试通过后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教学效果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课证融合”模式已经进行了10年,10年的应用能力测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ATA)平均合格率达到96%,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满意度良好,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5-78.
[2] 李喜文. 在探究与合作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 戴长秀.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231-232.
[4] 陈芝芬.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10(33):174-178.
[5] 李亚非.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09(23):112-113.
[责任编辑 陈国平]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课证融合
基金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教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KJ2015-05)
作者简介:童强,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4-0050-02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
当今个人计算机已相当普及,几乎各行各业的各种岗位都会或多或少要涉及到计算机的使用,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类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等,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技能之一。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讲,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很多课程的基础课程和先修课程。比如,机械制图类专业要熟练使用制图软件,图形图像处理专业要熟练使用图像处理和设计软件,自动化类专业要熟练掌握编程技术,而它们的前提都是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之一,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高度重视“有效课堂”、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校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不断重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教材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类教材,教学实施采用理论知识讲解加演示的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之后安排上机练习。在未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来讲是不利的。
首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操作的机会,在后续的上机课时才能实际操作,导致操作时淡忘了讲解的内容。
其次,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较长时间连续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不耐烦和注意力不集中,遏制了学生想动手实践的心理,降低了教学的实效。
最后,花大力气进行纯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讲解,对于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讲,不利于知识点的彻底理解及技能点的彻底掌握。对于这类课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把精力放在动手操作上,而基础的知识点可以融入到实践中来讲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所谓“课证融合”,就是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取证相结合,也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确立“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类教学目标,既要保证知识点的讲解,又要保证技能点的讲解与演示,两者相互融合。对于技能点的要求是要达到某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这也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实践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校内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为便于统一管理和统一标准,可由教务部门牵头,代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一)课程标准的统一制定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基本目标、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的专业分为计算机类和非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案也相应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相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多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需要组织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讨论制定,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环境要求。[2]
(二)一体化教材建设
基于课程标准,组织具有丰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常用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了解了当前主要计算机基础类考试的环境和考试大纲,编写过程要兼顾ATA办公自动化中级操作员考试、高级操作员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技能取证类考试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点涵盖要求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基于主流的操作系统环境和软件版本进行编写。同时,课程内容也要兼顾技术发展,如加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介绍一些最新的工具软件。教材的每章开头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标明本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在线学习网址,采用“案例描述→知识准备→案例实现”的案例式编写思路开展编写。
(三)教学资源建设及MOOC模式应用
鉴于“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的专业和学生人数较多,为了能够充分使用和发挥相关资源的应用价值,采用共建、共享的方法建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种类包括:文本、PPT、声音、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以便实现课程内容的全方位、多角度呈现。[3]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及案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教师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并严格按照教材顺序规范组织进行,建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公开课课程学习网站及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可以探索MOOC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通过上述资源在课下学自己所需,上课期间主要以解惑答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上机训练为主,以适应目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4]
(四)考核评价
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及考核评价,应兼顾知识和技能。[5]“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基础知识考核和技能点考核。其中对于知识点的考核,基于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平台中可以建设题量为1 000道的试题库,试题内容涵盖了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考生依据学号登录后自动随机抽取100道试题作答,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成绩60分合格。对技能点的考核(即应用能力的测试)借助第三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WINDOWS7、OFFICE2010平台)来考核,该考试属于省人社厅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类考试,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参加高级操作员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参加操作员级考试,考试通过后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教学效果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课证融合”模式已经进行了10年,10年的应用能力测试(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ATA)平均合格率达到96%,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满意度良好,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5-78.
[2] 李喜文. 在探究与合作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 戴长秀.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231-232.
[4] 陈芝芬.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10(33):174-178.
[5] 李亚非.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09(23):112-113.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