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人文美学解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iud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陕北窑洞是远古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黄土高原的地域生态特征使得窑洞成为最为适宜的建筑居住形式。陕北窑洞综合体现了建筑美学和民间艺术美学(窗格、剪纸)两种形式。窑洞文化的背后建立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独特的关联。在黄土高原的文化中可以看到陕北人民对于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望。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陕北窑洞 窗格子 剪纸
  
  窑洞是陕北人居住的一种方式,陕北窑洞体现着陕北人生存智慧、幸福生活的理念是区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窑洞也是陕北人文艺术的一个综合载体,而其中渗透出的是其深刻的人文美学。因此,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不仅包含了建筑艺术,而且包含着两类民间艺术(窗格、剪纸)。窑洞真正代表着这片区域里陕北人存在的态度和精神。《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到达陕北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中华民族文化。”
  陕北的窑洞是中国民居的活化石,它是远古穴居形态在当今时代的一种遗存。千百年来正是由洞穴到窑洞,由窑洞到窑院的演进,人类逐渐有了自己的居所。墨子曾有对于穴居的论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文中的“穴而处”指的正是原始时期中国两大居住形态之一的“穴居”。从原始人群的避身处,到农耕文明的民居建筑,陕北这片地域上的人民一直传承着穴居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而在这其中映射出的是人类原始时期母体崇拜,早期道教的洞穴信仰,以及人类驱邪祈福的生命观。窑洞是这种穴居传统的历史积淀,在千百年的人类建筑衍变发展的历史中极好地将其全部承载了下来。
  为什么这种古代的穴居形式仍然可以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呢?主要的原因要从其地域层面来考虑。作为这片区域主要地质特征的黄土高原是其形态得以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部,在强劲风力的作用下,来自中亚、北非的风沙逐渐堆积而形成这片黄土。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就气候来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而由于植被稀疏,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这里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因此,窑洞的分布便多与地形有了更为密切的关联。对于地势的多样考虑变成了选择开掘窑洞地点的综合考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采光、空气流通、湿度和水源等诸多问题。因此俯视这片土地,你会发现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自然形成出来的。或星罗棋布地隐蔽在黄土峁、墚之下,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一般窑洞都深七到八米,高三米多,宽三米左右,最深的可达二十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三到四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材质是泥土,不用砍伐树木,减轻了这里的生态压力。黄土本身又具有直立不塌的特点,而拱这一形式的采用最为巧妙,它直接使黄土的稳定性、安全性得以强化。在西方石质建筑中,“拱”便是一种节约材料,增加承受力的重要发明。弯形的拱顶将力道均匀释放在两侧墙体中,而墙体本身又是山体的一部分。窑洞便是以这种简单实用的力学解决了安全、稳固的建筑力学难题。通常依地势,窑洞民居可被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最有特色的要数地坑式窑洞,在远处看常常整个村庄和街道建都在地平线以下,所能看到的只是地表的植被。在窑洞顶上仍然种植着庄稼。在地下,窑洞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
  窑洞依地形、地势建筑的特点,使得其发展出自己的风水之学。而所谓“风水”并非是迷信,实际上就风水本身来说,它是一种对于自然的观察和体悟。在人与规则之中,“风水”是中国人对于更大规律的尊敬和服从,并且在其中达到了一种共生的和谐。西方建筑艺术更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对抗和对自然的改造,东方建筑哲学更强调创立规则、利用规则的理念。而二者本质的区分正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互动层面。
  窗户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洞口有多大,窗户就有多大,窗由木匠用木头精细加工而成,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割门窗是一道非常精细的技术,每一扇窗都是先由主梁钉出框架,然后由棱梁交错组成大大小小或方或长或圆各种美丽的图案,再钉铆成一体。等把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窗户钉铆、胶贴在一起后,就可以安装在窑洞口上了,这在陕北叫安门窗,是修造过程中最后一道大工序,要举行仪式,放鞭炮,贴对联,摆酒席,请朋友。门窗是陕北人们安放在天地之间关于人的语言,是上天寻找人类的路径,是人类亲近神灵的指引,是这里的人们生命的注释和一种祈祷的姿态。
  门和窗上面通常都雕有各种人物、花鸟、动物等各种吉祥图案,是一种寓意化的象征,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门窗本身窗格形状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 ”字相交格、“寿”字格、“九宫”格、“田”字格、“蛇盘兔”格、“陆”字格、“蛇抱九颗蛋”、“纽丝格”、“铰”字格等,上面有木雕(圆雕、浮雕、镂空雕、彩木镶嵌雕、阴调等)装饰有各种图案。
  窗格子的这些图案符号是经过漫长时期,才演变成今天的纹样。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说,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形式背后,其表达的内涵极其深奥。所以从最多“ ”字阴阳相交符号来说。它是构成窗棂格子的根本,即雌雄棂子组合,《周易》中有“立天之道,日阳月阴”之说[4],这一阳一阴的相交,是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组合,是吉祥的样式。“ ”字再由上下左右的对称交叉构成了东、南、西、北、中、四极、五方的概念,具有八卦,九宫的共同特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符号,比如说“万”字符号,它是阴阳相交的“ ”字符号圜天旋转而成,在古代又被赋予双蛇或双龙相交圜天旋转的意义。它们象征着生命的繁衍,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八卦”符号也广被当地人民所运用。“八卦”又名“双如意”,也是“ ”字符号发展演变的结果,具有生生不息、平安如意的意思。在窗格中蕴含天地大道:阴阳、八卦、九星等都是中国古老哲学、巫礼文化的遗存。
  陕北窑洞窗户大,且多用麻纸糊成。麻纸隔风但不隔音。陕北风俗里有“听门”这一独特的风俗习惯。所谓听门就是在门外偷听新婚夫妻说话或合欢的声音,然后第二天再演绎成笑话,而听门的人越多,代表着婚姻越幸福持久。
  剪纸是结合于窑洞存在的一种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在陕北窑洞存在的地方便有剪纸的存在。陕北剪纸艺术古朴生动,多姿多彩,它直接呈现了北方区域人民的剪纸的粗犷大气的个性。就陕北剪纸的代表榆林一地来说,大致还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东南部为中心的南部丘陵沟壑区,如绥德、米脂、佳县及横山等处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是陕北文化的发源处,这里的民间剪纸更多体现出黄土艺术的本色而具有汉画石像相近似的艺术特质,其通常造型饱满厚实,多突出“面”的浑厚圆润,它们体积感较强,线条洗练夸张,美感显明,且重视表现画面的神韵。紧邻内蒙古的如神木、府谷及榆阳草滩区等北部地区,普遍受草原文化影响较大,在风格上更显得粗犷豪放、洒脱不羁,在造型上也更多变且夸张,并体现出蒙地宗教的神秘趣味。而以靖边、定边及横山局部为中心的三边剪纸以小巧玲珑剪工细致著称,它们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柔中见刚。相较于前两者,它更显出妩媚之色,是陕北剪纸中较特殊的一种。据考证,该区域人为江浙北迁的人民,故精巧细致的南风被带到了此地。
  陕北窑洞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它见证了人类顺应自然,迈向文明的过程,体现着人类原始时期的母体崇拜和早期道教信仰,揭示了人类回归自然母体的追求,与道教洞穴信仰相契合。同时它承载着人类“天圆地方”的宇宙认识,寄托了人类驱邪祈福的愿望,蕴涵着人类代代相承的生命观,是人类与大自然调和的产物。窑洞孕育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内蕴和文化氛围,这种建筑在数千年的人际交往中,逐渐塑造了一种平等、亲密、融洽与牢固的人际关系,孕育了陕北农民纯朴的民风和天性,它与大气磅礴的安塞腰鼓、粗犷浑厚的陕北民歌、独具一格的剪纸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原上最独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陈伟.穴居文化[M].文汇出版社,1990.
  [2]董明.穿越窑洞的文明[M].陕西旅游出版社.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J].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郭庆丰.纸人记[M].延安:上海出版社,2006.
  [5]冉万里.陕西省安塞县石要窑调查简报[J].文博,2001.
  [6]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7]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8]侯继尧,王军.中国窑洞[M].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9]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编.庆阳文化春秋.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通过指导学生带着探究的意识学习《邶风·静女》这首诗,让学生领略作品所凸显的艺术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邶风·静女》 语文学习 艺术魅力    《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几千年来,不知羡煞了多少痴男怨女。作者所着意描绘的“约会”场景,可谓情趣横生,柔情万种;作者所间接刻画的“静女”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妩媚无比。如此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的情节的探索,分历史背景、前后过程、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刻画手法四部分,论证了《鸿门宴》历史性、戏剧性、故事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鸿门宴》 历史性 戏剧性 故事性  一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
摘 要: “忠臣不事二君”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人人奉为至理。众所周知,一代名相魏征在人生的道路中竟然侍奉五主,这在过去是不可原谅的背叛,理应背负历史的骂名,饱受后人的诟病。然而,魏征不但没有受到同时代人以及后人的蔑视,反而成为千古直臣和忠臣的典范,获得唐太宗“人镜”的美誉,名列凌烟阁功臣第四位,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关键词: 魏征 忠诚 择主观 颠覆 
摘 要: 当前,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其中女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本文试从女大学生恋爱、就业、学习等方面来探究当代女大学生心理,以在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心理研究 心理诱导    1973年,女性心理学诞生于美国,从此女性心理学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合法领域得到了承认。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心理学研究在我国才开始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先后
摘 要: 在幼儿园图书区的建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其“阅读的价值”,却忽略了图书区运作中隐含的“资源共享”、“规则运作”、“自主管理”等社会性教育价值。作者从传统图书区运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口,运用“外部吸引-漂亮的图书袋”、“借阅制度-借书卡”、“规范管理-编码与奖惩”等步步为营的模式,建立幼儿自主经营的外借式图书区,有效地利用幼儿生活资源,达到“共分享、同阅读”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 大班 图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石化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即:动机的缺乏与母语负迁移。语言负迁移是造成中介语中许多错误的根源,有效地避免语言负迁移是打破石化的有用工具;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是引起石化的直接原因,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成为打破石化的力量。拥有了“力量”和“工具”,中介语的石化将被大大削弱。  关键词: 中介语石化 因素 动机 母语负迁移    一、引言  中介语,也称过渡
摘要: 新颖有效的教学设计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成为教学方案的单纯执行者,必须立足教材、贴近生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历史课 教学设计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教
摘 要: 《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是关于澳门教育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从这部丛书的立意选题、引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普通性、所选文章角度五个方面阐述其显著特点。  关键词: 《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 显著特点 澳门教育  澳门这个面积仅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半岛从16世纪中叶起,便扮演着深深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角色,成为中国与欧洲列强交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澳门的高
摘 要: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关键词: 幸福的教育 生命 教育异化 构建    一、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  教育是人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与途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微小说”逐渐从微型小说的家族中独立出来自立门户,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学形式。然而尽管“微小说”在网络中风头正劲,却并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同。微小说和小说相比,拥有小说的一些基本要素,但又和正统的小说有所区别。同时微小说也具有和微型小说相类似的审美特征。发展至今,微小说自身的优缺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即简洁有力但缺乏文学性。而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则应该正视,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