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中小学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对小学阶段数学课堂环节中的合作学习进行了重点分析。对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小组中存在的组员构成较为随意、教师问题选择过于片面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希望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22-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也越来越强。新课程改革内容中重点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各地区的小学课堂中也加入了以小组学习形式为代表的合作学习模式。但随着合作学习模式不断推进,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摆脱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重点。
一、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成员构成较为随意
随着合作学习理念的推广,小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开始在各学科课堂环节应用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老师也推行了合作小组学习,但在分组过程中,对于组内成员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并没有考虑,大多是随机进行分组,降低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的一所小学中,数学孙老师就在课堂中按照班级名册中学生的学号进行分组,1至5号为第1小组、6-10号为第2小组……以此类推。这样的分组方式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深层次的学习。
(二)教师问题选择过于片面
在安排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通过选择适合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选择比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稍难一些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听取他人的意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问题,仍旧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仅有形式,并无实际存在的意义,小组成员只是上课时被安排坐在一起,但真正讨论交流的时间十分少,无法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小学课堂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但部分地区对合作学习存在偏见,认为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便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对此,我国某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采取了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明确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例如,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课程中,该名教师在课堂环节积极组织和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合作小组的分组方式也是教师通过观察每名同学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将具有互补性的同学分到同一个小组当中。在课后阶段,通过给学生提出如去发现生活中什么物体是正方体,什么物体是长方体等能引起他们思考兴趣的问题,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发现的时间[1]。
(二)重视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若想要提高对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能力,就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对所教授的数学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阶段性地教授给学生。例如,我国某地区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就组成了数学教学研究小组,结合不同教师的教学經验,选择最适合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针对一年级阶段的学生,首先培养起他们合作的能力,该校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分派给学生苹果、香蕉和梨子等水果,让小组成员选择不同的水果,并且互相交换,达到学习加法与减法运算的目的。通过选择了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2]。
(三)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为顺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推行合作学习,小学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创建更加系统科学的合作小组模式,提高合作小组学习实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一所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就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特点,在合作小组模式基础上实行了明确学习目的、制作学习计划、组内成员分工、交流合作讨论、达成合作共识、小组代表发言等几个步骤。教师仅在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担任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乐趣,真正提高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效性。
三、总结
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避免自我学习所获得知识的单一性,实现共同发展与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小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48+46.
[2]隋洪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0):70-71.(2016-06-2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22-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也越来越强。新课程改革内容中重点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各地区的小学课堂中也加入了以小组学习形式为代表的合作学习模式。但随着合作学习模式不断推进,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摆脱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重点。
一、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成员构成较为随意
随着合作学习理念的推广,小学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开始在各学科课堂环节应用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老师也推行了合作小组学习,但在分组过程中,对于组内成员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并没有考虑,大多是随机进行分组,降低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的一所小学中,数学孙老师就在课堂中按照班级名册中学生的学号进行分组,1至5号为第1小组、6-10号为第2小组……以此类推。这样的分组方式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深层次的学习。
(二)教师问题选择过于片面
在安排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通过选择适合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选择比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稍难一些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听取他人的意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问题,仍旧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仅有形式,并无实际存在的意义,小组成员只是上课时被安排坐在一起,但真正讨论交流的时间十分少,无法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小学课堂中学习的主要形式。但部分地区对合作学习存在偏见,认为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便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对此,我国某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采取了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明确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例如,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课程中,该名教师在课堂环节积极组织和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合作小组的分组方式也是教师通过观察每名同学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将具有互补性的同学分到同一个小组当中。在课后阶段,通过给学生提出如去发现生活中什么物体是正方体,什么物体是长方体等能引起他们思考兴趣的问题,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发现的时间[1]。
(二)重视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若想要提高对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能力,就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对所教授的数学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阶段性地教授给学生。例如,我国某地区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就组成了数学教学研究小组,结合不同教师的教学經验,选择最适合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针对一年级阶段的学生,首先培养起他们合作的能力,该校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分派给学生苹果、香蕉和梨子等水果,让小组成员选择不同的水果,并且互相交换,达到学习加法与减法运算的目的。通过选择了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2]。
(三)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为顺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推行合作学习,小学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创建更加系统科学的合作小组模式,提高合作小组学习实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一所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就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特点,在合作小组模式基础上实行了明确学习目的、制作学习计划、组内成员分工、交流合作讨论、达成合作共识、小组代表发言等几个步骤。教师仅在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担任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乐趣,真正提高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实效性。
三、总结
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避免自我学习所获得知识的单一性,实现共同发展与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小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48+46.
[2]隋洪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0):70-71.(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