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徐春的办法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猎豹车战战兢兢地在盘山道上爬行着。坐在司机右边的某边防团团长徐春盯着光滑坚硬的冰雪路面。突然,“猎豹”在三米宽的盘山道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等大家反应过来时,车已经向相反的方向滑去。司机李岩的脸色渐渐发青,紧握方向盘的右手颤了一下。徐团长用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没关系,下车歇会儿再走。”
  五分钟后,车又调回来了,向着海拔1500米的山顶冲去。当然,上面不仅载着团长徐春,还有他的胆量和智慧。
  
  发动大家想办法的好处
  
  2004年3月,团里对直属连和一线分队进行了一次军事理论,轻武器精度射击、五公里越野、单兵战斗动作、捕俘技术等5个课目的考核。望着作训股送来的成绩单,徐团长的眉头紧锁。
  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成绩单,接着进行了一番统计,发现:三分之一的军官有不合格的课目:二分之一的排长有不合格的课目;二分之一的指导员有不合格的课目:三名战士跑完五公里后出现了虚脱。徐团长使劲儿揉了揉眼睛,当确信统计无误后,陷入了沉思:自从当团长以来,没有见过这么差的成绩!这样的训练水平,能完成好上级交给的边境防卫任务吗?此时,全团官兵对这次考核也是议论纷纷。
  团长徐春马上在团里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他建议,团里成立训练攻关组,各营连成立训法改革小组。于是,一场建团史上从未有过的攻坚战打响了——
  根据边境执勤任务的需要,增加了捕俘技术训练、驾驶员心理训练等内容。团里先在机动连进行捕俘训练试点,选任曾参加过特种兵训练的连长孟宪静为教练,然后团里进行集训,为每个执勤点培训教员。一个月后,捕俘训练就在全团展开。在驾驶员心理训练方面,他们聘请地方运输公司的老驾驶员为教员,到最危险的盘山道上“现身说法”。
  他们发动官兵想办法,制作简易训练器材200多件,平整射击场15个,自建障碍场和班组战术场7个。六连二排驻地四面环山,方圆50公里无人烟。他们就地取材,以白桦林为天然障碍场,组织战士进行体能训练。2004年7月,他们还把战士们拉到无人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10月中旬,团里又进行了一次考核,结果令人振奋:全副武装五公里越野总评良好,分队战术总讦良好;军事理论总评优秀,战术基础总评优秀,捕俘技术总评良好。
  
  最有创意最逼真的训练场
  
  一天夜里,一营一连连长黄伟国查完岗哨回来,刚要钻进被窝,团长徐舂一撩门帘走了进来。
  “潜伏勤务在什么时间执行?’徐团长开口就问。“夜间九点至十一点。”“每周进行几组潜伏勤务?”“二至四组。”徐团长一口气问了8个问题,黄连长一一作了回答。徐团长听完,在地上来回走了几圈后,又问:“在这个时间段执行勤务能不能有效管控边境?”未等黄连长回答,徐团长又接着说:“勤务派遣,贵在灵活多变没有规律。而你们派遣勤务,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形成了规律。下雪天、就餐时、下半夜,你们都不派遣勤务,这个时间段就成了管控的死角。如果这时出现情况,你们怎么办?”
  黄连长的脸红了。徐团长走后,他使劲儿地拍自己的脑袋:这么显而易见的漏洞,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问题出在哪里?是战备意识不强?还是素质上的差距?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第二天,他把连队干部找来,讨论如何弥补执行勤务中出现的漏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做出决定:执行勤务,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路线。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大雪飘飘,无论黑云遮月,执勤标准一点也不能降。一个月后,团里派人来总结经验,很快在全团执勤点进行了推广。
  半个月后,黄连长正在连部发愁。因为还有几天,就要展开分队战术训练了,可是,眼下连个战术训练场都没有。来到一连的团长徐春看到黄连长紧锁的眉头,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怎么啦?是不是为没有战术训练场发愁?”徐团长问道。“是啊,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好办法。”黄连长回答。“办法真的想尽啦?”徐团长笑着说。看到团长满脸笑容,黄连十心想,团长肯定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于是马上改了口:“我们再想想。”
  “思维方式不变,咋想也走不出死胡司。用逆向思维琢磨琢磨!”徐团长启发小黄,
  黄连长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他试探性地说:“可不可以建一个非制式的战术训练场?我们连前边是鸭绿江,右边有两座高山,两山之间有一条大沟,可利用这一河一沟两山建一个战术训练场。”黄连长盯着团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这回你算是想对了。我们团的中心任务是执勤,每天我们都免不了和这些高山、河流、大沟打交道。你想,还有比这更逼真的战术训练场吗?”
  第二天,黄连长带着一排的战士上山厂,开始设计战术训练场。第三天,各营、连、排像一连那样,都动起来了。只用了七天时间,全团各执勤点都有了战术训练场。这些训练场各其特色:有的建在山谷中,有的建在无人区,有的建在山岗上,有的建在沙滩上。十一月初,上级工作组来这里检查工作,看到这些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战术训练场,眼睛一亮: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有创意的训练场,是最逼真的战术训练场!
其他文献
赣南,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诞生: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英雄的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多少年过去了,尽管于都河畔支援红军捆绑浮桥的呐喊声,运输队的匆匆脚步声早已远去,但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官兵却依然忘不了那叱咤风云的艰难岁月,他们继承红军传统,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投身于一场新的长征……    伟大的长征精神,已流淌在赣南儿女的血脉里,它书写着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年
期刊
2005年8月20日下午5点,雨如瓢泼,河北省固安县某山脚下一个废旧的水塔上,总参某野战通信团九连新战士朱洪东和他的班长李小超在30多米处架设通信天线。朱洪东忍不住地阵阵发抖,不仅仅是因为雨淋,更多的是来自心里的惶恐。  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小朱的脸上带着一缕从容,没有看得出后怕的迹象。他说,这次野外驻训,在情感、精神都是一次磨练和洗礼,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了。和平时期,野外驻训场就是我们的战场,
期刊
天很冷,昨晚夜很凉。我在帐篷里辗转反侧,没有睡好。黑暗中,我摸摸索索拿到了最喜欢看的《解放军生活》,爬到了帐篷外边,抚摩着心爱的杂志,借助月光又把它翻了翻。再过几天我就得走了,离开绿色的军营,离开熟悉的部队生活,摘掉上等兵的军衔,去下军装上的领花……我真不愿意想这些,不知不觉,我泪流满面。我又钻进了帐篷,战友小张问我,王大彪,怎么哭了。我笑了笑,抱着沾满泪痕的《解放军生活》进入了梦乡。  这是20
期刊
北京,二炮机关大院操场上,红旗招展,口号阵阵,一个个威武整齐的方阵步履铿锵。这是二炮驻京公勤分队正在会操,像参加盛大军事活动一样,每一位官兵清澈的眼睛里都闪烁着青春的火花。  这支公勤分队人数虽不算多,任务却相当繁重:既要担负机关班车、首长专车、业务部门用车等任务,还要经常天南地北执行机动保障任务、参与首都军民共建活动。车队外出执行任务,往往要穿梭于闹市乡村、崇山峻岭、戈壁荒漠、草原林海之间,情况
期刊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结合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当年,红军从这里经过,将艰苦卓绝的革命足迹镌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如今,在大凉山上,驻守着这样一群军人。他们演绎着新的红色经典故事,像燃烧的火把一样,满腔热情地为这片热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是四川省凉山军分区及所属人武部的官兵。    不等不靠搞建设    说起大凉山,人们自然把它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在记者印象中,大凉山
期刊
2004年8月17日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某边防连风和日丽、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守防官兵用特殊的方式夹道欢迎与他们鸿雁传书300余封的“爱兵之父”——杨进群的到来。  杨进群老师刚跳下车,便被久候的官兵所包围,大家争相与杨老师握手、交谈。抚摸着战士们一双双粗糙的双手,看着被长年的山风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呈现出的一张张黝黑的面庞,杨进群的眼窝噙满了泪水。这感人一幕,浓缩着一位老父亲对国防建设的挚爱和深
期刊
这是一支举世瞩目的艇队,组建35年来,在大海深处骑鲸蹈海10余万海里,并以90昼夜长航的辉煌壮举,打破了美国核潜艇“海神”号保持多年的世界记录。  这是一支开拓创新的艇队,在茫茫大海出色地完成了试验,试航。全训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任务,创造出中国核潜艇史上多个“首次”和”第一”,编写出该型潜艇一整套训练大纲。  这就是10年前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水下先锋艇”!    和平盾牌:使命与忠诚
期刊
人说从事弹药导弹技术保障的沈阳军区某弹药修理试验站站长宋杰,坐在“火山口”上抓安全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中,他带领官兵累计完成弹药作业近万吨,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被誉为“安全阀”。日前,他被沈阳军区评为管理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并介绍了经验。    “严格制度落实,不能打:擦边球    叭!——雷管爆炸声好像又在宋杰的耳边回响。  2001年秋天,新毕业学员高峰在模拟老主任的作业程序后,独自测试
期刊
12年来,一名普通的军人从未舍得下过一次饭馆,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给女儿买,却把全部的积蓄和爱心献给了10个至今未曾谋面的失学儿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人之家”  在10个被资助的孩子心里,在大庆他们有一个“富有”的“兵爸爸”。可谁能相信,当记者走进沈阳军区某师副营职技术员宛宏利的家,看到的却是几件破旧的家具,墙上除了女儿的同学送的几片卡通画外,连一张全家福也没有。可在宛宏利夫妇的脸上,记者却
期刊
艾超奇,青岛市北区政协离休干部;丁柱辰,青岛市二轻局离休干部。俩人均是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上的水兵。1949年2月随舰起义,在护舰战斗中因承诺了战友史德基牺牲前给家人捎一个口信的嘱托,55年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两位老人逢人就打听,有线索就去查询,”把口信捎到”的信念一直也没有动摇过。    史德基的家人,你们到底在哪里    艾超奇老人与史德基相识,是在1947年的台湾。当时,他们两人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