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呈现关景双老师带教“师之蕴营口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工作室”《老王》教学课例,体验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课例主题】
关老师第3次现场带教研修主题“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
【观察要点】
营口实验语文教师继续学用观察要点“课时目标的具体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来观课。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精讲课文。选入课本后,引起极大关注。关注焦点是公认的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漸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一定离不开两人之间的交往。
关注学生对显性内容的解读。本文叙事浅显易懂,通过回忆老王艰苦生活状态及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凸显老王的善良、淳朴、仁义的品质。语言上朴素淡雅,但流露的情感却是深沉厚重。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杨绛的散文,考虑到单元目标的教学重点对本课的投射,我把本课语文要素敲定在理解关键句和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圈画、朗读、品味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最终学以致用。
关注学生对隐性意脉的解读。文章动人之处,更在于作者从容、精致、深刻地表现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显而易见,但是,文章结尾提到“愧怍”,不能不让人深思。探究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原因,能更好地理解“愧怍”。理解愧怍之情,首先要明确情缘何起,锁定相关片段。课堂上主要以合作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合作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等。
关注学生对深邃主旨的解读。老王的善良、真诚、仁义和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尊重、感激乃至愧怍,都是本文要歌颂的真善美。其中对愧怍之情的深层探究,就是解读文章主旨的钥匙。学生透过多层次的分析和训练,领悟文章的主旨。学生只有对照自身言行,才能好更地学习到人性的光辉,抵达人生更高的境界,实现本文的人文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从核心“小人物”身上,感受精神力量。
2.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安排、线索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通过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句,感受文章意蕴。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杨绛,扫清字词障碍。(教学重点)
2.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3.自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一、标题导入,明确线索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关注标题的习惯和阅读兴趣。铺垫目标2。)
二、示范朗读,思考质疑
1.文学常识和字词积累与识记。
2.示范朗读,学生思考质疑答疑。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阅读中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学而有疑,培养阅读习惯。落实目标1与2。)
三、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1.概括文章内容,初读感知老王特点。
预设:交代老王基本情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工作与为人;重点回忆老王离世前一天为“我”送香油和鸡蛋。
2.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
(设计说明: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懂得各部分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编排的,明确文章材料组织是详略的。落实目标3。)
四、学生总结,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4.通过圈画、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等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5.熟读精思,品悟文章意脉,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教学重点)
6.领悟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自省精神。(教学难点)
六、圈画读品,初步理解意脉
1.让学生找出文中一处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句子。
2.针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分别讨论“幸”与“不幸”。
回顾前四段老王基本情况,从职业、身世、身体、住所等方面找出能表现老王不幸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比较,圈划能表现杨绛的“幸运”之处的词句。个人汇报。
3.补充背景,理解“幸运”。
(说明:用背景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不幸”的理解。)
4.提出疑问,锁定事件。
预设:“愧怍”含义是什么?两个不幸的人,作者回顾他们之间交往的片段,有详有略,作者为什么详写临终前送香油的这个情节?
(说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直接引出矛盾点,带着问题回顾相关情节,并且做一比较。不难发现,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为后文作者的愧怍之情做铺垫,这一问题设计在教学环节上其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落实目标5。)
七、圈划朗读,分析人物方法
1.齐读第8段,勾划词句,分析老王身体。师示范回答样式,学生按照一定格式来回答。
2.组内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各自心理,读出语气。预设:注意考虑人物的语气。
3.点评朗读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4.归纳描写人物方法。
(说明:培养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特征,注重修辞格和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从朗读角色的语气中,感受人物的心理,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归纳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落实目标4。) 八、补充背景,理解愧怍原因
1.学生从文中找出愧怍的原因。
2.补充背景,深入分析愧怍的原因。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学生说出老王送鸡蛋香油背后的深意义。
3.一起回顾老王与杨绛交往的细节,感受作者蕴含的情感。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两人交往中的不对等的语句。
(说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是由同情、包容到感激、尊重,再到不安、愧怍的;由这种情感变化,我们看到了作者正一步步对照自己,反思自己,产生愧怍之情,为第九环节做铺垫。落实目标5。)
九、拓展感悟,学会自省精神
1.让学生在领悟本文主旨。
师:作者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不对等的关系,产生愧怍之情,其实想传达什么主旨(或者说主要情感)?
2.鼓励学生说出一件让自己惭愧的往事。
(说明:学生只有对照自身言行,才能更好地从作者身上学习自省的珍贵品质,学到的做人道理。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勇敢自我反省。落实目标6。)
十、总结所得,实践练笔
1.学生总结本课所得。
2.小组互评作文。教师给出评改标准;生评改。
(说明:用给定标准评改别人的作文,其实是用课堂所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执教反思】
在淡泊和宁静中砥砺前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第一次站在课例研修讲台上,两次公开《老王》第二课时教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2021年3月23日13时,我第一次上课。学生们陆续走进了陌生的教室,我看到在场有专家、领导还有很多同事,想到课后要接受大家点评,心情就有一点莫名紧张。那天下午教室里很闷热,一点风都没有。整堂课下来,我都是燥热状态。静下来,听取了关教授和同事们的评论,我重新理清思路,反思总结:
一、细化课堂抓手,师生互动才能有效
公开课上,孩子们一开始都紧张。如果没有给学生具体抓手,课堂就会流于形式。我第二次上课,第二环节增加品析人物方法的具体操作示范,从动词、形容词、修辞格等角度进行。学生心里有纲,知道具体理答步骤。练笔环节增加的具体操作内容:让学生从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修辞格的使用,以及详略等方面,评改同桌作文人物的描写部分。
杨绛先生说“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心里装有学生,装着课文,我想课上就不至那么紧张了。课例教学使我体会到:要踏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二、细化教学设计,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我觉得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经过课堂实操不断摸索和尝试得来的。这次课例教学,我设计了不同方案,每一次都有新收获。比如为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在介绍背景后,我设计几种方案,比如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出表示情感的词,理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理解愧怍。但是,考虑到教学重点和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又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根据作者情感变化,结合具体内容解释说明,但这样操作,重点不突出。思来想去,我最后直接以回顾两人交往的表格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蕴含的情感。就这样,我反复设计,反复思考学情,不断尝试,修改,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感觉收获很多。
三、定准教学目标,实现目标具体化
我在遵照課程标准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读,充分解读文本,结合学情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在教学重难点落实上颇费了一翻功夫。比如,目标一具体方法有圈划、朗读、品味、熟读精思、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目标一这一教学重点,我设置了这一环节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理解中心句中关键词含义,找到老王的不幸;二是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杨绛的不幸;三是弄清两人之间哪件事直接引起了作者的愧怍之情,来锁定相关事件。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我又设计了五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为了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二,环节之间是逐渐递进关系;环节三和四紧密相连,有一定因果关系;环节五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和训练反馈,也是对人物描写的一次训练。
每一次,听关教授剖析教学的点点滴滴,如醍醐灌顶。我这样的普通的、常年在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感到无比荣幸。我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研修路上,识者共鸣,和者同修。今天乃至以后每一天的教学,我都会不断反思自己,在淡泊和宁静中砥砺前行。
【课例主题】
关老师第3次现场带教研修主题“初小衔接目标贯通的散文教学”。
【观察要点】
营口实验语文教师继续学用观察要点“课时目标的具体化;课堂环节对应性;师生互动启发性;自主建构的有效性”来观课。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精讲课文。选入课本后,引起极大关注。关注焦点是公认的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漸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一定离不开两人之间的交往。
关注学生对显性内容的解读。本文叙事浅显易懂,通过回忆老王艰苦生活状态及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凸显老王的善良、淳朴、仁义的品质。语言上朴素淡雅,但流露的情感却是深沉厚重。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杨绛的散文,考虑到单元目标的教学重点对本课的投射,我把本课语文要素敲定在理解关键句和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圈画、朗读、品味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最终学以致用。
关注学生对隐性意脉的解读。文章动人之处,更在于作者从容、精致、深刻地表现对这个不幸的下层人物精神品质的发现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显而易见,但是,文章结尾提到“愧怍”,不能不让人深思。探究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原因,能更好地理解“愧怍”。理解愧怍之情,首先要明确情缘何起,锁定相关片段。课堂上主要以合作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和心理;合作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等。
关注学生对深邃主旨的解读。老王的善良、真诚、仁义和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尊重、感激乃至愧怍,都是本文要歌颂的真善美。其中对愧怍之情的深层探究,就是解读文章主旨的钥匙。学生透过多层次的分析和训练,领悟文章的主旨。学生只有对照自身言行,才能好更地学习到人性的光辉,抵达人生更高的境界,实现本文的人文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从核心“小人物”身上,感受精神力量。
2.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安排、线索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通过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句,感受文章意蕴。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杨绛,扫清字词障碍。(教学重点)
2.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3.自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一、标题导入,明确线索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关注标题的习惯和阅读兴趣。铺垫目标2。)
二、示范朗读,思考质疑
1.文学常识和字词积累与识记。
2.示范朗读,学生思考质疑答疑。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阅读中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学而有疑,培养阅读习惯。落实目标1与2。)
三、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1.概括文章内容,初读感知老王特点。
预设:交代老王基本情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工作与为人;重点回忆老王离世前一天为“我”送香油和鸡蛋。
2.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
(设计说明: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懂得各部分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编排的,明确文章材料组织是详略的。落实目标3。)
四、学生总结,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4.通过圈画、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等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5.熟读精思,品悟文章意脉,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教学重点)
6.领悟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自省精神。(教学难点)
六、圈画读品,初步理解意脉
1.让学生找出文中一处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句子。
2.针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分别讨论“幸”与“不幸”。
回顾前四段老王基本情况,从职业、身世、身体、住所等方面找出能表现老王不幸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比较,圈划能表现杨绛的“幸运”之处的词句。个人汇报。
3.补充背景,理解“幸运”。
(说明:用背景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不幸”的理解。)
4.提出疑问,锁定事件。
预设:“愧怍”含义是什么?两个不幸的人,作者回顾他们之间交往的片段,有详有略,作者为什么详写临终前送香油的这个情节?
(说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直接引出矛盾点,带着问题回顾相关情节,并且做一比较。不难发现,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为后文作者的愧怍之情做铺垫,这一问题设计在教学环节上其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落实目标5。)
七、圈划朗读,分析人物方法
1.齐读第8段,勾划词句,分析老王身体。师示范回答样式,学生按照一定格式来回答。
2.组内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各自心理,读出语气。预设:注意考虑人物的语气。
3.点评朗读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4.归纳描写人物方法。
(说明:培养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特征,注重修辞格和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从朗读角色的语气中,感受人物的心理,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归纳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落实目标4。) 八、补充背景,理解愧怍原因
1.学生从文中找出愧怍的原因。
2.补充背景,深入分析愧怍的原因。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学生说出老王送鸡蛋香油背后的深意义。
3.一起回顾老王与杨绛交往的细节,感受作者蕴含的情感。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两人交往中的不对等的语句。
(说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是由同情、包容到感激、尊重,再到不安、愧怍的;由这种情感变化,我们看到了作者正一步步对照自己,反思自己,产生愧怍之情,为第九环节做铺垫。落实目标5。)
九、拓展感悟,学会自省精神
1.让学生在领悟本文主旨。
师:作者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不对等的关系,产生愧怍之情,其实想传达什么主旨(或者说主要情感)?
2.鼓励学生说出一件让自己惭愧的往事。
(说明:学生只有对照自身言行,才能更好地从作者身上学习自省的珍贵品质,学到的做人道理。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勇敢自我反省。落实目标6。)
十、总结所得,实践练笔
1.学生总结本课所得。
2.小组互评作文。教师给出评改标准;生评改。
(说明:用给定标准评改别人的作文,其实是用课堂所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执教反思】
在淡泊和宁静中砥砺前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第一次站在课例研修讲台上,两次公开《老王》第二课时教学,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2021年3月23日13时,我第一次上课。学生们陆续走进了陌生的教室,我看到在场有专家、领导还有很多同事,想到课后要接受大家点评,心情就有一点莫名紧张。那天下午教室里很闷热,一点风都没有。整堂课下来,我都是燥热状态。静下来,听取了关教授和同事们的评论,我重新理清思路,反思总结:
一、细化课堂抓手,师生互动才能有效
公开课上,孩子们一开始都紧张。如果没有给学生具体抓手,课堂就会流于形式。我第二次上课,第二环节增加品析人物方法的具体操作示范,从动词、形容词、修辞格等角度进行。学生心里有纲,知道具体理答步骤。练笔环节增加的具体操作内容:让学生从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修辞格的使用,以及详略等方面,评改同桌作文人物的描写部分。
杨绛先生说“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心里装有学生,装着课文,我想课上就不至那么紧张了。课例教学使我体会到:要踏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二、细化教学设计,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我觉得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经过课堂实操不断摸索和尝试得来的。这次课例教学,我设计了不同方案,每一次都有新收获。比如为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在介绍背景后,我设计几种方案,比如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出表示情感的词,理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理解愧怍。但是,考虑到教学重点和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又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根据作者情感变化,结合具体内容解释说明,但这样操作,重点不突出。思来想去,我最后直接以回顾两人交往的表格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蕴含的情感。就这样,我反复设计,反复思考学情,不断尝试,修改,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感觉收获很多。
三、定准教学目标,实现目标具体化
我在遵照課程标准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读,充分解读文本,结合学情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在教学重难点落实上颇费了一翻功夫。比如,目标一具体方法有圈划、朗读、品味、熟读精思、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目标一这一教学重点,我设置了这一环节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理解中心句中关键词含义,找到老王的不幸;二是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杨绛的不幸;三是弄清两人之间哪件事直接引起了作者的愧怍之情,来锁定相关事件。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我又设计了五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为了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二,环节之间是逐渐递进关系;环节三和四紧密相连,有一定因果关系;环节五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和训练反馈,也是对人物描写的一次训练。
每一次,听关教授剖析教学的点点滴滴,如醍醐灌顶。我这样的普通的、常年在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感到无比荣幸。我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研修路上,识者共鸣,和者同修。今天乃至以后每一天的教学,我都会不断反思自己,在淡泊和宁静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