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活动激趣、游戏激趣、内容激趣、情境激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前提。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强,且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活动激趣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活动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欲望,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从实物上的角抽象出平面角,引导学生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用两根小棒做角,说出各部分名称,接着引导学生画角、比较不同角的大小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认识角。又如,在教学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上开展倒沙粒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分析、对比,直观地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数学课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开展训练。如“立体图形的认识”练习,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内开展“摸口袋猜图形”活动,让学生在摸、看、猜的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在“质数与合数”练习时,可以组织同桌开展“我说你猜”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会百练不厌,自然事半功倍。
活动激趣,“趣”是前提,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需有趣,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实”是关键,也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活动要为教学服务,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二、游戏激趣法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只要教师把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融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2、5、3的倍数的特征时,如果急于讲授它们的特征,学生“吃”起来必然无“味”。但是,如果先由学生站出来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来,教师立即判断它们是否2、5、3的倍数,并当场一一验证,学生们都把教师当做“活神仙”了,迫切要求传授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惊讶之中总结出规律。因此,教育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如果在教学中创设意境,用游戏激活学生的内动力,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利用游戏激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识到游戏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二是游戏要精短,时间要合理控制,不能喧宾夺主;三是在活动之前向学生详细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会做游戏。
三、內容激趣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难免会有教学材料离本地学生生活现实“稍远”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结合本地学生实际创新使用教材,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当出现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不利于学生理解、观察、分析时,我们要把教学内容改成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材料,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出示剪纸的一半,如心形、星星、圣诞树、葫芦等剪纸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剪自己喜欢的剪纸实践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图形的一半画在对折的纸上,再动手剪纸,最后把剪纸打开,在这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从设计到剪纸,学生的思维是处在一种自由的感悟状态,学生有了探究创新的空间,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在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很好地积累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又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由于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学习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倍增。其次,学生课内练习的内容也应尽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日常上见到的事例“搬”到课堂上,把平时碰到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情境激趣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制造悬念,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生疑,进而主动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对前面刚学习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训练,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出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题目:求36、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学生按以前学过的方法,除到了3个数只有公约数1为止,这时算出的最小公倍数是4×9×3×2=216。接着让学生用列举法求这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来验证,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这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72,不是216。显然以前学过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呢?应该除到怎样为止呢?新的认知冲突会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实践,开拓了学生的新思维。其次,可以利用活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做摸球、猜球游戏,向学生出示红、黄、蓝各种色球若干个,然后把球秘密放入箱中(全是红色球),再与学生做摸、猜游戏。教师问:老师从箱中摸出一个色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可能有的说是红色,有的说是黄色。老师知道,一定是红色的。然后把红色球展示给学生看。接着再摸、再猜。最后教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让学生再思考、再猜,然后教师展示箱内所有球,再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箱中全放红球,每次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一定”的理解是很深刻的,收到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此外,还可以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数学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同样会让学生想学乐学。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巩固圆柱体体积这部分知识,笔者把一只圆柱体水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想一想,它的容积是多少?讨论后,提问:“没有数据应该怎么办?测量什么?”根据个别学生的测量结果再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手、口和脑得以有机结合,既使学生巩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工作中多尝试、多总结,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尤在”的境地。
【关键词】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前提。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强,且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活动激趣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活动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欲望,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从实物上的角抽象出平面角,引导学生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用两根小棒做角,说出各部分名称,接着引导学生画角、比较不同角的大小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认识角。又如,在教学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上开展倒沙粒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分析、对比,直观地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数学课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开展训练。如“立体图形的认识”练习,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内开展“摸口袋猜图形”活动,让学生在摸、看、猜的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在“质数与合数”练习时,可以组织同桌开展“我说你猜”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会百练不厌,自然事半功倍。
活动激趣,“趣”是前提,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需有趣,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实”是关键,也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活动要为教学服务,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二、游戏激趣法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只要教师把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融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2、5、3的倍数的特征时,如果急于讲授它们的特征,学生“吃”起来必然无“味”。但是,如果先由学生站出来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来,教师立即判断它们是否2、5、3的倍数,并当场一一验证,学生们都把教师当做“活神仙”了,迫切要求传授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在惊讶之中总结出规律。因此,教育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如果在教学中创设意境,用游戏激活学生的内动力,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利用游戏激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识到游戏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二是游戏要精短,时间要合理控制,不能喧宾夺主;三是在活动之前向学生详细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会做游戏。
三、內容激趣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难免会有教学材料离本地学生生活现实“稍远”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结合本地学生实际创新使用教材,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当出现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不利于学生理解、观察、分析时,我们要把教学内容改成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材料,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出示剪纸的一半,如心形、星星、圣诞树、葫芦等剪纸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剪自己喜欢的剪纸实践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图形的一半画在对折的纸上,再动手剪纸,最后把剪纸打开,在这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从设计到剪纸,学生的思维是处在一种自由的感悟状态,学生有了探究创新的空间,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在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很好地积累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又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由于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学习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倍增。其次,学生课内练习的内容也应尽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日常上见到的事例“搬”到课堂上,把平时碰到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情境激趣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制造悬念,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生疑,进而主动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对前面刚学习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训练,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出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题目:求36、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学生按以前学过的方法,除到了3个数只有公约数1为止,这时算出的最小公倍数是4×9×3×2=216。接着让学生用列举法求这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来验证,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这3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72,不是216。显然以前学过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呢?应该除到怎样为止呢?新的认知冲突会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实践,开拓了学生的新思维。其次,可以利用活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做摸球、猜球游戏,向学生出示红、黄、蓝各种色球若干个,然后把球秘密放入箱中(全是红色球),再与学生做摸、猜游戏。教师问:老师从箱中摸出一个色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可能有的说是红色,有的说是黄色。老师知道,一定是红色的。然后把红色球展示给学生看。接着再摸、再猜。最后教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让学生再思考、再猜,然后教师展示箱内所有球,再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箱中全放红球,每次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一定”的理解是很深刻的,收到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此外,还可以灵活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数学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同样会让学生想学乐学。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巩固圆柱体体积这部分知识,笔者把一只圆柱体水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想一想,它的容积是多少?讨论后,提问:“没有数据应该怎么办?测量什么?”根据个别学生的测量结果再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手、口和脑得以有机结合,既使学生巩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工作中多尝试、多总结,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尤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