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感训练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读、写、听、说,都有一种语感在起作用。有良好语感素养的人,阅读琅琅成诵,抑扬顿挫;缺乏语感素养的人,朗读结结巴巴,语意割裂。语感素养良好的人,下笔文清意顺、从心所欲;语感素养欠缺的人,出笔词不达意,语多梗塞。听话要会听“音”,听出“话外意”,要靠听觉的语感去分辨;说话要根据对象和场合,组织思想,通情达理地表述,也凭表达的语感去调节。加强语感训练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初步阶梯。学生一旦建立起良好规范的语感,听、说、读、写就有了自我定夺的标尺,再辅之以某些理性认识,就有了读写和修改文章的能力,然后便可脱离师教,自能读书和作文。
  怎样抓好语感训练呢?
  1. 抓阅读背诵,加强视读训练
  阅读应重视精读,把功夫下在仔细吟味和熟读成诵上面,名篇名段要精读,杂家杂篇也不能忽视,讲读篇目要熟玩,阅读课文也要从中吸取精髓。凡有精彩之笔、非凡之笔,均应撷取,为我所用。通过精读,洗练口语,开拓思路,下笔为文,自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加强视读训练,在于学会纵目浏览,眼瞟心熟,迅速接受语文信息,传递到大脑,转化为意念单位。视读接受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运用内在语言进行检查、分析、概括、综合的思维过程,能使学得的知识,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和手,形成潜在清晰的思路和流利洒脱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援笔成文能力的形成。
  2. 抓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形成语感的关键
  只有充足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才有“说”和“写”的“源头活水”。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是“打游击战”:舍得费口舌(读),用脑子(想),动笔墨(写)。驰骋书林文苑,要做有心人:精粹诗文勤吟诵,报章时文广涉猎,工辞丽句常摘抄,处处留心皆学语。只有积之平时才能用之俄顷。有人说的“汇百川成巨流,行万里见奇峰”,就是讲的积累功的功效。
  3. 抓应用,使东捡西拾的语言材料在实践中派上用场
  这就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转化即应用。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于口头、笔端,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所以,读读想想之外,还要加强练笔实践。涉猎杂七杂八的东西,觉得意境新、语言美,大可截取几则,“据为己有”。“千古文章一大抄”。作文抄袭不好,但用词造句却可借鉴,由模仿到吸收,渐渐融合,化为血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学海拾贝,语林采英。功多日久,网罗千家,陶融万汇,自然头脑中有了“库存”,表达上形成“套路”。名家巨子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许多人是从这条路子上起步的。
  4. 抓点拨,保联想,阔宽语源,增进写作营养
  学语文,强调触类旁通。讲范文,恰好好处作点诗文征引,往往可以引爆学生的智慧火花,拨动其思索的心弦,由此触发联想,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讲到“鱼,我所欲也”时,我引用名句“熊鱼自古无双得,鹄鹊如何可共谋”,阐明:志士仁人在生与义不可得兼时,毅然舍生而取义。讲“患有所不避”一语时,我引用林则徐的言志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点拨了几句:抗敌英雄面临历史关头,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趋福避祸。学生由此浮想联翩,触绪纷来:有人联想起革命烈士陈然浩气长存的《自白》诗:“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有人回忆起革命老帅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鱼腥风应有涯……”这种点拨对思路流动,语源增广,大有裨益。
  5. 抓咬文嚼字,训练眼耳审辨能力
  说话、作文,用嘴念、耳听,字斟句酌地锤炼、反复推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咬文嚼字”,可以提高眼耳的审辨能力。有个学生在《请客送礼小议》的习作中写道:“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有人慷公家之慨,花的是公款,图的是自己的方便。”我在习作讲评中,引导大家自己念叨,从词义褒贬方面加以申辩:“蔚然成风”是形容一件事逐渐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请客送礼已发展成一种公害,只宜用“泛滥成灾”形容其扩展之广,危害之烈,“蔚然成风”显然属于褒词误用。“图的是自己的方便”,不如改成“饱的是私囊”或“利的是自己”,与花的是公款两两对举,读来效果更好。
  6. 力戒浮文巧言和陈词滥词,学习讲新话表新意
  所谓浮文巧言就是矫揉造作,故作粉饰、说话绕弯子,语意晦涩,故作高深。克服的办法是尽量说普通话、大实话,不转文,力求口语化。陈词滥调是现代人操古腔、说套话,“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克服办法是学习讲新话、表新意,构思求巧,表达求新,让自己笔墨、谈吐反映现实,具有新时代气息。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新的思想感情。与我们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绝对吐不出反映时代脉搏的语言。“在感情的天平上,祖国分量最重;在人生的跋涉中,事业的道路最长。”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要奋斗,哪怕时运不济,都得充满信心,哪怕天崩地裂。”“一个有信心的国家民族,往往不怕揭自己的丑。批评了那些坏作风,中国的四化就更有希望了。”……像这样一类朴素浅易而又含蓄深刻、直接明快而毫不矫饰的语言,风趣新颖而启人思考,精辟隽永而益显深沉;提示学生留心采集各类书籍杂志上的时文、美文,使口头书面表达进入“清如许”的境界。
其他文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授业解惑的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好课堂提问。因为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那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技巧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连贯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下面,本人就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启发性  就是教师要有目的设疑,激起学生思
期刊
【摘要】“活”是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要把语文教好,必须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把新理论带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讲解、发问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焕发出他们勃勃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健康优化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期刊
随着高考“3+X”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宽”、“综”的发展,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那么,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手段来让学生学好高中政治课呢?  1. 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技能;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
期刊
【摘要】人的道德素养和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取得工作、事业的成功。人的综合素质是需要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的,学校思政课正是担负这这样一个任务的。因此,思政课的教与学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思政课;素养;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新时期的需要,这就要求他们要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认识、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并具备解决问题及创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及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快结束时经常听到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积极期望;成功感;勤学好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之者的角色,教师的教法必须新颖,灵活,有趣味。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因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
期刊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利用生活用品做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生活用品做实验材料,可以设计出许多有趣有用的实验。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生态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这些实验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生活用品;物理实验;设计原则;教学应用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现有器材
期刊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年年教高中语文,年年都有收获,因为总能学到一些新知识,看到一些新见解,让自己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但有时候更多的是困惑,因为不同资料对某种手法的理解不同,往往各执一词,令人无所适从,尤其是对“渲染”“烘托”的解说,更让人糊里糊涂,有的资料甚至把两种手法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解说人自己不明白,又怎能让别人清楚。所谓“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本人在教课中对“渲染”
期刊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些都给地理学科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