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读、写、听、说,都有一种语感在起作用。有良好语感素养的人,阅读琅琅成诵,抑扬顿挫;缺乏语感素养的人,朗读结结巴巴,语意割裂。语感素养良好的人,下笔文清意顺、从心所欲;语感素养欠缺的人,出笔词不达意,语多梗塞。听话要会听“音”,听出“话外意”,要靠听觉的语感去分辨;说话要根据对象和场合,组织思想,通情达理地表述,也凭表达的语感去调节。加强语感训练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初步阶梯。学生一旦建立起良好规范的语感,听、说、读、写就有了自我定夺的标尺,再辅之以某些理性认识,就有了读写和修改文章的能力,然后便可脱离师教,自能读书和作文。
怎样抓好语感训练呢?
1. 抓阅读背诵,加强视读训练
阅读应重视精读,把功夫下在仔细吟味和熟读成诵上面,名篇名段要精读,杂家杂篇也不能忽视,讲读篇目要熟玩,阅读课文也要从中吸取精髓。凡有精彩之笔、非凡之笔,均应撷取,为我所用。通过精读,洗练口语,开拓思路,下笔为文,自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加强视读训练,在于学会纵目浏览,眼瞟心熟,迅速接受语文信息,传递到大脑,转化为意念单位。视读接受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运用内在语言进行检查、分析、概括、综合的思维过程,能使学得的知识,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和手,形成潜在清晰的思路和流利洒脱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援笔成文能力的形成。
2. 抓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形成语感的关键
只有充足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才有“说”和“写”的“源头活水”。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是“打游击战”:舍得费口舌(读),用脑子(想),动笔墨(写)。驰骋书林文苑,要做有心人:精粹诗文勤吟诵,报章时文广涉猎,工辞丽句常摘抄,处处留心皆学语。只有积之平时才能用之俄顷。有人说的“汇百川成巨流,行万里见奇峰”,就是讲的积累功的功效。
3. 抓应用,使东捡西拾的语言材料在实践中派上用场
这就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转化即应用。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于口头、笔端,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所以,读读想想之外,还要加强练笔实践。涉猎杂七杂八的东西,觉得意境新、语言美,大可截取几则,“据为己有”。“千古文章一大抄”。作文抄袭不好,但用词造句却可借鉴,由模仿到吸收,渐渐融合,化为血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学海拾贝,语林采英。功多日久,网罗千家,陶融万汇,自然头脑中有了“库存”,表达上形成“套路”。名家巨子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许多人是从这条路子上起步的。
4. 抓点拨,保联想,阔宽语源,增进写作营养
学语文,强调触类旁通。讲范文,恰好好处作点诗文征引,往往可以引爆学生的智慧火花,拨动其思索的心弦,由此触发联想,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讲到“鱼,我所欲也”时,我引用名句“熊鱼自古无双得,鹄鹊如何可共谋”,阐明:志士仁人在生与义不可得兼时,毅然舍生而取义。讲“患有所不避”一语时,我引用林则徐的言志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点拨了几句:抗敌英雄面临历史关头,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趋福避祸。学生由此浮想联翩,触绪纷来:有人联想起革命烈士陈然浩气长存的《自白》诗:“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有人回忆起革命老帅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鱼腥风应有涯……”这种点拨对思路流动,语源增广,大有裨益。
5. 抓咬文嚼字,训练眼耳审辨能力
说话、作文,用嘴念、耳听,字斟句酌地锤炼、反复推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咬文嚼字”,可以提高眼耳的审辨能力。有个学生在《请客送礼小议》的习作中写道:“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有人慷公家之慨,花的是公款,图的是自己的方便。”我在习作讲评中,引导大家自己念叨,从词义褒贬方面加以申辩:“蔚然成风”是形容一件事逐渐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请客送礼已发展成一种公害,只宜用“泛滥成灾”形容其扩展之广,危害之烈,“蔚然成风”显然属于褒词误用。“图的是自己的方便”,不如改成“饱的是私囊”或“利的是自己”,与花的是公款两两对举,读来效果更好。
6. 力戒浮文巧言和陈词滥词,学习讲新话表新意
所谓浮文巧言就是矫揉造作,故作粉饰、说话绕弯子,语意晦涩,故作高深。克服的办法是尽量说普通话、大实话,不转文,力求口语化。陈词滥调是现代人操古腔、说套话,“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克服办法是学习讲新话、表新意,构思求巧,表达求新,让自己笔墨、谈吐反映现实,具有新时代气息。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新的思想感情。与我们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绝对吐不出反映时代脉搏的语言。“在感情的天平上,祖国分量最重;在人生的跋涉中,事业的道路最长。”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要奋斗,哪怕时运不济,都得充满信心,哪怕天崩地裂。”“一个有信心的国家民族,往往不怕揭自己的丑。批评了那些坏作风,中国的四化就更有希望了。”……像这样一类朴素浅易而又含蓄深刻、直接明快而毫不矫饰的语言,风趣新颖而启人思考,精辟隽永而益显深沉;提示学生留心采集各类书籍杂志上的时文、美文,使口头书面表达进入“清如许”的境界。
怎样抓好语感训练呢?
1. 抓阅读背诵,加强视读训练
阅读应重视精读,把功夫下在仔细吟味和熟读成诵上面,名篇名段要精读,杂家杂篇也不能忽视,讲读篇目要熟玩,阅读课文也要从中吸取精髓。凡有精彩之笔、非凡之笔,均应撷取,为我所用。通过精读,洗练口语,开拓思路,下笔为文,自能“应笔而出,思如泉涌,滔滔不绝。”加强视读训练,在于学会纵目浏览,眼瞟心熟,迅速接受语文信息,传递到大脑,转化为意念单位。视读接受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运用内在语言进行检查、分析、概括、综合的思维过程,能使学得的知识,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和手,形成潜在清晰的思路和流利洒脱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援笔成文能力的形成。
2. 抓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形成语感的关键
只有充足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才有“说”和“写”的“源头活水”。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是“打游击战”:舍得费口舌(读),用脑子(想),动笔墨(写)。驰骋书林文苑,要做有心人:精粹诗文勤吟诵,报章时文广涉猎,工辞丽句常摘抄,处处留心皆学语。只有积之平时才能用之俄顷。有人说的“汇百川成巨流,行万里见奇峰”,就是讲的积累功的功效。
3. 抓应用,使东捡西拾的语言材料在实践中派上用场
这就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转化即应用。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于口头、笔端,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所以,读读想想之外,还要加强练笔实践。涉猎杂七杂八的东西,觉得意境新、语言美,大可截取几则,“据为己有”。“千古文章一大抄”。作文抄袭不好,但用词造句却可借鉴,由模仿到吸收,渐渐融合,化为血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学海拾贝,语林采英。功多日久,网罗千家,陶融万汇,自然头脑中有了“库存”,表达上形成“套路”。名家巨子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许多人是从这条路子上起步的。
4. 抓点拨,保联想,阔宽语源,增进写作营养
学语文,强调触类旁通。讲范文,恰好好处作点诗文征引,往往可以引爆学生的智慧火花,拨动其思索的心弦,由此触发联想,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讲到“鱼,我所欲也”时,我引用名句“熊鱼自古无双得,鹄鹊如何可共谋”,阐明:志士仁人在生与义不可得兼时,毅然舍生而取义。讲“患有所不避”一语时,我引用林则徐的言志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点拨了几句:抗敌英雄面临历史关头,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趋福避祸。学生由此浮想联翩,触绪纷来:有人联想起革命烈士陈然浩气长存的《自白》诗:“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有人回忆起革命老帅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中的名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鱼腥风应有涯……”这种点拨对思路流动,语源增广,大有裨益。
5. 抓咬文嚼字,训练眼耳审辨能力
说话、作文,用嘴念、耳听,字斟句酌地锤炼、反复推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咬文嚼字”,可以提高眼耳的审辨能力。有个学生在《请客送礼小议》的习作中写道:“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请客送礼蔚然成风。有人慷公家之慨,花的是公款,图的是自己的方便。”我在习作讲评中,引导大家自己念叨,从词义褒贬方面加以申辩:“蔚然成风”是形容一件事逐渐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请客送礼已发展成一种公害,只宜用“泛滥成灾”形容其扩展之广,危害之烈,“蔚然成风”显然属于褒词误用。“图的是自己的方便”,不如改成“饱的是私囊”或“利的是自己”,与花的是公款两两对举,读来效果更好。
6. 力戒浮文巧言和陈词滥词,学习讲新话表新意
所谓浮文巧言就是矫揉造作,故作粉饰、说话绕弯子,语意晦涩,故作高深。克服的办法是尽量说普通话、大实话,不转文,力求口语化。陈词滥调是现代人操古腔、说套话,“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克服办法是学习讲新话、表新意,构思求巧,表达求新,让自己笔墨、谈吐反映现实,具有新时代气息。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新的思想感情。与我们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绝对吐不出反映时代脉搏的语言。“在感情的天平上,祖国分量最重;在人生的跋涉中,事业的道路最长。”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要奋斗,哪怕时运不济,都得充满信心,哪怕天崩地裂。”“一个有信心的国家民族,往往不怕揭自己的丑。批评了那些坏作风,中国的四化就更有希望了。”……像这样一类朴素浅易而又含蓄深刻、直接明快而毫不矫饰的语言,风趣新颖而启人思考,精辟隽永而益显深沉;提示学生留心采集各类书籍杂志上的时文、美文,使口头书面表达进入“清如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