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绝唱——“蛰园钵集”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秋,海上金晨先生发来一方铜墨盒,上刻四个双钩隶书大字:“蛰园钵集”,书法厚重古朴,肃穆沉静,一看即知非等闲手笔。“蛰园钵集”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信息。
  所谓“钵集”,乃是古人“击钵催诗”的雅集。
  “击钵吟”源于南朝“击钵催诗”的典故。据《南史·王僧儒传》载:竟陵王萧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大臣)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钵声停则诗成,这就是成语“击钵催诗”的由来,是一种限时吟诗的创作活動方式。
  自从萧文琰“打铜钵”为诗之后,唐、宋、元、明诸代皆有“击钵催诗”的记载,所录包括律诗、绝句各体。但“击钵吟”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则首见于清道光七年(1827)杨庆琛所撰之《〈击钵吟偶存〉序二》。清道光三年(1823),福州宦京之士在北京成立荔香诗社,岁余吟诗斗捷,借以消寒,作品辑为《击钵吟偶存》二卷附“红楼梦戏咏一卷”。杨庆琛《〈击钵吟偶存〉序二》记曰:“道光甲申(1824)、乙酉(1825)间,诸同志聚晤都门度岁余,闲结阄诗社,燃兰花香盈寸,成七绝一首,捷者得三四首。……积既久,择其可咏者录而存之。题曰‘击钵吟’,取铜钵催诗之义。软红尘中得此清课,亦晋安风雅之遗也。丁亥(1827)立春日,雪茮杨庆琛识。”这就是“击钵吟”之名的最初记载。
  “击钵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雏形期,即清代道光初年以前,是指一种限时吟作的诗歌活动方式,一般称“刻烛联吟”或“击钵催诗”,而不称“击钵吟”;二是成熟期,清道光初年,“击钵吟”作为诗集之名正式出现,并发展成为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七言绝句的专称;三是扩展期,清光绪初年“击钵吟”传入台湾后,体裁范围得到扩大,成为所有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律诗和绝句的总称。
  “蛰园钵集”,顾名思义,是诗人们在“蛰园”雅集——击钵吟诗,这里的“蛰园”是民国诗人郭则沄的别馆。
  郭则沄(1882—1946),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音庵),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浙江台山龙顾山试院,为礼部右侍郎郭曾炘长子。
  郭则沄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久,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二等秘书官。宣统元年(1909),改任浙江金华知府,后署浙江提学使,创机织学堂。民国建立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秘书、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兼代国务院秘书长、经济调查局副总裁、侨务局总裁。
  郭则沄家乃官宦世家,其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他1917年购置马大人胡同宅,是为鬯芳簃。1919年又在北京购置铁宝臣旧居,给父亲郭曾炘居住。1920年秋,郭则沄在东四二条胡同建成一座园子,因其表字蛰云,故取名“蛰园”。民国十一年(1921),第一次直奉战争后郭则沄去职,从此不问世事,讲学著作。隐退之后,郭曾炘、郭则沄父子成立蛰园诗社,并且通过友朋世交亲戚的关系,聚集了故都一大帮硕彦耆儒,击钵吟唱,每月数集,诗社盛况空前。蛰园诗社与寒山、稊园鼎足而立,号为宣南三社。
  1925年初,蛰园迎来第50次雅集,随后郭则沄编成《蛰园钵社第五十次大会诗选》,樊增祥曾为之作序。此后樊增祥八十大寿,郭则沄也专门为他献上贺诗。蛰园钵击所得先后选刊为《蛰园击钵吟》《蛰园律集前后编》印行,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仍有《蛰园击钵吟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出售。
  民国三十一年,周作人请郭则沄出任日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职务,郭则沄坚决拒绝,并在国学书院 《国学丛刊》上发表《致周启明(周作人)却聘书》,以明心志。1946年郭则沄逝世,安葬于香山云巢坟园。
  郭则沄擅书,“蛰园钵集”四字当系他亲笔所书,此盒无上下款,应是自用,而非雅集纪念品,恐为存世孤品。郭则沄亦爱砚,其所藏多加木盒,并镌砚名及“蛰园藏砚之××”字样。其孙曾有专文就田家英所藏蛰园砚谈及此事。2014年曾有一方“达曾铭辛夷砚”在西泠拍卖公司以182000元成交,此砚曾经董国华、郭则沄先后收藏。
  郭则沄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瀛海采风录》2卷、 《十朝诗乘》24卷、 《清词玉屑》12卷、《旧德述闻》1册、《竹轩摭录》8卷、《庚子诗鉴》4册、《南屋述闻》1册、《遯圃詹言》10卷、《知寒轩谈荟》多册、《龙顾山房全集》等20余种刊行,还有 《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传世,小说 《红楼真梦》(又名《石头补记》)是《 红楼梦》续书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近些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发行。《诗词学习网》上也有郭则沄《菩萨蛮》等数十首词的赏析文章。
  一次次的“蛰园钵集”,使郭则沄成为民国北方文坛核心人物,在当时被推为诗坛“祭酒”,而郭则沄的这些著作,与他的“蛰园钵集”一起成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绝唱。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南通刻铜雅集后不久,我有幸收藏到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题款“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拔可属,畏庐写。”墨盒的构图是根据姜白石的《卜算子·咏梅》词意创作而成。画面意境清幽,文气弥漫:一枝梅花孤零零地从茂密的竹林中伸出来,一位高士正柱杖晚归。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款“拔可”为何许人,只知道拔可是林纾的晚辈。时间到了农历2020年正月,因疫情爆发,居家无事,于是就想着去考证墨盒的上款人“
期刊
我人生中幸运的一件大事是拜张幼丞先生为师。向老师学习刻铜艺术,目的很单纯,就是学习刻铜技艺,并没过多的想拜师的事情。有一次,周继烈老师和我聊天,问我是否已经拜师。我说还没有,老师身体很硬朗,不急。周老师说:“这件事,你一定要急,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先办这事,即使不摆仪式,拜师帖一定要写,我做证人。”在周老师的积极帮助下,2016年正式拜师。  拜师帖释文  学生陈洪超,河北省冀州市人,酷爱刻铜,
期刊
咱要说的这套物件啊,那是清末时期北京琉璃厂名店宝晋斋制作的一套高级文房用具,到如今已历经百年,它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的柜子里,依旧宝光不熄。长物有情当以志!今儿个就说说我和它的故事。  其实一直想写点什么,说是懒人癌严重,实则是不善用文字表达罢了。近日与京城茹冰女史交流刻铜收藏心得,在她强烈建议下,我终于鼓起那股久违的勤快劲头拿起笔来。饭一口一口地吃,事一件一件地说。  说起这套文具的两位主人,那就
期刊
我与墨盒结下“深缘”是在十多年前。工作之余,喜欢搞点文房收藏。一次在浏览收藏类网站“盛世收藏”网中,偶然发现论坛里正在进行一场即兴铜墨盒拍卖活动,上拍的共有十来方各式墨盒,其中有一方非常小巧的“迷你型”的墨盒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方只有火柴盒大的小墨盒,盒面刻有上百个小如芝麻的文字。这样的墨盒,不用说是当今,就是在百年前也是稀罕之物,也绝非一般工匠之所为!由于当时网络传播范围有限,即便参与拍卖的人
期刊
新年伊始,幸得好友惠讓一铜墨盒,考知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第二十七代世孙、清光绪翰林、安徽候补道台陆善格大人翰墨所用,不亦乐乎!  陆善格,字宝臣(1848―1919),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七代孙,祖居浙江绍兴,清康熙年间迁入辽宁锦州。光绪二年(1876)中举,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先后任知县、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职安徽后,因才高过人、政绩卓著,被同为锦州乡籍的
期刊
电影《1921》是建党百年献礼作品。影片塑造了众多杰出的“五四”女性形象,陶玄(欧阳娜娜饰)便是其中之一,时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会长。  陶玄(1898—1972),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其父曾在山西大学堂执教,陶玄随父生活学习,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到北京,入北京女子师范国文专修科,1919年转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五四”运动爆发,陶玄代表所在学校会见北京大学串联代表
期刊
陈寅生的文字类作品较多,图画类作品相对少些,其中山水更少。这个盒子绘刻的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图,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小舟亭榭动静相宜,画面清雅、悠然、恬淡,线描细刻间透着宋人山水画的味道。两句题跋:“齐开画阁倚垂杨,两桨容与荡夕阳”,字体娟秀,书刻流畅,为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盒面落款“寅生陈麟炳书刻”,从题跋文字到山水图案,均为典型的寅生书画风格,标准的“松竹斋”底铭和清代墨盒型制,都足以說明
期刊
一、篆刻技法对刻铜艺术的启示  吴昌硕曾说:“篆刻要好,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书,篆不好,印怎能刻好?”因篆刻的刀法缘于篆书的笔法,只有篆书有一定基础,篆刻用刀才能表现出篆书的笔法、笔意和墨韵,否则他的用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存刀锋形迹,而缺书法的审美内涵。代表民国刻铜艺术巅峰的张樾丞和张寿丞深受传统篆刻艺术理念的影响,并付诸实践活动之中,使这股金石刻铜之风发扬光大,影响一代人。邓散木先
期刊
王维民  1962年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艺名寅冬、维民,斋号崇古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以传统刻铜技艺为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金石书法、传统绘画、人物肖像等形式,皆能以刻铜表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达到了虽刻犹写的境界。  刻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一种传统手艺,“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具体刻铜手头上的技艺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以画稿摹样
期刊
邮票、烟标、火花和酒标,被称为世界四大平面收藏品,这是专题收藏的天堂。而铜墨盒上呈现出的绘刻内容和信息,不仅与这四大平面收藏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诸多其无法企及的地方,是开掘专题收藏的富矿。关于铜墨盒的专题收藏优势,不少藏友已充分认识和领略到了,并紧锣密鼓付诸收藏行动。但是,也有一些藏友对自己是否进行专题收藏,如何进行专题收藏,因存有模糊认识,有的在等待徘徊,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没有收出成绩。现和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