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秋,海上金晨先生发来一方铜墨盒,上刻四个双钩隶书大字:“蛰园钵集”,书法厚重古朴,肃穆沉静,一看即知非等闲手笔。“蛰园钵集”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信息。
所谓“钵集”,乃是古人“击钵催诗”的雅集。
“击钵吟”源于南朝“击钵催诗”的典故。据《南史·王僧儒传》载:竟陵王萧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大臣)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钵声停则诗成,这就是成语“击钵催诗”的由来,是一种限时吟诗的创作活動方式。
自从萧文琰“打铜钵”为诗之后,唐、宋、元、明诸代皆有“击钵催诗”的记载,所录包括律诗、绝句各体。但“击钵吟”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则首见于清道光七年(1827)杨庆琛所撰之《〈击钵吟偶存〉序二》。清道光三年(1823),福州宦京之士在北京成立荔香诗社,岁余吟诗斗捷,借以消寒,作品辑为《击钵吟偶存》二卷附“红楼梦戏咏一卷”。杨庆琛《〈击钵吟偶存〉序二》记曰:“道光甲申(1824)、乙酉(1825)间,诸同志聚晤都门度岁余,闲结阄诗社,燃兰花香盈寸,成七绝一首,捷者得三四首。……积既久,择其可咏者录而存之。题曰‘击钵吟’,取铜钵催诗之义。软红尘中得此清课,亦晋安风雅之遗也。丁亥(1827)立春日,雪茮杨庆琛识。”这就是“击钵吟”之名的最初记载。
“击钵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雏形期,即清代道光初年以前,是指一种限时吟作的诗歌活动方式,一般称“刻烛联吟”或“击钵催诗”,而不称“击钵吟”;二是成熟期,清道光初年,“击钵吟”作为诗集之名正式出现,并发展成为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七言绝句的专称;三是扩展期,清光绪初年“击钵吟”传入台湾后,体裁范围得到扩大,成为所有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律诗和绝句的总称。
“蛰园钵集”,顾名思义,是诗人们在“蛰园”雅集——击钵吟诗,这里的“蛰园”是民国诗人郭则沄的别馆。
郭则沄(1882—1946),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音庵),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浙江台山龙顾山试院,为礼部右侍郎郭曾炘长子。
郭则沄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久,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二等秘书官。宣统元年(1909),改任浙江金华知府,后署浙江提学使,创机织学堂。民国建立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秘书、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兼代国务院秘书长、经济调查局副总裁、侨务局总裁。
郭则沄家乃官宦世家,其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他1917年购置马大人胡同宅,是为鬯芳簃。1919年又在北京购置铁宝臣旧居,给父亲郭曾炘居住。1920年秋,郭则沄在东四二条胡同建成一座园子,因其表字蛰云,故取名“蛰园”。民国十一年(1921),第一次直奉战争后郭则沄去职,从此不问世事,讲学著作。隐退之后,郭曾炘、郭则沄父子成立蛰园诗社,并且通过友朋世交亲戚的关系,聚集了故都一大帮硕彦耆儒,击钵吟唱,每月数集,诗社盛况空前。蛰园诗社与寒山、稊园鼎足而立,号为宣南三社。
1925年初,蛰园迎来第50次雅集,随后郭则沄编成《蛰园钵社第五十次大会诗选》,樊增祥曾为之作序。此后樊增祥八十大寿,郭则沄也专门为他献上贺诗。蛰园钵击所得先后选刊为《蛰园击钵吟》《蛰园律集前后编》印行,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仍有《蛰园击钵吟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出售。
民国三十一年,周作人请郭则沄出任日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职务,郭则沄坚决拒绝,并在国学书院 《国学丛刊》上发表《致周启明(周作人)却聘书》,以明心志。1946年郭则沄逝世,安葬于香山云巢坟园。
郭则沄擅书,“蛰园钵集”四字当系他亲笔所书,此盒无上下款,应是自用,而非雅集纪念品,恐为存世孤品。郭则沄亦爱砚,其所藏多加木盒,并镌砚名及“蛰园藏砚之××”字样。其孙曾有专文就田家英所藏蛰园砚谈及此事。2014年曾有一方“达曾铭辛夷砚”在西泠拍卖公司以182000元成交,此砚曾经董国华、郭则沄先后收藏。
郭则沄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瀛海采风录》2卷、 《十朝诗乘》24卷、 《清词玉屑》12卷、《旧德述闻》1册、《竹轩摭录》8卷、《庚子诗鉴》4册、《南屋述闻》1册、《遯圃詹言》10卷、《知寒轩谈荟》多册、《龙顾山房全集》等20余种刊行,还有 《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传世,小说 《红楼真梦》(又名《石头补记》)是《 红楼梦》续书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近些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发行。《诗词学习网》上也有郭则沄《菩萨蛮》等数十首词的赏析文章。
一次次的“蛰园钵集”,使郭则沄成为民国北方文坛核心人物,在当时被推为诗坛“祭酒”,而郭则沄的这些著作,与他的“蛰园钵集”一起成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绝唱。
所谓“钵集”,乃是古人“击钵催诗”的雅集。
“击钵吟”源于南朝“击钵催诗”的典故。据《南史·王僧儒传》载:竟陵王萧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大臣)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丘)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钵声停则诗成,这就是成语“击钵催诗”的由来,是一种限时吟诗的创作活動方式。
自从萧文琰“打铜钵”为诗之后,唐、宋、元、明诸代皆有“击钵催诗”的记载,所录包括律诗、绝句各体。但“击钵吟”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则首见于清道光七年(1827)杨庆琛所撰之《〈击钵吟偶存〉序二》。清道光三年(1823),福州宦京之士在北京成立荔香诗社,岁余吟诗斗捷,借以消寒,作品辑为《击钵吟偶存》二卷附“红楼梦戏咏一卷”。杨庆琛《〈击钵吟偶存〉序二》记曰:“道光甲申(1824)、乙酉(1825)间,诸同志聚晤都门度岁余,闲结阄诗社,燃兰花香盈寸,成七绝一首,捷者得三四首。……积既久,择其可咏者录而存之。题曰‘击钵吟’,取铜钵催诗之义。软红尘中得此清课,亦晋安风雅之遗也。丁亥(1827)立春日,雪茮杨庆琛识。”这就是“击钵吟”之名的最初记载。
“击钵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雏形期,即清代道光初年以前,是指一种限时吟作的诗歌活动方式,一般称“刻烛联吟”或“击钵催诗”,而不称“击钵吟”;二是成熟期,清道光初年,“击钵吟”作为诗集之名正式出现,并发展成为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七言绝句的专称;三是扩展期,清光绪初年“击钵吟”传入台湾后,体裁范围得到扩大,成为所有限时、限题、限韵吟作的律诗和绝句的总称。
“蛰园钵集”,顾名思义,是诗人们在“蛰园”雅集——击钵吟诗,这里的“蛰园”是民国诗人郭则沄的别馆。
郭则沄(1882—1946),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音庵),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浙江台山龙顾山试院,为礼部右侍郎郭曾炘长子。
郭则沄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久,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二等秘书官。宣统元年(1909),改任浙江金华知府,后署浙江提学使,创机织学堂。民国建立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秘书、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兼代国务院秘书长、经济调查局副总裁、侨务局总裁。
郭则沄家乃官宦世家,其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他1917年购置马大人胡同宅,是为鬯芳簃。1919年又在北京购置铁宝臣旧居,给父亲郭曾炘居住。1920年秋,郭则沄在东四二条胡同建成一座园子,因其表字蛰云,故取名“蛰园”。民国十一年(1921),第一次直奉战争后郭则沄去职,从此不问世事,讲学著作。隐退之后,郭曾炘、郭则沄父子成立蛰园诗社,并且通过友朋世交亲戚的关系,聚集了故都一大帮硕彦耆儒,击钵吟唱,每月数集,诗社盛况空前。蛰园诗社与寒山、稊园鼎足而立,号为宣南三社。
1925年初,蛰园迎来第50次雅集,随后郭则沄编成《蛰园钵社第五十次大会诗选》,樊增祥曾为之作序。此后樊增祥八十大寿,郭则沄也专门为他献上贺诗。蛰园钵击所得先后选刊为《蛰园击钵吟》《蛰园律集前后编》印行,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仍有《蛰园击钵吟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出售。
民国三十一年,周作人请郭则沄出任日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职务,郭则沄坚决拒绝,并在国学书院 《国学丛刊》上发表《致周启明(周作人)却聘书》,以明心志。1946年郭则沄逝世,安葬于香山云巢坟园。
郭则沄擅书,“蛰园钵集”四字当系他亲笔所书,此盒无上下款,应是自用,而非雅集纪念品,恐为存世孤品。郭则沄亦爱砚,其所藏多加木盒,并镌砚名及“蛰园藏砚之××”字样。其孙曾有专文就田家英所藏蛰园砚谈及此事。2014年曾有一方“达曾铭辛夷砚”在西泠拍卖公司以182000元成交,此砚曾经董国华、郭则沄先后收藏。
郭则沄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瀛海采风录》2卷、 《十朝诗乘》24卷、 《清词玉屑》12卷、《旧德述闻》1册、《竹轩摭录》8卷、《庚子诗鉴》4册、《南屋述闻》1册、《遯圃詹言》10卷、《知寒轩谈荟》多册、《龙顾山房全集》等20余种刊行,还有 《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传世,小说 《红楼真梦》(又名《石头补记》)是《 红楼梦》续书中最有影响的著作,近些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发行。《诗词学习网》上也有郭则沄《菩萨蛮》等数十首词的赏析文章。
一次次的“蛰园钵集”,使郭则沄成为民国北方文坛核心人物,在当时被推为诗坛“祭酒”,而郭则沄的这些著作,与他的“蛰园钵集”一起成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