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作者认识到文言文教学要注重预习,重视培养语感,创设恰当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通了课文,才能在诵读中读懂课文,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当教师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时,学生会回赠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激发兴趣
单位每学期都要求教研员去学校上几节下水课和示范课,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我的课题研究方向是有关古诗文诵读的,所以上学期在乌审旗第一中学上课期间,我特意选择一篇文言文,原想就文言文教学进行新的尝试,但效果不显著,课后进行了反思,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获得一个全新的结果。因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它的教学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测反馈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整节课毫无生气可言,完全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单调重复那些枯燥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老师教文言文教得费力,学生更是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有一些收获,从而有效地指导一线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所以本学期再次到乌审旗第一中学上下水课时,我就又特别选择了一篇文言文。根据学校老师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观潮》这篇文言文,尝试进行情境教学。
《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一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语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过了《桃花源记》、《三峡》等较长文言文章,所以这次到学校上课,我和两位科任老师各联系了一个班之后,没有提前见学生,只是让科任老师告诉学生提前预习《观潮》,如何预习由科任老师自己确定。因为当初我在学校任教时,和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之前,我都要督促学生自主解决字音问题,然后进行范读、领读,帮助学生在开课之前至少能读顺文章。所以这次我想顺便看看老师们平时是怎么做文言文预习的。
上课时,师生顺利交流,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首先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却在两个班有了截然不同的体验:一个班的同学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读通课文,但另一个班连基本的字音都没梳理,根本读不下来课文,问学生,也知道今天要上这篇课文,老师也布置过预习。但为什么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问学生才知道原因。原来第一个班的老师指导预习时先让学生扫除字音障碍,领读之后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多次朗读,学生自然可以流利朗读课文,而另一个班老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这篇课文,具体怎么做没有指导。学生自觉性差,当然不会自主解决问题,只等老师上课时再教。可想而知,这两个班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课程进度会有多大差距。由此我想到,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畅朗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为《观潮》一文讲述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而全国各地电视台在每年八月中旬都会对这一景象竞相报道,视频资料很好找。为了在教学中更直观地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原计划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就播放视频,但由于教室的网络原因,未能按计划进行。后来在疏通文义后,我发现此时播放视频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会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由文字变为直观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传神地进行描写。果然,在播放我下载的视频时,好多学生在连连赞叹之时还不忘说出课文中原句,很自然地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奇特。这样的结果可真是出乎意料。原来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时,学生会回赠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现代人总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很少有人喜欢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加上没有语言环境,所以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一线老师要教学生学好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心理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是谈之色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做好预习入手,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辅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设备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再辅以具体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形成一定的诵读能力。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诵读文章内容,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实“经历”才行。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预习,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通了课文,才能在诵读中读懂课文,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文章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情致,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激发兴趣
单位每学期都要求教研员去学校上几节下水课和示范课,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我的课题研究方向是有关古诗文诵读的,所以上学期在乌审旗第一中学上课期间,我特意选择一篇文言文,原想就文言文教学进行新的尝试,但效果不显著,课后进行了反思,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获得一个全新的结果。因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它的教学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测反馈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整节课毫无生气可言,完全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单调重复那些枯燥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老师教文言文教得费力,学生更是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有一些收获,从而有效地指导一线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所以本学期再次到乌审旗第一中学上下水课时,我就又特别选择了一篇文言文。根据学校老师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观潮》这篇文言文,尝试进行情境教学。
《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一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语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过了《桃花源记》、《三峡》等较长文言文章,所以这次到学校上课,我和两位科任老师各联系了一个班之后,没有提前见学生,只是让科任老师告诉学生提前预习《观潮》,如何预习由科任老师自己确定。因为当初我在学校任教时,和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之前,我都要督促学生自主解决字音问题,然后进行范读、领读,帮助学生在开课之前至少能读顺文章。所以这次我想顺便看看老师们平时是怎么做文言文预习的。
上课时,师生顺利交流,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首先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却在两个班有了截然不同的体验:一个班的同学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读通课文,但另一个班连基本的字音都没梳理,根本读不下来课文,问学生,也知道今天要上这篇课文,老师也布置过预习。但为什么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问学生才知道原因。原来第一个班的老师指导预习时先让学生扫除字音障碍,领读之后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多次朗读,学生自然可以流利朗读课文,而另一个班老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这篇课文,具体怎么做没有指导。学生自觉性差,当然不会自主解决问题,只等老师上课时再教。可想而知,这两个班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课程进度会有多大差距。由此我想到,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畅朗读课文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为《观潮》一文讲述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而全国各地电视台在每年八月中旬都会对这一景象竞相报道,视频资料很好找。为了在教学中更直观地再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原计划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就播放视频,但由于教室的网络原因,未能按计划进行。后来在疏通文义后,我发现此时播放视频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会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由文字变为直观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传神地进行描写。果然,在播放我下载的视频时,好多学生在连连赞叹之时还不忘说出课文中原句,很自然地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奇特。这样的结果可真是出乎意料。原来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时,学生会回赠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现代人总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很少有人喜欢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加上没有语言环境,所以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一线老师要教学生学好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心理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是谈之色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做好预习入手,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辅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设备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再辅以具体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形成一定的诵读能力。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诵读文章内容,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实“经历”才行。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预习,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通了课文,才能在诵读中读懂课文,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文章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情致,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