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制作、大情怀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本文以《小小演说家》为例,从形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发展空间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电视节目中实现“在快乐中教育”的理念,并对制作青少年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儿童教育;社会意义;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国大华闻传媒联合制作的《小小演说家》节目第一季已经收官。在第一季的播出中,这样一个小成本制作的节目以自身的大情怀和正能量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当下青少年文化类节目相对匮乏的大环境下给了电视从业者们一个鼓励。
  电视从业者们有一个共识:青少年节目制作难度大。长期以来,社会提倡的都是“寓教于乐”,总是将“教”放在第一位,这就使节目在制作上不容易兼顾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而《小小演说家》节目转换了思维,意识到教育本身有可能带有“不快乐”的心理属性,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做到了“在快乐中实现教育”。这一点从节目的形式设计和选题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一、形式丰富有趣
  青少年的口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讲”和“说”的能力强,进入社会便有更快更好的适应力。而以往“演讲”这一形式在电视节目中的呈现都比较单一,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超级演说家》①,它也是采用单个人演讲的形式,但《小小演说家》节目却采用了多个少年组合在一起进行带有强烈“辩论”色彩的形式,这无疑是从少年的思维角度选取的最佳形式。辩论形式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中的“自我”分量大,竞争性强,这样的形式对少年观众本身的吸引力强,而且也使得演讲的内容不再单薄,同时还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另外,导师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看点,提高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导师不仅可以在节目中帮助丰富少年学生的演讲内容、指导他们演说技巧,同时也可以辅助主持人增加节目现场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导师之间竞争环节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和悬念,对观众的吸引力就自然而然地加大了。
  现场嘉宾的设置也颇费心思。少年学生毕竟知识结构和逻辑能力有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养成时期,在演讲和辩论过程中难免会有偏颇、片面之处。而此时现场嘉宾的点评和交谈就可以及时、不露痕迹地“纠偏”,保证了节目在内容上的健康、正确的引导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节目传达的观点的权威度。
  二、内容贴近生活
  当下电视节目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观众结构的不均衡:老人多、孩子多、青年少。传统的电视节目怎样走出这个困境?答案之一就是对收视群体的培养。20多年前,大家都说湖南电视台的收视群体低龄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那些“低龄”的观众都已经步入中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对湖南卫视恋恋不舍,从某种角度讲,这应该归功于湖南电视台在媒体形象策划上长期保持的对观众的培养。而《小小演说家》这一类型的节目正好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接触社会的大众传播途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而网络信息传播本身在媒体“把关人”上有先天缺失。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整个社会将来的走向会令人担忧。《小小演说家》则像一缕和煦的春风,用贴近少年儿童的好题材和好内容在培养着00后的观众。
  (一)选题上的贴近
  《小小演说家》是少年节目,少年关心的事才是最好的选题。而该节目则是充分把握了这个宗旨,在选题上选择了“多帮助老师完成其他任务会不会耽误学习?”“小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等少年学生既关心又纠结的问题。让少年讲少年的身边事给少年观众听,当然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二)语言上的贴近
  有传播学学者认为,“童年”可能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而提前消逝。这里的“消逝”不是指年龄段的消逝,而是指心理意识提前社会化。孩子们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进行思考时,不可避免地会渗透来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有许多少儿节目之所以让观众反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成人色彩,使节目“失真”。但是《小小演说家》节目中孩子们的语言真实自然,就是小孩子的话语系统,而不是成人化的用语,这就使得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节目温和地成为了少年儿童的“爱好提供者”,不再是以往少儿节目中的“说教式”价值输送。
  (三)心理上的贴近
  心理的亲近感是最高层次的亲近感。在青少年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代沟”。实际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在心理学本质上是由于心理距离太大而造成的误解,在传播学中属于“传播的误读”范畴。传播能够實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个共同意义空间的构成首先要取决于心理上的契合,在此基础上再做到表达方式的接近,最后才能实现符号意义的准确传达——说服。《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真正做到了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把他们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现出来。而不是像某些青少年节目中常见的把孩子们当木偶、当演员,让他们背台词。在节目的培训和演播室辩论中都真实地展现出孩子们的天性,这就在心理上实现了亲近感。
  三、社会意义重大
  (一)媒体角色
  《小小演说家》节目由于在选题上和内容上的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讲不仅仅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且还满足了社会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专业教育媒体的角色扮演的期望。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滿足”理论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二)观众期待
  在当下真人秀节目中明星扎堆儿的现象已经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的大环境下,《小小演说家》的去明星化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所有孩子几乎都是“素人”。而长期以来,“素人”都属于媒体的“弱势群体”,在相当程度上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而他们又正是处于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小小演说家》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而且以去明星化、去精英化的呈现形式满足了观众平民化的时代期待。   (三)网台融合
  《小小演说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个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实现了“大屏”连“小屏” 的播出方式。由于在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使得节目的互动性得到了加强。而正是将不同平台的观众反馈集合在一起,也促使节目的影响力、内容改进都进入了良性上升轨道。
  四、发展空间广阔
  (一)选题的延伸
  从现在的节目来看,《小小演说家》在选题上多是单方面考虑到了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在节目探讨的具体过程中更多地实现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想什么”。在今后的节目中,是否可以考虑在话题的选择上更多地延伸到成人与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操作与组合上以孩子们的视角作为突破口,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引起成人共同的思考。使节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广阔的传播影响力。
  (二)平台的延伸
  现在《小小演说家》除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腾讯视频上播出之外,是否还可以考虑实现更深入的媒介融合方式。从内容入手多角度对节目本身拓展宣传侧面,从而实现更大更科学的产业链延伸,对节目的良性循环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参与人员的延伸
  目前《小小演说家》节目的参与人员有三部分:少年学生、导师、嘉宾。从少年学生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孩子,使得话题选取上也就局限于城市孩子的生活中所能涉及的方面。如果將学生的范围扩大,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来参与,选题上也可以涉及更多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方面,这也将帮助节目提升社会影响力。
  从导师和嘉宾来看,是否可以考虑各自角色与任务的更明确化。从目前的节目来看,导师与嘉宾的角色分配不够清晰,任务完成得不够极致。这就会削弱节目的紧张、刺激、激烈性,导师与嘉宾的形象不明晰必然会影响到节目品牌形象的树立。
  总之,《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少年文化節目,而是从爱好提供和意识导向上对青少年社会认识进行了正确引导,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真心期盼在新一季的节目中,《小小演说家》能够制作出更好的、更有社会价值的好看、耐看、值得看的节目。
  注释:
  ①《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第一季、第二季由陈鲁豫、李咏、林志颖(后由陈建斌接替)、乐嘉担任评委,从2015年3月28日《超级演说家》第三季开始,导师阵容调整为陈鲁豫、乐嘉、金星、窦文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向移动化和数字化转变,传统出版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出版的转型压力。《看理想》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优酷视频合作出品的文化类视频节目,是传统出版人变革出版营销模式的一次尝试。在这种模式取得暂时成功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不同媒介形式融合所带来的冲突,营销目标、方式和渠道的适配等问题。在坚守出版业的文化宗旨的同时,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利用
期刊
【内容摘要】传统电视节目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节目的传播将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进行传播时空的重构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节目自身也成为整合多重信息的传播复合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可以从大胆引领新风气,提升交流感、精准定位,并有针对性地打造及运营自身融媒体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播时空;多维度延伸;节目创新  随着相关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迅速成长,影响力也越来
期刊
1998年,我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因为摄像机耍得溜,得以留在学校电视台工作。5年后适逢中山大学筹建电视台的机会,也不知道戴口罩,追着“非典”,辗转乘破旧大巴和绿皮火车花了两天时间从华中腹地跑到华南羊城,加盟中山大学电视台至今。这20年的校园电视台工作经历恰好跨越了电视行业标准的3次转换: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高清到超高清。节目播出渠道也从闭路电视、有线电视到如今的全媒体平台。  写下这篇短
期刊
【内容摘要】为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困境,《中国新闻社会史》进行了颇为有益的尝试,它启示人们:新闻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特别是以这样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方式来写。尽管其落实仍需更多的努力,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指明了一种可取的方向。  【关键词】新闻史;想象力;《中国新闻社会史》  十多年前我在北大历史系读博,机缘巧合选定以《大公报》主笔张季鸾为研究对象,为此曾浏览过一些有关中国新闻史的论著。其间偶然读
期刊
饶宗颐先生学术、艺术道路非常广阔,可谓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理想高度。季羡林先生在《饶宗颐的史学思想》一文中曾经高度评价饶宗颐先生:“饶宗颐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又擅长书法、绘画,在中国台湾省、香港,以及英、法、日、美等国家,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饶宗颐)用‘三重证据法’(比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多了一重甲骨文)进行研究,互相抉发和证明,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寅
期刊
2016年5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年会历时两天,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知名院校的新闻学者、新闻院系学生参与,与会人员围绕“融合·重构·创新——新闻学研究的现实与未来”这一主题,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展开研讨。本届年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副院长丁迈教授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力求在媒介环境泛娱乐化的背景下,揭示网络直播中不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失范现象,从网络直播特有的媒介属性去分析其成因,并探求新媒体价值观引领的策略、方法、路径,以期帮助新媒体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泛娱乐化;网络直播;新媒体;价值观;引领策略  娱乐,本来是人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手段本身成为目的,如果娱乐成为人群、媒介乃至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趋向,成
期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植根于牧野大地上的河南省新乡市教育电视台(以下简称“新乡教育台”),经过二十载的拼搏奋斗,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市(地)级教育电视播出机构,一跃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电视台。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忆和回味的历史瞬间。  起步初创多艰辛  上世纪90年代,新乡市的教育也和全国其他市(地)级城市一样发展迅速,鼓舞人心。教育工作者们总结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为例,阐述了建构电视节目制作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出了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认为技能训练不是唯一目的,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互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纳入技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节目制作;实战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了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视实务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职业化。所谓
期刊
【内容摘要】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媒体往往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名人依赖”,这些“名人”与媒体合谋有意无意剥夺了“素人”们应该享有的媒体传播权。如何让那些“素人”们享有他们应该享有的媒体传播权?《小小演说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至少满足了不同行为主体的四种渴望,当然,节目如欲可持续发展,还要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并且做到五个延伸。  【关键词】满足;渴望;关系;延伸  一、《小小演说家》为什么会成功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