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本文以《小小演说家》为例,从形式、内容、社会意义和发展空间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电视节目中实现“在快乐中教育”的理念,并对制作青少年节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儿童教育;社会意义;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国大华闻传媒联合制作的《小小演说家》节目第一季已经收官。在第一季的播出中,这样一个小成本制作的节目以自身的大情怀和正能量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当下青少年文化类节目相对匮乏的大环境下给了电视从业者们一个鼓励。
电视从业者们有一个共识:青少年节目制作难度大。长期以来,社会提倡的都是“寓教于乐”,总是将“教”放在第一位,这就使节目在制作上不容易兼顾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而《小小演说家》节目转换了思维,意识到教育本身有可能带有“不快乐”的心理属性,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做到了“在快乐中实现教育”。这一点从节目的形式设计和选题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一、形式丰富有趣
青少年的口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讲”和“说”的能力强,进入社会便有更快更好的适应力。而以往“演讲”这一形式在电视节目中的呈现都比较单一,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超级演说家》①,它也是采用单个人演讲的形式,但《小小演说家》节目却采用了多个少年组合在一起进行带有强烈“辩论”色彩的形式,这无疑是从少年的思维角度选取的最佳形式。辩论形式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中的“自我”分量大,竞争性强,这样的形式对少年观众本身的吸引力强,而且也使得演讲的内容不再单薄,同时还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另外,导师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看点,提高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导师不仅可以在节目中帮助丰富少年学生的演讲内容、指导他们演说技巧,同时也可以辅助主持人增加节目现场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导师之间竞争环节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和悬念,对观众的吸引力就自然而然地加大了。
现场嘉宾的设置也颇费心思。少年学生毕竟知识结构和逻辑能力有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养成时期,在演讲和辩论过程中难免会有偏颇、片面之处。而此时现场嘉宾的点评和交谈就可以及时、不露痕迹地“纠偏”,保证了节目在内容上的健康、正确的引导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节目传达的观点的权威度。
二、内容贴近生活
当下电视节目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观众结构的不均衡:老人多、孩子多、青年少。传统的电视节目怎样走出这个困境?答案之一就是对收视群体的培养。20多年前,大家都说湖南电视台的收视群体低龄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那些“低龄”的观众都已经步入中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对湖南卫视恋恋不舍,从某种角度讲,这应该归功于湖南电视台在媒体形象策划上长期保持的对观众的培养。而《小小演说家》这一类型的节目正好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接触社会的大众传播途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而网络信息传播本身在媒体“把关人”上有先天缺失。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整个社会将来的走向会令人担忧。《小小演说家》则像一缕和煦的春风,用贴近少年儿童的好题材和好内容在培养着00后的观众。
(一)选题上的贴近
《小小演说家》是少年节目,少年关心的事才是最好的选题。而该节目则是充分把握了这个宗旨,在选题上选择了“多帮助老师完成其他任务会不会耽误学习?”“小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等少年学生既关心又纠结的问题。让少年讲少年的身边事给少年观众听,当然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二)语言上的贴近
有传播学学者认为,“童年”可能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而提前消逝。这里的“消逝”不是指年龄段的消逝,而是指心理意识提前社会化。孩子们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进行思考时,不可避免地会渗透来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有许多少儿节目之所以让观众反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成人色彩,使节目“失真”。但是《小小演说家》节目中孩子们的语言真实自然,就是小孩子的话语系统,而不是成人化的用语,这就使得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节目温和地成为了少年儿童的“爱好提供者”,不再是以往少儿节目中的“说教式”价值输送。
(三)心理上的贴近
心理的亲近感是最高层次的亲近感。在青少年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代沟”。实际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在心理学本质上是由于心理距离太大而造成的误解,在传播学中属于“传播的误读”范畴。传播能够實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个共同意义空间的构成首先要取决于心理上的契合,在此基础上再做到表达方式的接近,最后才能实现符号意义的准确传达——说服。《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真正做到了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把他们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现出来。而不是像某些青少年节目中常见的把孩子们当木偶、当演员,让他们背台词。在节目的培训和演播室辩论中都真实地展现出孩子们的天性,这就在心理上实现了亲近感。
三、社会意义重大
(一)媒体角色
《小小演说家》节目由于在选题上和内容上的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讲不仅仅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且还满足了社会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专业教育媒体的角色扮演的期望。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滿足”理论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二)观众期待
在当下真人秀节目中明星扎堆儿的现象已经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的大环境下,《小小演说家》的去明星化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所有孩子几乎都是“素人”。而长期以来,“素人”都属于媒体的“弱势群体”,在相当程度上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而他们又正是处于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小小演说家》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而且以去明星化、去精英化的呈现形式满足了观众平民化的时代期待。 (三)网台融合
《小小演说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个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实现了“大屏”连“小屏” 的播出方式。由于在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使得节目的互动性得到了加强。而正是将不同平台的观众反馈集合在一起,也促使节目的影响力、内容改进都进入了良性上升轨道。
四、发展空间广阔
(一)选题的延伸
从现在的节目来看,《小小演说家》在选题上多是单方面考虑到了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在节目探讨的具体过程中更多地实现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想什么”。在今后的节目中,是否可以考虑在话题的选择上更多地延伸到成人与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操作与组合上以孩子们的视角作为突破口,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引起成人共同的思考。使节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广阔的传播影响力。
(二)平台的延伸
现在《小小演说家》除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腾讯视频上播出之外,是否还可以考虑实现更深入的媒介融合方式。从内容入手多角度对节目本身拓展宣传侧面,从而实现更大更科学的产业链延伸,对节目的良性循环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参与人员的延伸
目前《小小演说家》节目的参与人员有三部分:少年学生、导师、嘉宾。从少年学生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孩子,使得话题选取上也就局限于城市孩子的生活中所能涉及的方面。如果將学生的范围扩大,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来参与,选题上也可以涉及更多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方面,这也将帮助节目提升社会影响力。
从导师和嘉宾来看,是否可以考虑各自角色与任务的更明确化。从目前的节目来看,导师与嘉宾的角色分配不够清晰,任务完成得不够极致。这就会削弱节目的紧张、刺激、激烈性,导师与嘉宾的形象不明晰必然会影响到节目品牌形象的树立。
总之,《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少年文化節目,而是从爱好提供和意识导向上对青少年社会认识进行了正确引导,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真心期盼在新一季的节目中,《小小演说家》能够制作出更好的、更有社会价值的好看、耐看、值得看的节目。
注释:
①《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第一季、第二季由陈鲁豫、李咏、林志颖(后由陈建斌接替)、乐嘉担任评委,从2015年3月28日《超级演说家》第三季开始,导师阵容调整为陈鲁豫、乐嘉、金星、窦文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关键词】儿童教育;社会意义;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国大华闻传媒联合制作的《小小演说家》节目第一季已经收官。在第一季的播出中,这样一个小成本制作的节目以自身的大情怀和正能量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当下青少年文化类节目相对匮乏的大环境下给了电视从业者们一个鼓励。
电视从业者们有一个共识:青少年节目制作难度大。长期以来,社会提倡的都是“寓教于乐”,总是将“教”放在第一位,这就使节目在制作上不容易兼顾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而《小小演说家》节目转换了思维,意识到教育本身有可能带有“不快乐”的心理属性,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做到了“在快乐中实现教育”。这一点从节目的形式设计和选题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一、形式丰富有趣
青少年的口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讲”和“说”的能力强,进入社会便有更快更好的适应力。而以往“演讲”这一形式在电视节目中的呈现都比较单一,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超级演说家》①,它也是采用单个人演讲的形式,但《小小演说家》节目却采用了多个少年组合在一起进行带有强烈“辩论”色彩的形式,这无疑是从少年的思维角度选取的最佳形式。辩论形式本身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中的“自我”分量大,竞争性强,这样的形式对少年观众本身的吸引力强,而且也使得演讲的内容不再单薄,同时还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另外,导师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看点,提高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导师不仅可以在节目中帮助丰富少年学生的演讲内容、指导他们演说技巧,同时也可以辅助主持人增加节目现场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导师之间竞争环节的设置也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和悬念,对观众的吸引力就自然而然地加大了。
现场嘉宾的设置也颇费心思。少年学生毕竟知识结构和逻辑能力有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养成时期,在演讲和辩论过程中难免会有偏颇、片面之处。而此时现场嘉宾的点评和交谈就可以及时、不露痕迹地“纠偏”,保证了节目在内容上的健康、正确的引导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节目传达的观点的权威度。
二、内容贴近生活
当下电视节目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观众结构的不均衡:老人多、孩子多、青年少。传统的电视节目怎样走出这个困境?答案之一就是对收视群体的培养。20多年前,大家都说湖南电视台的收视群体低龄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那些“低龄”的观众都已经步入中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对湖南卫视恋恋不舍,从某种角度讲,这应该归功于湖南电视台在媒体形象策划上长期保持的对观众的培养。而《小小演说家》这一类型的节目正好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接触社会的大众传播途径绝大部分都是网络。而网络信息传播本身在媒体“把关人”上有先天缺失。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整个社会将来的走向会令人担忧。《小小演说家》则像一缕和煦的春风,用贴近少年儿童的好题材和好内容在培养着00后的观众。
(一)选题上的贴近
《小小演说家》是少年节目,少年关心的事才是最好的选题。而该节目则是充分把握了这个宗旨,在选题上选择了“多帮助老师完成其他任务会不会耽误学习?”“小学生上学应不应该带手机?”等少年学生既关心又纠结的问题。让少年讲少年的身边事给少年观众听,当然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二)语言上的贴近
有传播学学者认为,“童年”可能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而提前消逝。这里的“消逝”不是指年龄段的消逝,而是指心理意识提前社会化。孩子们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进行思考时,不可避免地会渗透来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有许多少儿节目之所以让观众反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成人色彩,使节目“失真”。但是《小小演说家》节目中孩子们的语言真实自然,就是小孩子的话语系统,而不是成人化的用语,这就使得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节目温和地成为了少年儿童的“爱好提供者”,不再是以往少儿节目中的“说教式”价值输送。
(三)心理上的贴近
心理的亲近感是最高层次的亲近感。在青少年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代沟”。实际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在心理学本质上是由于心理距离太大而造成的误解,在传播学中属于“传播的误读”范畴。传播能够實现,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个共同意义空间的构成首先要取决于心理上的契合,在此基础上再做到表达方式的接近,最后才能实现符号意义的准确传达——说服。《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真正做到了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把他们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表现出来。而不是像某些青少年节目中常见的把孩子们当木偶、当演员,让他们背台词。在节目的培训和演播室辩论中都真实地展现出孩子们的天性,这就在心理上实现了亲近感。
三、社会意义重大
(一)媒体角色
《小小演说家》节目由于在选题上和内容上的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讲不仅仅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且还满足了社会对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为国家级专业教育媒体的角色扮演的期望。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滿足”理论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二)观众期待
在当下真人秀节目中明星扎堆儿的现象已经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的大环境下,《小小演说家》的去明星化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所有孩子几乎都是“素人”。而长期以来,“素人”都属于媒体的“弱势群体”,在相当程度上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而他们又正是处于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小小演说家》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而且以去明星化、去精英化的呈现形式满足了观众平民化的时代期待。 (三)网台融合
《小小演说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个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同时,还实现了“大屏”连“小屏” 的播出方式。由于在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使得节目的互动性得到了加强。而正是将不同平台的观众反馈集合在一起,也促使节目的影响力、内容改进都进入了良性上升轨道。
四、发展空间广阔
(一)选题的延伸
从现在的节目来看,《小小演说家》在选题上多是单方面考虑到了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在节目探讨的具体过程中更多地实现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想什么”。在今后的节目中,是否可以考虑在话题的选择上更多地延伸到成人与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操作与组合上以孩子们的视角作为突破口,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引起成人共同的思考。使节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广阔的传播影响力。
(二)平台的延伸
现在《小小演说家》除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腾讯视频上播出之外,是否还可以考虑实现更深入的媒介融合方式。从内容入手多角度对节目本身拓展宣传侧面,从而实现更大更科学的产业链延伸,对节目的良性循环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参与人员的延伸
目前《小小演说家》节目的参与人员有三部分:少年学生、导师、嘉宾。从少年学生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孩子,使得话题选取上也就局限于城市孩子的生活中所能涉及的方面。如果將学生的范围扩大,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来参与,选题上也可以涉及更多更具有社会意义的方面,这也将帮助节目提升社会影响力。
从导师和嘉宾来看,是否可以考虑各自角色与任务的更明确化。从目前的节目来看,导师与嘉宾的角色分配不够清晰,任务完成得不够极致。这就会削弱节目的紧张、刺激、激烈性,导师与嘉宾的形象不明晰必然会影响到节目品牌形象的树立。
总之,《小小演说家》这个节目的社会价值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少年文化節目,而是从爱好提供和意识导向上对青少年社会认识进行了正确引导,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真心期盼在新一季的节目中,《小小演说家》能够制作出更好的、更有社会价值的好看、耐看、值得看的节目。
注释:
①《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联合能量传播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第一季、第二季由陈鲁豫、李咏、林志颖(后由陈建斌接替)、乐嘉担任评委,从2015年3月28日《超级演说家》第三季开始,导师阵容调整为陈鲁豫、乐嘉、金星、窦文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