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课堂 放眼大语文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沟通文学与学生心灵的一道桥梁。理解文学,必须有自我的体验,有对文学作品、对生活用心的品味。因此,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获取多少分数,而在于如何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这与大语文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让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碰撞,冲击出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有所获,我在《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实施中尝试了如下的几种方式。
  
  一、让学生与作品亲密接触
  
  当一部文学作品出现在学生眼前时,由于时代、地域和人生体验不足等等的关系,很多学生对作品的某些内涵难以理解或是理解不透,所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节课中,主要的学习对象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然而,对于生活在南方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这种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地域音乐、地域文化是相当陌生的,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腰鼓的声音、腰鼓的形状,打鼓后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有表层的认识,进而激发理解的渴望。我认为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的。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听到腰鼓的声音后,他们对文章中的腰鼓的震撼力和阳刚之美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已见其形,已闻其声,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音乐世界呢?我设置了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一同感受作者所体验到的这一次腰鼓的表演。学生、教师、作品、音乐成为了一个整体,课堂成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声音,打鼓后生的舞姿在学生与教师的诵读中铺天盖地而来。课堂成了剧场,座位成了舞台。由此,学生的参与感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理解和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互动,互问互答
  
  当学生有了第一步的了解之后,如何让学生自主地、有创意地感受作者所描绘出来的腰鼓神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当然,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水平会比学生高一些,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偏离教师的思维框架,以免给课堂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无疑,这种教学让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想象力,处于被动状态,这与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摒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互动,互相提问,让学生互相解答对方的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来,暴露他们在理解上、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课例是极感兴趣的。
  
  三、拓展视野,放眼大语文范畴
  
  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掌握作者的文思、技巧,举一反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品味文中的内涵,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美,懂得美,寻找美。
  在本课的教材中,作者写道:“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作者这种对比不是在贬低江南,而是为了赞美黄土高原。那么江南又如何呢?它又是什么艺术底蕴呢?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古筝《高山流水》《霸王别姬之缘断》等名曲,让学生再次置身于另一种艺术世界之中。之后我设置了一个文题“江南古筝”,让学生来回应刘成章的这句话。当然,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贬低黄土高原,更不是让学生陷入一种狭隘地方偏见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南北两种音乐艺术的鉴别与欣赏,让他们拓展视野,把目光投向大语文的范畴,去挖掘各种美……在这过程中我作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江南艺术阴柔的优美与平淡的生命内涵,传神写照与气韵生动,空灵缥缈而近乎入道。在比较中更体会到西北艺术更强调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自然外露;效果上更强调情理的结合,和谐满足;形象上更强调阳刚的壮美。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文化差异呢?我引导他们从地域上去寻找答案。所谓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不同的土壤就会孕育不同的文化内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因而北方人身材高大,性格热情奔放,他们是自然之子,粗犷豪放,因此《安塞腰鼓》中的粗犷雄浑的艺术表现正是他们骚动的生命内涵的激昂与宣泄,是他们羁绊不住的生命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而江南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而南方人勤于修身,喜欢诗歌,性格温柔和婉,因此,“江南古筝”体现的是神韵缥缈的追求,其意境空灵跌荡直抒性灵,是一种含蓄、古淡、阴柔、清虚、幽灵、典雅的美。对比之下,为什么南北艺术会有如此文化差异,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这样,学生的视野已经开始由小课文扩展到大语文的领域了,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用某种音乐去抒写对某一方水土的感情。而这,与单纯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相比,学生所获得的已经明显的更多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遵循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为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更高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崭新境界。    一、克服教育功利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发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要树立以发展为内涵的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班长突然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说:“老师,咱们班的电风扇坏了!”  “坏了?怎么坏的?”我问道。  “第一节下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扔了一本书上去,打到那扇页,结果把扇页打弯了。后来又有同学把它弄直了。但只要一打开开关,那风扇就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好恐怖!”  “哦,知道是谁扔的书吗?  “不清楚。下课时间,人太乱了。”  “好,先回去吧,交代同学们千万别开
话题: “民间”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导语: 由清一色的国家教材到当前国家、地方、校本教材的各成体系,体现了新课程突破传统、解放教师创造力的开放精神。在这种教材开发的自由风气之下,当前除国家主流教材之外,其他教材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对此有必要进行疏理与审视。  从本期文章可以看出,教师对于非国家教材的理解异常灵活,一切可以“为我所用”“为生所用”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教材范畴,比如
如果说优秀生犹如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后进生就宛如未扎根大地,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幼苗。他们需要更多阳光的照耀,更多雨露的滋润。而使他们茁壮成长的雨露,便是教师给予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无比强大的教育者。”教师只有真心真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后进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爱,用满腔的爱抚慰他们脆弱而幼小的心灵。    一、因势利导    孔
当前学者对“乡土教材”的解释有数十种之多。笔者对此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大纲及本地发展战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生物、经济政治发展等资源进行整合,从中选取一部分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爱人类、爱自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的资源,以生活化、直观性、实践性等为特征所编纂、开发的教材。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地(包括地区、社区、学校)的资源都可成为我们挖掘的
《中国石拱桥》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很明显,课文第九段有现成的答案:“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学生齐声回答后,我总结道:“没错,正因为有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的石拱桥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当我总结完毕,正要进入课文下一环节的学习时,一个平
炎热的初夏,我们下乡调研,那是离镇里最远、最偏僻、规模最小的一所村小。由于校舍简陋,午饭后我们只能在陈设简单的办公室里小憩。  儿时最熟悉的蝉声,正断断续续地从校园后山的松树林里传来,让我很快地进入童年时代的梦乡……  朦胧中,一阵清脆的读书声把我从梦乡中唤醒。看看时钟才午间一点多,心想:是哪位学生这么勤力?还是哪位老师留堂,不让学生回家?带着疑问,我悄悄地来到那个教室的后门。只见一个八九岁大、长
广东地方历史教材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和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而导致编写指导思想、目的乃至体例范式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编写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地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的差异、行政区和使用范围大小以及城乡差异而造成内容和体例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地方教材的编写素材多元化,各地文化千差万别,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上诸种因素都将导致地方教材的编写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图景。  1.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残疾青年也好、碧云也好,这些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善良的光辉。文中那个善良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书摊前白看书,想到残疾青年生活的艰难,怒气之下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个耳光。可就是这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让人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课上到这里,整个教室非常活跃。学生思路开阔,发言积极。“再读父亲打儿子的段落,读出……”,我的话还没
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呢?    一、预设教学设计,促进动态生成    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 摒弃模式,弹性设置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遵循课程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