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沟通文学与学生心灵的一道桥梁。理解文学,必须有自我的体验,有对文学作品、对生活用心的品味。因此,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获取多少分数,而在于如何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这与大语文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让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碰撞,冲击出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有所获,我在《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实施中尝试了如下的几种方式。
一、让学生与作品亲密接触
当一部文学作品出现在学生眼前时,由于时代、地域和人生体验不足等等的关系,很多学生对作品的某些内涵难以理解或是理解不透,所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节课中,主要的学习对象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然而,对于生活在南方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这种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地域音乐、地域文化是相当陌生的,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腰鼓的声音、腰鼓的形状,打鼓后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有表层的认识,进而激发理解的渴望。我认为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的。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听到腰鼓的声音后,他们对文章中的腰鼓的震撼力和阳刚之美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已见其形,已闻其声,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音乐世界呢?我设置了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一同感受作者所体验到的这一次腰鼓的表演。学生、教师、作品、音乐成为了一个整体,课堂成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声音,打鼓后生的舞姿在学生与教师的诵读中铺天盖地而来。课堂成了剧场,座位成了舞台。由此,学生的参与感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理解和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互动,互问互答
当学生有了第一步的了解之后,如何让学生自主地、有创意地感受作者所描绘出来的腰鼓神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当然,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水平会比学生高一些,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偏离教师的思维框架,以免给课堂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无疑,这种教学让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想象力,处于被动状态,这与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摒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互动,互相提问,让学生互相解答对方的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来,暴露他们在理解上、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课例是极感兴趣的。
三、拓展视野,放眼大语文范畴
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掌握作者的文思、技巧,举一反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品味文中的内涵,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美,懂得美,寻找美。
在本课的教材中,作者写道:“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作者这种对比不是在贬低江南,而是为了赞美黄土高原。那么江南又如何呢?它又是什么艺术底蕴呢?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古筝《高山流水》《霸王别姬之缘断》等名曲,让学生再次置身于另一种艺术世界之中。之后我设置了一个文题“江南古筝”,让学生来回应刘成章的这句话。当然,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贬低黄土高原,更不是让学生陷入一种狭隘地方偏见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南北两种音乐艺术的鉴别与欣赏,让他们拓展视野,把目光投向大语文的范畴,去挖掘各种美……在这过程中我作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江南艺术阴柔的优美与平淡的生命内涵,传神写照与气韵生动,空灵缥缈而近乎入道。在比较中更体会到西北艺术更强调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自然外露;效果上更强调情理的结合,和谐满足;形象上更强调阳刚的壮美。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文化差异呢?我引导他们从地域上去寻找答案。所谓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不同的土壤就会孕育不同的文化内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因而北方人身材高大,性格热情奔放,他们是自然之子,粗犷豪放,因此《安塞腰鼓》中的粗犷雄浑的艺术表现正是他们骚动的生命内涵的激昂与宣泄,是他们羁绊不住的生命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而江南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而南方人勤于修身,喜欢诗歌,性格温柔和婉,因此,“江南古筝”体现的是神韵缥缈的追求,其意境空灵跌荡直抒性灵,是一种含蓄、古淡、阴柔、清虚、幽灵、典雅的美。对比之下,为什么南北艺术会有如此文化差异,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这样,学生的视野已经开始由小课文扩展到大语文的领域了,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用某种音乐去抒写对某一方水土的感情。而这,与单纯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相比,学生所获得的已经明显的更多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让学生与作品亲密接触
当一部文学作品出现在学生眼前时,由于时代、地域和人生体验不足等等的关系,很多学生对作品的某些内涵难以理解或是理解不透,所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一节课中,主要的学习对象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然而,对于生活在南方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这种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地域音乐、地域文化是相当陌生的,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因此,我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腰鼓的声音、腰鼓的形状,打鼓后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有表层的认识,进而激发理解的渴望。我认为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的。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听到腰鼓的声音后,他们对文章中的腰鼓的震撼力和阳刚之美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已见其形,已闻其声,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音乐世界呢?我设置了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一同感受作者所体验到的这一次腰鼓的表演。学生、教师、作品、音乐成为了一个整体,课堂成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声音,打鼓后生的舞姿在学生与教师的诵读中铺天盖地而来。课堂成了剧场,座位成了舞台。由此,学生的参与感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理解和感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互动,互问互答
当学生有了第一步的了解之后,如何让学生自主地、有创意地感受作者所描绘出来的腰鼓神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当然,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水平会比学生高一些,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偏离教师的思维框架,以免给课堂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无疑,这种教学让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想象力,处于被动状态,这与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摒弃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互动,互相提问,让学生互相解答对方的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来,暴露他们在理解上、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课例是极感兴趣的。
三、拓展视野,放眼大语文范畴
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掌握作者的文思、技巧,举一反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品味文中的内涵,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美,懂得美,寻找美。
在本课的教材中,作者写道:“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作者这种对比不是在贬低江南,而是为了赞美黄土高原。那么江南又如何呢?它又是什么艺术底蕴呢?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古筝《高山流水》《霸王别姬之缘断》等名曲,让学生再次置身于另一种艺术世界之中。之后我设置了一个文题“江南古筝”,让学生来回应刘成章的这句话。当然,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贬低黄土高原,更不是让学生陷入一种狭隘地方偏见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南北两种音乐艺术的鉴别与欣赏,让他们拓展视野,把目光投向大语文的范畴,去挖掘各种美……在这过程中我作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江南艺术阴柔的优美与平淡的生命内涵,传神写照与气韵生动,空灵缥缈而近乎入道。在比较中更体会到西北艺术更强调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自然外露;效果上更强调情理的结合,和谐满足;形象上更强调阳刚的壮美。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文化差异呢?我引导他们从地域上去寻找答案。所谓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不同的土壤就会孕育不同的文化内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因而北方人身材高大,性格热情奔放,他们是自然之子,粗犷豪放,因此《安塞腰鼓》中的粗犷雄浑的艺术表现正是他们骚动的生命内涵的激昂与宣泄,是他们羁绊不住的生命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而江南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而南方人勤于修身,喜欢诗歌,性格温柔和婉,因此,“江南古筝”体现的是神韵缥缈的追求,其意境空灵跌荡直抒性灵,是一种含蓄、古淡、阴柔、清虚、幽灵、典雅的美。对比之下,为什么南北艺术会有如此文化差异,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这样,学生的视野已经开始由小课文扩展到大语文的领域了,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用某种音乐去抒写对某一方水土的感情。而这,与单纯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相比,学生所获得的已经明显的更多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