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感社会化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k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情感社会化是幼儿的情感人格系统适应情感社会文化系统的过程,包括情感知识和情感能力的社会化。依据情感社会学理论,幼儿的情感社会化策略有四种,即再生产策略、仪式策略、结构化策略和情感疫苗策略。
  【关键词】情感社会化;情感知识社会化;情感能力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05-05
  
  在幼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也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看,情感是极具私密性和个体性的。而在情感社会学视野下,情感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特质,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破个体的关系而存在,是社会意义或象征符号的载体。情感既构成了个体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个体进行社会交流的符号象征和交流工具。情感社会学认为,没有孤立存在的情感,情感深深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网络之中,其生成和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烙印。幼儿的情感社会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幼儿与他人、环境、制度互动的结果。这个结果既是幼儿的一种主动选择,也是社会的一种刻意建构。
  对情感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认为情感是黏合剂,它能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1〕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论流派则认为情感与资本主义的阶层制、劳动组织方式以及资本积累的要求存在相悖关系,社会的发展越处于高级阶段,情感因素就越让位于理性因素,实行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2〕从这种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社会高举的便是理性大旗,宣称要控制人的情感,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便是使人类的情感适应于社会制度、规范和文化的过程。本文依循社会学视角,按照由浅入深的叙述逻辑来讨论幼儿情感社会化的内涵及策略,以期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幼儿情感社会化的意义。
  
  一、幼儿情感社会化的内涵
  
  幼儿情感社会化是指幼儿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主要包括情感知识的获得,情感能力的发展,对社会情感制度、规范的认同和接纳以及情感文化的形成、维持或改变。套用帕森斯的解释,在社会生活中,情感行动具有两大系统,即作为个体的人格系统和作为社会的文化系统。情感社会化是指幼儿的情感人格系统适应情感社会文化系统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体身上存在着两种情感,一种是本真的情感,受其个性所决定,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受;另一种可被称为角色情感,由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幼儿的情感社会化就是指幼儿角色情感的社会化,即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幼儿的情感呈现方式逐渐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被社会认可。
  埃利亚斯认为,社会文明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文明化的过程,是人类情感不断脱离个体性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3〕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所具有的情感结构、分享的情感模式是不一样的。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个体的心智结构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具有某种一致性。〔4〕幼儿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就会形成与其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心智结构和情感结构。
  在当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幼儿情感社会化主要包括情感知识社会化和情感能力社会化两方面内容。
  
  (一)幼儿情感知识社会化
  幼儿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大量的情感知识,如情感词汇、情感观念、情感制度、情感规范等,这种知识会因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位置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和分化。
  1.特定社会文化中的情感知识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东西方文化所建构的文化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东方是一种“耻感”的文化模式,西方则是一种“罪感”的文化模式。作为特定文化生活中的个体,我国幼儿的文化情感不可避免地带有“耻感”特征,被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痕迹。不仅是幼儿自己,幼儿周围的成人、各种文化传播媒介所信奉的也是一种“耻感”文化心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幼儿从小经受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否则难免会受人排斥,遭人嫌弃。为了避免耻辱感、羞愧感,幼儿知道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幼儿园要尊敬教师、团结同学,在社会生活中要助人为乐。
  2.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情感知识
  幼儿生活在三重社会中,分别是家庭社会、学校社会和同伴社会。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存在不同的情感互动规则。在家庭互动中,价值性情感占据首位,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动,这里的情感规则因为血缘关系而充满爱与宽容。在幼儿园这个制度化环境中,师幼之间的情感互动多多少少带有某种工具化倾向,教师的爱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种规训幼儿的借口。比如有位教师这样说:“教师当然要爱孩子了。只有爱他,他才会听你的话,才会觉得幼儿园生活是温暖的,才不会经常捣乱。”幼儿在与教师的情感互动中逐渐习得了被幼儿园集体规范所认可的情感呈现方式和情感沟通方式。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也知道当教师生气时要保持安静,还知道和张老师说话要站起来,和李老师说话则不需要,等等。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幼儿不断察言观色,不断替代强化,积累起与教师融洽相处的各种知识。其实在幼儿园中,幼儿所建构起来的最重要的情感知识也许就是秩序感和畏惧感,而这两种情感都与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本身相关。脱离了幼儿园这一特定环境的约束与限制,幼儿将很难积累起有关畏惧感和秩序感的情感知识。除了家庭社会、学校社会外,幼儿还在同伴社会中生存,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获得同伴情感运作规则,如同情、尊重、宽容等。在同伴社会中,幼儿获得的多是一些平等的体验。同伴社会中的幼儿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当,所处的社会结构相似,他们能够在彼此的相处中获得和分享情感规则。
  幼儿在三重社会的转换中所获得的顺畅或阻滞体验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它不断促使幼儿意识到情感互动规则的不稳定性和转换性,随着互动空间、互动对象的变化,幼儿不断地调动各个场域的相应情感互动知识,从而更智慧地生存。
  3.特定社会位置中的情感知识
  韦伯认为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在这张意义之网中,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儿的情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阶层情感特质也是不一样的。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幼儿,由于受其家庭环境和社会交际圈的影响,会逐渐形成与其所属阶层相适应的情感知识。比如精英阶层的幼儿在选购玩具时大多会关注玩具的品牌和质量,而对于劳工阶层的幼儿来说,只要有玩具就已经很满足了。幼儿情感的满足与否也受其所处阶层的情感取向影响。比如在人类学研究中,上等人在奴隶面前暴露身体是不会产生羞耻感的,相反,地位低的人是不能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赤身裸体的,否则会被标识为大不敬,需要接受严格的规训,以形成合适的情感认同。
  
  (二)幼儿情感能力社会化
  个体的情感体验受其所处的社会文化、阶层属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影响。幼儿情感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幼儿用主流的情感规范来濡化、控制行为,建构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习俗的情感表现方式。情感社会化不是一个被动建构的结果,幼儿必须主动加入这种社会建构,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幼儿情感社会化的过程除了情感知识的积累外,还有情感能力的发展。
  1.情感识别能力
  社会学家不把情感视作一种纯粹的生理现象,他们认为表面看似过分私密与内心化的情感可能会受到社会结构因素和文化规范的形塑。因此,虽然情感是一种由身体唤起的冲动,但社会学家对社会情境的定义和解释却会赋予情感不同的性质与方向。幼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结构和位置不同的人进行互动时,要按照适宜的情感互动规则来与人交往,识别他人表达或未完全表达的情感。绝大多数人的情感都是源于各种真实的、期望的、想象的或回忆的社会关系,因此,幼儿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识别与对方相关的各种关系的过程。
  在与成人的不对称互动中,幼儿往往很难识别成人言语或行动中的隐蔽部分,他们会以表象来作为关系判断的标准。而在同伴世界中,幼儿的情感识别常常是准确的,因为幼儿很少会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情感识别误差也随之减少。
  2.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是幼儿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时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幼儿在特定的情感文化下,运用特定的情感词汇、情感观念,遵循一定的情感互动规范的过程,如在家庭中表达的是依恋,在幼儿园里对教师表达的是敬畏,对同伴表达的则是友爱与亲近。幼儿必须习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要根据互动的特定场景来表现情感的深与浅、积极与消极。
  在日常交流中,话语本身即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体现社会关系,定义社会位置。在与不同身份、处于不同环境中的个体进行情感互动时,幼儿必须选择合适的情感语言进行表达,反映特定的情感态度,符合特定的情感规范。因此,幼儿的情感表达并不是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它涉及对诸多因素的判断。情感表达能力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情感控制能力
  情感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也体现出情感对社会宏观结构的反作用力。情感不仅是生物因素,它还具有重建社会结构的能力。
  文明社会历来强调对人的情感控制,强调个体的举止适度,情绪有节。从生理特性上看,幼儿的情绪是极易冲动、难以驾驭的。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历练。幼儿的最初社会情感来源于对周围成人的模仿。社会也会以各种“秩序话语”来塑造幼儿的“依附性人格”,如“乖”、“听话”、“做个好孩子”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既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也是幼儿主动选择的结果。
  
  二、幼儿情感社会化的策略
  
  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情感不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特质,而且早已介入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并为其打上了深深的情感烙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的社会关系又不断地再生产出制度框架下的情感,使情感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并被限定在特定的许可范围内。幼儿的情感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完善其社会秩序,推动幼儿情感社会化的进程。
  1.再生产策略
  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剧场理论表明,个体在情感互动中是遵循一定的感知规则和展示规则的,这些规则反映了个体所在群体的情感文化与情感理念。〔5〕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依据互动规则进行情感运作,以合适的方式呈现自我。戈夫曼也认为,个体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呈现的过程,人类的情感运作实际上是个体在情境规范和文化观念规制下的一种即兴表演。我们知道,幼儿的情感社会化是幼儿的情感人格系统被纳入社会文化规范系统的过程。每个个体的情感人格系统是丰富而多元的,充满了开放性和生命感,而社会所认可的文化观念系统则是相对固定且唯一的,不具有生成性与可变性。在个体人格系统被纳入社会文化规范系统的过程中,幼儿要放弃很多自创的规则,以便获得社会认可的情感制度和情感规范。幼儿在“放弃”与“获得”中成为社会传递其情感制度的载体,社会通过幼儿的“放弃”与“获得”生产并再生产了强大的情感制度链。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是情感制度链上的一个节点,成人是榜样示范者,幼儿是规则学习与建构者,他们作为文化中的人,共同传递与再生着各种情感制度。
  2.仪式策略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是一种情感性能源,能够滋生强大的情感力量。〔6〕他还认为,仪式具有情感生成的作用,仪式创造了共同的情感和符号,并把情感能量作为交换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强调情感能量是最大的互动驱动力。与原始部族相关的大量人类学研究表明,仪式中所凝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信仰促进了社会整合,而原始部族的下一代也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部落仪式来获得部落规范,成长为部落人。
  在幼儿的情感社会化过程中充满了仪式化的策略,如家庭中的生育仪式、祭祖仪式、婚庆仪式,幼儿园中的升旗仪式、上课仪式、问好仪式,社会生活中的庆典仪式、落成仪式等。通过仪式表演,社会将其认可的一套情感规范传达给幼儿,使其成为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在仪式策略中,规范的传递方式是自然而生动的,没有说教,没有强制。在仪式所建构的气氛中,幼儿的情感秩序逐渐建立起来。
  3.结构化策略
  西奥多·肯帕的地位—权力情感模式表明,人的情感特质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力位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7〕他通过地位与权力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预期,把情感分为三种类型:结构性情感(社会结构中的权力与地位所引发的情感)、情境性情感(互动中权力与地位改变而引发的情感)、预想性情感(互动中预期的权力与地位所引发的情感)。
  结构化策略也许是个体身处结构化社会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对于幼儿来说,他总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隶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与父母、教师、同伴相比,他又总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掌控着有限的社会权力。幼儿产生的便只能是与其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相应的情感结构。一名山村幼儿很难想象城里幼儿感受到的压力与焦虑,同样,一名衣食无虞的幼儿也很难体验街头流浪儿的饥饿与辛酸。幼儿在其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和感受方式。
  4.情感疫苗策略
  吉登斯的情感疫苗说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焦虑为分析对象。他认为,在人类情感的自我嵌入中,存在着由于本体性安全的破坏而产生的普遍焦虑,如何控制这种焦虑感是人的行为最普遍的动机源泉。〔8〕他主张通过情感疫苗的方式帮助幼儿在早期生活中获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我们发现在幼儿人生早期所获得的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羞怯感与自主感以及在其人生后期所产生的对应矛盾冲突的解决与否,均将影响幼儿的情感社会化进程。由此看来,幼儿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情感疫苗的活性程度会影响其情感社会化的顺利程度。为了使幼儿顺畅地进入社会生活,在早期生活中积累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感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幼儿情感社会化的起点,也是幼儿认识社会的起点。倘若幼儿在早期生活中没有积累足够的情感疫苗,或者其情感疫苗的活性程度不高,都会导致情感社会化的中断和阻滞。
  埃利亚斯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西方社会文明的成熟过程正是个人心理的文明化进程,在这个文明化进程中最核心的便是情感的控制。幼儿情感社会化的过程较多的是一种社会控制的结果,然而,一种形式的情感控制一定是以另一种形式的情感释放为前提的,人的情感世界是需要平衡的。因此,在幼儿习得社会所认可的情感规则时,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其打开另一扇大门,释放幼儿被压抑的原始情感,保证幼儿内心世界的秩序平衡。游戏就是幼儿情感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制度性安排。
  
  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246.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41.
  〔3〕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王佩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51,351.
  〔4〕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
  〔5〕HOCHSCHILD A R.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9,85(3).
  〔6〕COLLINS R.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34.
  〔7〕KEMPER T D.Toward a sociology of emotions:Som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s〔J〕.The American Sociologist,1978,13(1).
  〔8〕潘泽泉.理论范式和现代性议题:一个情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2020年初,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家都足不出户,天天“蜗居”在家中。1月底,春节假期刚结束,我们就在家长的朋友圈及班级微信群中看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每天睡懒觉,有的甚至到中午才起床,一天只吃两餐,起床后抱着电子产品不放。我们意识到,孩子们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不利。于是,我们想应该做点什么以改变孩子们当下的生活状态。   为了改变孩子睡懒觉的现状,我们首先想到了早操,想通过动员孩
【摘要】采用调查法,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幼儿词汇发展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语言支架和幼儿词汇发展水平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能显著预测幼儿的词汇发展水平,母亲语言支架在两者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父母受教育程度可通过母亲语言支架影响幼儿的词汇发展。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词汇发展;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语言支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
【摘要】以2000~2017年间CNKI数据库收集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幼儿游戏的  261篇文章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方法所作的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游戏研究的现状有发文量平稳上升、核心作者群已经构成、主要研究机构为高等院校,热点主要集中在游戏价值、游戏本体论与教学游戏化、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游戏环境的创设等方面,趋势为研究热点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未来幼儿游戏的研
[摘要]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5-7岁儿童个性潜能的有效方法。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定幼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并且预想幼儿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抓住对幼儿来说比较有意义的矛盾,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以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俄罗斯5-7岁儿童问题教学方法能给我国幼儿教育以诸多启示。  [关键词]问题教学;俄罗斯;5-7岁儿童;矛盾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实践性。这部分内容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更加全面的理解。随着课改的实践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其更加开放的内容空间和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与学的课堂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综合与实践”领
【课前思考】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摘要]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托幼机构类型多样。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规模大,且目标人群明确,优先保障处境不利儿童享受优质早期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北卡州通过星级评估体系与技术支持系统保障每一所托幼机构都能提供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服务,并且激励托幼机构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北卡州的经验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公共财政;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为比较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状况,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广西合浦县随机选取252名城乡幼儿家长参与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幼儿家长均认同品格教育之于幼儿的重要性,但城市幼儿家长的教育意愿更强,在实施策略上更重视情感指导,获取教育支持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建议提高农村幼儿家长获取信息的能力,凝聚家庭成员教育合力。  【关键词】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
一、“9的乘法口诀”教学可以承载怎样的学习目标?  在一次教学调研中,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根据情境列出算式,编制口诀。即以教材主题图中的情境“赛龙舟”为材料,首先呈现1条龙舟,请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1×9和9×1,说算式意义,并编一句乘法口诀:一九得九。接着,呈现2条龙舟,列式2×9和9×2,说算式意义,编口诀:二
张国擎,生于浙江南浔。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古柳泽》等长中篇小说多部、训诂学著作《少阳集》《皇家必读书》。《葱花》获马来西亚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报告文学《藏汉之子》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1926年最后几个月,出现在今天总统府大门前的牌子是:“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牌子挂出的当天上午,大约是正午时分,孙传芳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