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实践性。这部分内容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更加全面的理解。随着课改的实践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其更加开放的内容空间和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与学的课堂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所的带领下,聚焦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课例研究,本文以三年级“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为例,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
一、了解儿童的学习经验,读懂需求——设计好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沓,要有计划性……然而,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水平却有待提升。
从知识层面来看,在小学阶段,“时间”是分四次进行教学的(以人教版为例),“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安排在第四次教学的最后部分。因此,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三年级学生不仅不陌生,而且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但由于日常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学生常处于“被安排”的状态,很少真正自主安排时间。虽然学生普遍在主观认识上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教师为其创造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综合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作息时间安排”里有什么?
师: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生活,总是按照铃声有规律地参与上课、午餐、体育活动等等。是什么让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有序呢?
生: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
师: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通过它来安排同学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你知道作息时间安排中都有什么吗?
生:有时间,还有很多活动内容。
师:你是否仔细观察过作息时间的安排?这里的“时间”有什么特点?请选取下面作息时间安排中的一部分并仔细研究。
生:从8:00到8:35是第一节课,从8:45到9:20是第二节课,我能知道一节课是35分钟。
生:加餐9:30结束,因为9:20开始一共有10分钟。
生:眼保健操是9:35开始,9:40结束,正好是5分钟。
师:同学们不仅可以根据两个时刻计算出经过的时间,还能够根据经过的时间和起始(或结束)时刻算出结束(或起始)时刻。下面将这些时间安排都标在“时间线”上,会有哪些新发现呢?(演示:在“时间线”上像8:00和8:35都是时刻,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段经过时间,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时间总是一段连着一段,对应着一个个活动。
生:时间安排总是连续的。
生:只要让时间“点”接着“点”,就能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小结:时间是连续的,永远也没有尽头。要想有序地安排时间就要让“活动内容”像时间一样“连续”起来。学校以作息时间安排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条件,让大家每天在学校都能快乐地完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问题二:如何规划你的“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
过几天同学们要去参观动物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订一份合理的参观时间安排。提供的北京动物园平面图,图中除了标识了场馆地点以外,还标注了每两个路口之间步行时间以及各场馆的参观时间。参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师:要求中关于“清晰地记录你们的参观安排”,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像作息时间安排那样列表记录。
生:也可以像“时间线”那样一段一段标示出活动安排。
……
问题三: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师:时间和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老人最公平,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悄悄地走过,从不停歇,对每个人都一样。“昨天”连着“今天”,“今天”连着“明天”……如果以更大的时间单位来看,“去年”连着“今年”,“今年”连着“明年”……就这样,时间老人在时间线上不停地走,一去不复返。(演示“时间线”)
师:要学会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管理时间能够更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只有有序地安排时间,才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时间。同学们,你准备以后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时间。
生:一定要好好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要“一件事”挨着“一件事”地安排,才不会浪费时间。
……
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人熟悉的“作息时间安排”中发现规律、感悟方法,到“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时运用方法、实践探索,最后拓展到以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方法迁移、情感调动。这一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问题,沟通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认知需求的联系,搭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拓展了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二、观察儿童的实践活动,读懂价值——把握好过程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突出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然而,这两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学生在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如何参与的?”“遇到困难是如何面对的?”“遇到分歧是如何解决的?”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观察,在读懂儿童实践过程的基础上将其资源化、课程化,提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重点是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实践环节进行课堂观察。 面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任务,全班学生在了解了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分为4人一小组,迅速地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此环节共用时大约13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先后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
过程一:观察各组学生参与情况及分工
第一轮课堂观察,重点观察每个小组的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交流时各小组是否有“领袖人物”出现有效地组织交流,以确保实践效果。例如,针对未能及时参与活动的学生,提醒其要认真倾听其他人的意见,最后一定要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无法有序展开讨论的小组,给出分工建议,并持续观察一小段时间。此观察过程用时1~2分钟。
过程二:了解各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第二轮课堂观察,重点是了解每个小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对于选择不同方法的小组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本课实施中全班共有9个小组,其中有5个小组选择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3个小组选择了用“时间线”解决问题,还有1个小组起初选择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在短暂的讨论之后又改为选择使用表格。其中有2个小组在用表格记录时对每个格的记录内容产生了分歧,在教师作出简要解释后,便顺利地解决问题。此观察过程用时2~3分钟。
过程三:了解各组的实践进程、主要问题及思路
第三轮课堂观察,这时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教师的观察重点在于了解哪些小组遇到了困难,以及对每个小组实践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例如,本课中各小组呈现出的思路主要包括三类:第一,基于活动目标的“边走边算”。目标性不是很强,走一步算一步,最后回头检验方法是否符合活动要求。第二,基于兴趣选择的“先选再调”。重点关注了组内成员的参观兴趣,优先选择感兴趣的场馆,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场馆或时间的调配,以使其符合要求。第三,基于守时要求的“先估后算”,这种方法最具有整体规划意识,在统览全图的情况下通过估算选定大致的可行路线,再进行精确计算以验证其合理性。教师了解各组思路背后的价值,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取样和排序,使得后续的全班交流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能够对症下药,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帮扶”,引导学生“自救”。此次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实践活动过程的重点,用时4~6分钟。
过程四:对有特别需要的小组进行重点指导
第四轮课堂观察,主要是在各组基本完成实践任务后,对成果进行完善的阶段,教师要对第二、三轮观察中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指导,以使其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有效的方法。此次课堂观察用时1~2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谈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身负重任、身兼数职的“组织者、引领者、高参、裁判、拉拉队长……”儿童面对综合问题常常会感到困难,越真实的问题往往越复杂,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困难重重”的。教师应有意识、有方法地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不仅要及时读懂每一个成果的价值,也要读懂每一个困难的价值,把握好实践的过程是“综合与实践”课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分享儿童的探究成果,读懂发展——处理好生成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千方百计地把解决问题的“重头戏”留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学生一旦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就能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成。因此,在“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设计好学生分享实践成果的环节,读懂每一个成果的发展性,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方法、情感、能力的多元发展。本课主要呈现了6个生成性成果,由各组学生代表来向大家介绍参观路线及设计思路。
生1组:我们选择了最近的路线,途中可以先后参观猴山、熊山、狮虎山三个场馆。
师:大家对这一小组的方案有怎样的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生:他们的方案参观了三个场馆,也确实在11:00前到达了海洋馆,但他们到达海洋馆后等的时间太长了。
师:他们能够有序地将时间一段一段地作出安排,第一个场馆参观结束的时刻就是下一个场馆参观的起始时刻,他们做到了“连续”地安排时间,也就为合理安排时间奠定了基础。(板书:连续)
生2组:我们看这个区域(指图中右下的区域)的场馆比较集中,于是就想在这个区域内选择场馆,经过计算最后确定了这条路线。
生:这一组同学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全部要求,而且参观了四个场馆,并且他们对活动时间的使用更加充分。
生3组:我们组同学特别想去猴山和夜行动物馆,所以我们就首先安排参观这两个场馆,随后在去海洋馆的途中又顺路参观了熊山和狮虎山。
生:这个小组的同学也在规定时间内参观了四个场馆。
师:看来这组同学在进行时间安排时,首先关注了组员希望去哪个场馆参观,即考虑了大家的参观“需求”,在此基础上巧妙地“顺路”安排了另两个场馆,不仅符合了要求,还把时间用得更充分,尽量不浪费。(板书:需求、充分)
生4组:我们先选了几条不同的线路,分别估算了一下总时间,最后选择了最接近11:00到达海洋馆的路线。
生:这个小组的方案非常充分地运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一共参观了五个场馆,最后还提前10分钟到达海洋馆。
师:这组同学很希望把时间用得尽可能充分,也就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尽量“多玩”(同学们会心微笑),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安排时间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同样的时间,你们去的场馆数量最多,很棒!
生5组:重点介绍最后一段的安排(图中画圈的部分)。我们跟刚才的小组差不多,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到达了海洋馆,但我们发现用时太短,还有很多剩余时间,就想再多看一个场馆,于是我们选择了非洲动物馆,最后还能赶在集合时间之前到达海洋馆。
师:的确,在生活中安排时间时也经常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你们的思考过程也给大家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生6组:我们一共设计了两条路线,第一条(右边)和刚才同学介绍的差不多,完成之后我们又设计了一条(左边),但还没来得及算时间。
师:同样的交流时间,你们小组能够尝试着拿出两种方案,值得赞赏。说明你们组的讨论很高效,值得同学们学习。大家看了他们左边的路线,有什么担心吗?
生:他们绕得太远了,很有可能不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
师:看来在制订计划和合理时间安排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守时”。(板书:守时)
……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随后的全班交流既是小组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分享、学习的契机。从最初的“符合要求”到逐渐“充分利用时间”,再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完善方案。学生呈现的参观路线越来越复杂,正是因为综合考虑了越来越多的因素,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了。经过教师观察和排序的分享交流,引领全班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入。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儿童喜欢学有需求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学好玩的数学。此外,面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出现困难是难免的。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读懂学生,开发更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中学数学、用数学、爱上数学。
(北京小学 100053)
一、了解儿童的学习经验,读懂需求——设计好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沓,要有计划性……然而,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水平却有待提升。
从知识层面来看,在小学阶段,“时间”是分四次进行教学的(以人教版为例),“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安排在第四次教学的最后部分。因此,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三年级学生不仅不陌生,而且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但由于日常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学生常处于“被安排”的状态,很少真正自主安排时间。虽然学生普遍在主观认识上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教师为其创造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综合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作息时间安排”里有什么?
师: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生活,总是按照铃声有规律地参与上课、午餐、体育活动等等。是什么让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有序呢?
生: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
师: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通过它来安排同学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你知道作息时间安排中都有什么吗?
生:有时间,还有很多活动内容。
师:你是否仔细观察过作息时间的安排?这里的“时间”有什么特点?请选取下面作息时间安排中的一部分并仔细研究。
生:从8:00到8:35是第一节课,从8:45到9:20是第二节课,我能知道一节课是35分钟。
生:加餐9:30结束,因为9:20开始一共有10分钟。
生:眼保健操是9:35开始,9:40结束,正好是5分钟。
师:同学们不仅可以根据两个时刻计算出经过的时间,还能够根据经过的时间和起始(或结束)时刻算出结束(或起始)时刻。下面将这些时间安排都标在“时间线”上,会有哪些新发现呢?(演示:在“时间线”上像8:00和8:35都是时刻,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段经过时间,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时间总是一段连着一段,对应着一个个活动。
生:时间安排总是连续的。
生:只要让时间“点”接着“点”,就能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小结:时间是连续的,永远也没有尽头。要想有序地安排时间就要让“活动内容”像时间一样“连续”起来。学校以作息时间安排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条件,让大家每天在学校都能快乐地完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问题二:如何规划你的“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
过几天同学们要去参观动物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订一份合理的参观时间安排。提供的北京动物园平面图,图中除了标识了场馆地点以外,还标注了每两个路口之间步行时间以及各场馆的参观时间。参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师:要求中关于“清晰地记录你们的参观安排”,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像作息时间安排那样列表记录。
生:也可以像“时间线”那样一段一段标示出活动安排。
……
问题三: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师:时间和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老人最公平,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悄悄地走过,从不停歇,对每个人都一样。“昨天”连着“今天”,“今天”连着“明天”……如果以更大的时间单位来看,“去年”连着“今年”,“今年”连着“明年”……就这样,时间老人在时间线上不停地走,一去不复返。(演示“时间线”)
师:要学会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管理时间能够更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只有有序地安排时间,才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时间。同学们,你准备以后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时间。
生:一定要好好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要“一件事”挨着“一件事”地安排,才不会浪费时间。
……
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人熟悉的“作息时间安排”中发现规律、感悟方法,到“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时运用方法、实践探索,最后拓展到以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方法迁移、情感调动。这一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问题,沟通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认知需求的联系,搭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拓展了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二、观察儿童的实践活动,读懂价值——把握好过程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突出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然而,这两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学生在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如何参与的?”“遇到困难是如何面对的?”“遇到分歧是如何解决的?”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观察,在读懂儿童实践过程的基础上将其资源化、课程化,提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重点是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实践环节进行课堂观察。 面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任务,全班学生在了解了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分为4人一小组,迅速地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此环节共用时大约13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先后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
过程一:观察各组学生参与情况及分工
第一轮课堂观察,重点观察每个小组的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交流时各小组是否有“领袖人物”出现有效地组织交流,以确保实践效果。例如,针对未能及时参与活动的学生,提醒其要认真倾听其他人的意见,最后一定要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无法有序展开讨论的小组,给出分工建议,并持续观察一小段时间。此观察过程用时1~2分钟。
过程二:了解各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第二轮课堂观察,重点是了解每个小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对于选择不同方法的小组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本课实施中全班共有9个小组,其中有5个小组选择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3个小组选择了用“时间线”解决问题,还有1个小组起初选择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在短暂的讨论之后又改为选择使用表格。其中有2个小组在用表格记录时对每个格的记录内容产生了分歧,在教师作出简要解释后,便顺利地解决问题。此观察过程用时2~3分钟。
过程三:了解各组的实践进程、主要问题及思路
第三轮课堂观察,这时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教师的观察重点在于了解哪些小组遇到了困难,以及对每个小组实践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例如,本课中各小组呈现出的思路主要包括三类:第一,基于活动目标的“边走边算”。目标性不是很强,走一步算一步,最后回头检验方法是否符合活动要求。第二,基于兴趣选择的“先选再调”。重点关注了组内成员的参观兴趣,优先选择感兴趣的场馆,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场馆或时间的调配,以使其符合要求。第三,基于守时要求的“先估后算”,这种方法最具有整体规划意识,在统览全图的情况下通过估算选定大致的可行路线,再进行精确计算以验证其合理性。教师了解各组思路背后的价值,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取样和排序,使得后续的全班交流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能够对症下药,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帮扶”,引导学生“自救”。此次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实践活动过程的重点,用时4~6分钟。
过程四:对有特别需要的小组进行重点指导
第四轮课堂观察,主要是在各组基本完成实践任务后,对成果进行完善的阶段,教师要对第二、三轮观察中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指导,以使其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有效的方法。此次课堂观察用时1~2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谈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身负重任、身兼数职的“组织者、引领者、高参、裁判、拉拉队长……”儿童面对综合问题常常会感到困难,越真实的问题往往越复杂,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困难重重”的。教师应有意识、有方法地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不仅要及时读懂每一个成果的价值,也要读懂每一个困难的价值,把握好实践的过程是“综合与实践”课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分享儿童的探究成果,读懂发展——处理好生成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千方百计地把解决问题的“重头戏”留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学生一旦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就能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成。因此,在“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设计好学生分享实践成果的环节,读懂每一个成果的发展性,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方法、情感、能力的多元发展。本课主要呈现了6个生成性成果,由各组学生代表来向大家介绍参观路线及设计思路。
生1组:我们选择了最近的路线,途中可以先后参观猴山、熊山、狮虎山三个场馆。
师:大家对这一小组的方案有怎样的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生:他们的方案参观了三个场馆,也确实在11:00前到达了海洋馆,但他们到达海洋馆后等的时间太长了。
师:他们能够有序地将时间一段一段地作出安排,第一个场馆参观结束的时刻就是下一个场馆参观的起始时刻,他们做到了“连续”地安排时间,也就为合理安排时间奠定了基础。(板书:连续)
生2组:我们看这个区域(指图中右下的区域)的场馆比较集中,于是就想在这个区域内选择场馆,经过计算最后确定了这条路线。
生:这一组同学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全部要求,而且参观了四个场馆,并且他们对活动时间的使用更加充分。
生3组:我们组同学特别想去猴山和夜行动物馆,所以我们就首先安排参观这两个场馆,随后在去海洋馆的途中又顺路参观了熊山和狮虎山。
生:这个小组的同学也在规定时间内参观了四个场馆。
师:看来这组同学在进行时间安排时,首先关注了组员希望去哪个场馆参观,即考虑了大家的参观“需求”,在此基础上巧妙地“顺路”安排了另两个场馆,不仅符合了要求,还把时间用得更充分,尽量不浪费。(板书:需求、充分)
生4组:我们先选了几条不同的线路,分别估算了一下总时间,最后选择了最接近11:00到达海洋馆的路线。
生:这个小组的方案非常充分地运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一共参观了五个场馆,最后还提前10分钟到达海洋馆。
师:这组同学很希望把时间用得尽可能充分,也就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尽量“多玩”(同学们会心微笑),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安排时间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同样的时间,你们去的场馆数量最多,很棒!
生5组:重点介绍最后一段的安排(图中画圈的部分)。我们跟刚才的小组差不多,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到达了海洋馆,但我们发现用时太短,还有很多剩余时间,就想再多看一个场馆,于是我们选择了非洲动物馆,最后还能赶在集合时间之前到达海洋馆。
师:的确,在生活中安排时间时也经常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你们的思考过程也给大家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生6组:我们一共设计了两条路线,第一条(右边)和刚才同学介绍的差不多,完成之后我们又设计了一条(左边),但还没来得及算时间。
师:同样的交流时间,你们小组能够尝试着拿出两种方案,值得赞赏。说明你们组的讨论很高效,值得同学们学习。大家看了他们左边的路线,有什么担心吗?
生:他们绕得太远了,很有可能不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
师:看来在制订计划和合理时间安排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守时”。(板书:守时)
……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随后的全班交流既是小组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分享、学习的契机。从最初的“符合要求”到逐渐“充分利用时间”,再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完善方案。学生呈现的参观路线越来越复杂,正是因为综合考虑了越来越多的因素,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了。经过教师观察和排序的分享交流,引领全班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入。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儿童喜欢学有需求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学好玩的数学。此外,面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出现困难是难免的。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读懂学生,开发更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中学数学、用数学、爱上数学。
(北京小学 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