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既为学生预留好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又在教学中处理好“放”和“收”、“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质疑
质疑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更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观看多媒体演示“羊皮筏子”“乘客”“黄河”。看完演示后,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谈论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有一学习小组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题是黄河的主人,可文中真正写“主人”的字数并不多,而是花大量的笔墨写“羊皮筏子”“乘客”和“黄河”,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提问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写作的技巧。这种质疑,就具有相当的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小学生对新事物特别好奇,就是这种好奇,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頣和园》一文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情地畅谈颐和园清新美丽的画卷,仔细品读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若有疑问则在学习小组中提出来讨论。小组内暂时解决不了的,就带到全班交流时解决。在全班交流时,一学习小组提出:文中的第四段第4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为什么不用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划”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很快像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对呀!应该是“划船”,怎么是“滑船”呢?对此,我提议:“同学们,再反复品读第四自然段中的两句话吧!”第四自然段中的两句话是:“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终于恍然大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当然游船、画舫应是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作者文中的这个“滑”字不但用得巧,而且用得妙。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发动学生畅谈读后感悟,学生的畅所欲言,把对“滑”字的理解和对昆明湖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学生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我的“火上浇油”,便烧得更旺了。学生不但能主动质疑,而且提出的问题就是课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人的思维物质基础是大脑,学生的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综合、辨析、归纳,是离不开思维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判断,让学生独立提出疑问。这种质疑的独立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特别可贵的品质。
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各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凡卡怎么会写信的?凡卡是可怜的孤儿,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他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是谁教他识字、写字的呢?……”这些质疑,看似已超出了学习内容的范围,但只要学生的质疑独特、有价值,就应让学生把想问的问出来,以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层次性
小学生总是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知识好比一棵大树,对知识之树的研究和探索,是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被充分激活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学生有思、有想、有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是说,对知识之树的研究和探索,需要经历一个相对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层次性。
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中,教师发动学生质疑,学生的疑问是一个接着一个:“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等树木长成森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什么更好更快的办法,可以防止河水泛滥成灾和黄沙漫天飞舞吗?森林还有哪些作用呢?森林为什么会经常发生火灾的呢?……”一只只争先恐后的小手,一个个发自肺腑的质疑,一张张激情洋溢的笑脸,一种种合情合理的阐述……支撑起一个充满民主的、彰显个性的、具有发散思维的、合作探究的课堂。这种质疑,就具有相当的层次性。
然而,引导学生质疑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生为本”、“学生的课堂由学生做主”,既要为学生预留好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放”和“收”、“质疑”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
责任编辑 王凌燕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阅读教学;质疑
质疑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更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质疑?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观看多媒体演示“羊皮筏子”“乘客”“黄河”。看完演示后,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谈论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有一学习小组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题是黄河的主人,可文中真正写“主人”的字数并不多,而是花大量的笔墨写“羊皮筏子”“乘客”和“黄河”,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提问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写作的技巧。这种质疑,就具有相当的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小学生对新事物特别好奇,就是这种好奇,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頣和园》一文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情地畅谈颐和园清新美丽的画卷,仔细品读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若有疑问则在学习小组中提出来讨论。小组内暂时解决不了的,就带到全班交流时解决。在全班交流时,一学习小组提出:文中的第四段第4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为什么不用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划”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很快像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对呀!应该是“划船”,怎么是“滑船”呢?对此,我提议:“同学们,再反复品读第四自然段中的两句话吧!”第四自然段中的两句话是:“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终于恍然大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当然游船、画舫应是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作者文中的这个“滑”字不但用得巧,而且用得妙。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发动学生畅谈读后感悟,学生的畅所欲言,把对“滑”字的理解和对昆明湖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学生不断生疑、不断解疑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我的“火上浇油”,便烧得更旺了。学生不但能主动质疑,而且提出的问题就是课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人的思维物质基础是大脑,学生的大脑对信息的接受、综合、辨析、归纳,是离不开思维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判断,让学生独立提出疑问。这种质疑的独立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特别可贵的品质。
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各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凡卡怎么会写信的?凡卡是可怜的孤儿,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他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是谁教他识字、写字的呢?……”这些质疑,看似已超出了学习内容的范围,但只要学生的质疑独特、有价值,就应让学生把想问的问出来,以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层次性
小学生总是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知识好比一棵大树,对知识之树的研究和探索,是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被充分激活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学生有思、有想、有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是说,对知识之树的研究和探索,需要经历一个相对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层次性。
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中,教师发动学生质疑,学生的疑问是一个接着一个:“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等树木长成森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什么更好更快的办法,可以防止河水泛滥成灾和黄沙漫天飞舞吗?森林还有哪些作用呢?森林为什么会经常发生火灾的呢?……”一只只争先恐后的小手,一个个发自肺腑的质疑,一张张激情洋溢的笑脸,一种种合情合理的阐述……支撑起一个充满民主的、彰显个性的、具有发散思维的、合作探究的课堂。这种质疑,就具有相当的层次性。
然而,引导学生质疑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生为本”、“学生的课堂由学生做主”,既要为学生预留好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放”和“收”、“质疑”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
责任编辑 王凌燕